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減敏療法的搜尋結果,共10筆
據統計,台灣過敏性鼻炎人數約占總人口20%,常見症狀包括鼻塞、流鼻水、打噴嚏、鼻子眼睛癢、咳嗽、頭痛,雖然非危及生命安全,但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聯新國際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楊少槐表示,治療過敏須依個人症狀及生活受影響程度,和醫師討論合適方法,包括藥物控制、減敏療法或手術,手術方式則推薦滿意度高、疼痛低、傷口小、併發症少的內視鏡鼻中膈下鼻甲微創手術,也稱螺旋刀或動力旋轉刀手術,和後鼻神經(鼻過敏神經)截斷手術,病患多能達到9成以上滿意度。
春天到了,原本是欣欣向榮的季節,但卻有人開始噴嚏打不停或是鼻水「貢貢流」,持續數周都不見好轉。醫師表示,若只在春天出現過敏症狀,那麼就有可能是「花粉熱」在作怪。
過敏兒福音,國際過敏免疫權威、成大特聘教授,英國牛津大學生化免疫學博士:王志堯八月起接任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在他領軍下,兒童醫院的過敏免疫風濕科,將自八月起在中部首開「過敏診斷治療中心」。
寶寶一旦身體不舒服,爸媽總會很擔心,是不是生病了。要小心的是,有些家長習以為常的感冒症狀,其實是過敏的表現。幼恩小兒科呂冠儀醫師說明,一般過敏通常在早上發作,雖然中午後就會改善,但若長期疏於預防,寶寶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持續被打噴嚏、流鼻涕、黑眼圈循環纏身,甚至影響情緒發展及成年後健康。更要注意的是,若已有過敏的寶寶又感冒了,相互影響下,症狀容易被放大,比一般孩子相對嚴重,家長不可不留意。
台灣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很高,但家中的過敏兒如果沒好好治療,小心輸在起跑點上。亞東紀念醫院一般兒科主任陳家駿表示,小兒過敏性鼻炎與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有關,容易影響睡眠與學習品質。陳家駿主任呼籲如果鼻炎症狀持續4週以上、干擾生活作息,建議孩童盡早接受診斷治療,適時藥物、手術和舌下減敏療法都有助病情控制。
「鼻過敏如果會嚴重影響工作及睡眠,就建議積極預防與治療比較好。」亞東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溫明勳說,鼻過敏的藥物治療採取階梯式治療,輕微者可以先服用抗組織胺藥物,症狀緩解就可停藥,如果不見好轉,有時醫師會開立口服類固醇藥物治療,但因為不能長期使用,所以有些患者還是深受症狀所苦。「針對這些患者,現在可以考慮最新的舌下減敏療法,或許能從根本去解決過敏問題。」
過敏是現代社會最常見的疾病類型之一,其中蕁麻疹是較難治癒、治療時間漫長且容易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皮膚科陳鏡尹醫師表示會誘發荨麻疹的過敏源百百種,從食物、空汙、溫度、化學品、壓力情緒、生活習慣等,都有可能會導致荨麻疹發作,以往治療方式都是給予類固醇及口服抗組織胺,而絕大部份的荨麻疹患者深受藥物副作用所苦,其實透過ASST減敏療法就能有效大幅改善病況。
農曆春節將到,返鄉回家想到必須面對親朋好友逼問對象、生小孩與薪資等惱人問題,難免心情沉重、焦慮與痛苦,造成每年的過年後精神科門診量增加2、3成,有醫師以「減敏療法」幫助民眾有效面對過年期間長輩「特別關愛」的壓力!
59歲的退休老師小玲深受耳鳴之苦,四處求診不見改善,她病急亂投醫,相信氣功師耳朵住了137隻鬼說法,直到去年至光田醫院求診,才發現更年期睡不好是主因,她透過服用賀爾蒙及耳鳴減敏療法,目前已擺脫耳鳴困擾。耳鼻喉科主任賴仁淙表示,耳鳴是身體的警鈴,從患者日常生活中判斷病因是治療的最新觀念。
對許多必須長年洗腎的腎臟病患者而言,換腎是極為漫長而痛苦的等待過程。在美國,有數萬名洗腎病患因為身體排斥所有的移植器官,終其一生都沒有換腎的機會。不過根據美國一項革命性研究,醫師終於找到方法,讓需要換腎的患者能夠進行活體腎臟移植,而不需考慮相容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