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烏蘭的搜尋結果,共16,049筆
克里姆林宮今天表示,駭客攻擊數家俄羅斯廣播電台,並且播放俄國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宣布烏克蘭軍隊入侵國內的假消息。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今日應約與法國總統外事顧問博納通電話。王毅表示,中歐作為多極化進程兩大力量,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雙方應多往合作上想,少往對手上靠,攜手為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雙方還就「烏克蘭問題」(俄烏戰爭)協調各自立場,同意要為開啟政治解決進程不斷積累和創造條件。
烏克蘭號稱歐洲糧倉,但是持續的戰爭使得許多農地無法耕作,糧產量下降是預料之事,而且還加上天氣原因。APK-Inform 諮詢公司引述農業科學家的說法,但如果當前乾燥炎熱的天氣持續下去,烏克蘭今年冬季收穫前的糧食產量可能會下降 20%。
烏克蘭國防部今天再次呼籲全民,對烏軍即將展開等待已久的反攻勿過度著墨,以防重要情資外洩。
荷蘭鐵路公司(NS)今天表示,由於行車控制中心電腦當機,列車運作陷入癱瘓,往返阿姆斯特丹的列車並且還有其他地區都受到影響。
俄羅斯國防部今(5)日凌晨稱,挫敗烏克蘭在烏東的「大規模」攻勢,殲滅250名烏軍,摧毀16輛戰車、21輛裝甲車。目前尚不清楚莫斯科的說法是否屬實,以及聲明中所稱的大規模進攻是否為烏軍醞釀許久的「反攻」。
據觀察者網報導,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誓言「發起反攻」之際,在烏克蘭南部城市敖德薩接受美媒《華爾街日報》專訪時表示,將繼續爭取中方支持,稱中國「比俄羅斯更強大」,可以在實現和平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海景 寫給烏克蘭。
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Oleksii Reznikov)呼籲中國對克里姆林宮施加影響力,以促成俄軍撤出烏克蘭全境,烏克蘭屆時願意坐下來談判和平協議,但前提是,和談必須在俄軍撤軍之後。另外,針對在巴黎組織烏克蘭問題和平峰會的可能性,俄羅斯總統普丁新聞發言人培斯科夫(Dmitry Peskov)指出,法國參與了俄烏衝突,因此不是一個中立國家,不能成為解決衝突的調解人。
台灣近日大肆炒作所謂美國「總統撥款權」援台5億美元軍備案已開始實施,首批肩射式剌針防空飛彈更在5月24日夜間運抵台灣。消息先是經媒體披露,再由軍方證實,美國務院事後承認,搞得神神秘秘,故弄玄虛,說穿了就是一種認知戰,又再幫助民進黨操作「抗中保台」、「倚美謀獨」,誤導民眾以為只要票投民進黨,就能得到美國支持,保障台灣安全。
在烏軍宣布即將對俄軍展開大規模反攻前夕,俄軍在宣傳上也不甘示弱,近日俄媒也開始高調宣傳俄軍的前線部隊獲得了數千架的自殺式無人機,這款4軸式小型無人機很可能是來自於中國的民用產品,經過改裝並配置炸藥後,在烏克蘭戰場上使用。
俄羅斯傭兵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在五月底表示,他們成功奪佔巴赫穆特(Bakhmut),已完成預定目標,將會把防線交給俄羅斯正規軍。然而基輔部隊則表示,他們並沒有離開巴赫穆特,仍然在城郊有據點,並且準備包圍俄軍陣地。烏軍還表示,俄正規軍沒有瓦格納善戰,因此目前的態勢相對有利。
中國政府歐亞事務特別代表李輝5月中起訪問烏克蘭,強調堅守中立立場,不在俄羅斯與烏克蘭選邊站。但是他在星期五的發言必然引起烏克蘭的反感,竟呼籲其他國家政府「停止向戰場提供武器」。
宜蘭縣東澳灣絕美秘境烏岩角無人沙灘今(4日)下午1時8分,一行5人住新北市至烏岩角台9丁10.8K下切時,其中,50歲李姓男子不慎滑倒,造成右手腕變形腫脹,開放性骨折、右手肘擦傷及左肩疼痛,已止血且意識清楚;宜蘭縣消防局獲報後派人車前往搶救,將李男傷口處理包紮後,送往聖母醫院就醫。
烏克蘭官員今天表示,敵軍昨晚空襲烏克蘭中部城市第聶伯羅(Dnipro)一處住宅區,造成一名兩歲女童死亡,另有22人受傷。
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Oleksii Reznikov)呼籲中國對克里姆林宮施加影響力,促成俄軍撤出烏克蘭全境,烏克蘭願意坐下來談判和平協議,但他強調,和談必須在俄軍撤軍之後。
據法國廣播電台報導,中國知名外交官崔天凱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安全與防衛論壇會議上將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歸因於歐洲安全架構的失敗。荷蘭國防部長 Kajsa Ollongren 對中國的這種解釋提出質疑並予以駁斥,稱是「非常非常錯誤」的言論。因崔天凱是退休外交官,荷蘭防長稱等候聽中國防長的正式官方立場表述。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造成了高昂的地緣政治代價,導致數以萬計的軍民喪生,但英國經濟媒體最新的分析指出,俄羅斯國實際上在戰爭方面的支出其實很少,眾所周知,俄羅斯聯邦國內生產毛額(GDP)大約只等於一個中國大陸的廣東省,而烏俄戰爭所耗費的軍費,竟只佔該國全年GDP的3%,本篇報導額外彙整瑞典以及德國智庫數據,從經濟面向切入這場戰爭。
在烏克蘭的秘密據點,一架幾乎隱形的無人機悄悄接近,難以察覺,也幾乎聽不到聲音。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今天承認,烏克蘭無法在對抗俄羅斯的戰爭結束之前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