以下是含有消費者權益報導的搜尋結果,共23筆
由賴麗櫻主持的中天《民間特偵組》YT頻道,探討民生議題、食品安全與重大政策等,她邀集各界法學專家、教授、大律師等,發揮專業偵查精神,維護民眾權益為大家揭開真相。她坦言採訪過程不免會遇到困難,但仍堅持為民發聲,「報導最重視的環節是『抓出爭議點,平衡報導』。當報導關係到指控、被指控方,都要做到起碼的平衡報導,讓真相釐清,並周全第三方社會大眾知的權利」。
3月15日晚間,大陸微博熱搜被「土坑酸菜」、「智慧手表」、「美女直播主」洗版,內容全是關於央視播出的「315晚會」。
央視新聞用戶端報導,中國消費者協會9日發布《2021年校外教育培訓(補教)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報告》認為,自大陸教育部、市場監管總局等有關部門推出《雙減意見》整頓以來,消費者權益保護明顯提升。但由於相關法規政策配套滯後、監督管理機制不夠健全、疫情和行業政策衝擊及消費者缺乏理性消費意識等,校外教育培訓領域消費侵權多發、消費維權困難等現象仍然存在。
大陸國務院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部)15日發布,工信部已下架96款侵害用戶權益的APP,涉及大陸知名品牌的APP有:出行服務類的「驢媽媽旅遊」,因超範圍蒐集個人資訊下架;餐飲外賣類「喜茶GO」則因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下架;及「出國翻譯官」因違規蒐集個人資訊等原因下架。
據路透報導,大陸網約車巨頭滴滴將協助員工成立工會,這對於罕有工會組織的大陸科技業是一個里程碑創舉。
消費爭議頻傳使電動車大廠特斯拉被中國當局盯上。包含市場監管總局在內5個單位,8 日約談中國特斯拉公司的人員,要求遵守中國法律並整改。特斯拉隨後發表聲明表示將強化自我檢查。
中國大陸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表示,制訂提出「網絡購買商品7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將於2017年3月15日起施行。
「105年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得獎名單今天出爐,中央通訊社共奪下6項大獎,包括1特優、3優勝、1佳作、1熱心報導獎,成為參賽媒體中的大贏家。
105年度消費者權益報導獎今天頒獎,中國時報拿下平面媒體平日報導獎2獎項,其中關注消費者民生用品的作品「半數洗碗精含致癌甲醛」獲佳作,「狂喝人參飲品血壓飆 官方擬設限」獲得優勝獎。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新聞媒體自律協會公布,中央通訊社今年入圍105年消費者權益報導獎計6件,其中平面媒體類專題報導3件、平日報導1件、熱心報導1名及電視媒體類專題報導1件。
根據大陸一項《『聽消費者說』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近6成的消費者對當前消費環境表示滿意,而買房租房、醫療保健、投資理財的滿意度則有待提升。本次調查覆蓋31個省市自治區,獲得有效樣本近1萬0100。
香港中通社報導,「3.15」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前夕,中國電子商務巨頭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阿里巴巴治假團隊誓師大會現場表示:「假貨不是阿里巴巴的事,是中國的事。」
3月15日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中國大陸央視每年都會在這一天曝光幾家「侵害」大陸消費者權益的企業,過去被曝光的大多是美日歐企業,日媒報導,現在很多在陸的日企都惴惴不安。
由《中華民國新聞媒體自律協會》主辦、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指導的「104年消費者權益報導獎」,今天下午舉辦頒獎典禮,中天電視團隊以「中天調查報告-不能吃的秘密」獲得電視新聞類專題報導獎特優獎,中國時報則以〈生活新聞-煮沸漂白垢,這就是我們喝的水?〉獲得平面媒體類平日報導獎佳作肯定。
中國大陸最大電商阿里巴巴與行業最高監管部門國家工商總局的「口水戰」引發外界關注之際,大陸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馬正其4日在北京表示,將推出電商企業7日無理由退貨的相關指引,以落實執行,同時,將加強網路銷售商品質量抽檢工作,並鎖定手機、服裝、兒童玩具、電動自行車及電線電纜等五大重點領域商品,以維護消費者權益。
「103年消費者權益報導獎」今天頒發,中央通訊社記者張欣瑜、蔡玉婷及王怡文攜手以「廉航行?不行?」作品獲得專題報導獎佳作,以及中央社記者楊淑閔獲頒熱心報導獎。
從今年8月俄羅斯開始對麥當勞連鎖餐廳進行大規模檢查至今,在俄羅斯停業的美國麥當勞快餐連鎖店總數已升至10家,而俄羅斯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仍繼續對在俄近半數的麥當勞餐廳進行檢查。
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得獎結果今天出爐,中央通訊社分別在平面媒體類的即時報導獎、熱心報導獎、電視媒體類的專題報導獎獲獎。
由《中華民國新聞媒體自律協會》主辦的「102年度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公佈了各獎項入圍名單,訂11月28日舉行頒獎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