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無伴奏的搜尋結果,共33筆
台北奇岩室內樂團2023年首演將於元月8日下午2點半在台北市東吳大學松怡廳登場,依照往例除攜手企業捐票邀請社福團體共饗愛樂之外,團長周韶年秉持致力推展音樂教育事初衷,也首次舉辦中、小提琴教材發表。內容為巴哈經典無伴奏中小提琴組曲,整理出24個大小調性的範例,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能對巴哈無伴奏組曲的瑰寶有初步認識。
今年雙十國慶上,國軍聯合樂隊暨三軍儀隊將進行表演,今天(5日)先在憲兵指揮部預演並邀請媒體採訪。海軍儀隊中尉受訪時透露,今年操演與以往不同的是,中場在沒有音樂伴奏下,第一次集體左手轉槍,他說,大部分的隊員都是右撇子,因此這是無論資深或資淺人員都必須花時間才能上手的。
張惠妹(阿妹)「ASMR世界巡迴演唱會」昨(16日)晚落幕,在小巨蛋12場馬拉松式嗨唱的背後,有一位鋼琴手默默用美妙樂聲支撐著阿妹,她就是爵士女神音樂家許郁瑛。阿妹演唱會上每當唱完《難搞》、《三月》,都會特別介紹為她伴奏的許郁瑛說:「能跟她合作是我的榮幸,她得的金曲獎比我還多。」而許郁瑛對這次與阿妹的合作也特別興奮,幾乎每一場都在她的臉書分享了自己的感動。
大提琴家馬友友昨(10日)晚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演奏全本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現場4千多名觀眾聚精會神,聽得如癡如醉,在安可曲段落,馬友友也特別為觀眾安排驚喜,和金曲獎歌手阿爆同台演出一曲《Thank you》,由阿爆擔任主唱,馬友友為她伴奏,謝幕時他連續對觀眾說三次「Thank you !」,觀眾席有人大喊:「不要忘記我們!」現場嗨到最高點。
原定今年3月來台演奏巴哈全本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馬友友,因疫情而演出暫停,如今場館解封,他將在11月來台演出,實現對觀眾的承諾。
有「港湖女神」稱號的立委高嘉瑜,因多次展露她的特別歌喉,因此也有了「港湖胖虎」稱號。12日她獲邀出席南湖高中的畢業典禮,獻唱張韶涵的名曲《隱形的翅膀》,再度大走音,引發網友熱烈轉載議論。就有網友幫高嘉瑜伴奏完後,把歌曲PO上YouTube,這也讓高嘉瑜看了開心直呼:「歌聲再好也是需要伴奏才能襯托!」
大提琴家馬友友今(25)日凌晨三點,在美國波士頓公眾電台(WGBH)直播演出全本巴哈大提琴無伴奏組曲,總長為2個半小時的時間,讓樂迷直呼感動與感謝,在臉書上的訊息有千人分享轉載。
疫情延燒,世界動盪不安,但音樂讓人不孤單。國內有一群大提琴家,透過剪接方式,一人演奏一小段,合力完成一曲巴哈無伴奏,加上各自的鼓勵小語,在網路上播放,對第一線醫護人員表達感謝,也為民眾加油打氣。
我和女孩見面的時候,她說不要學樂器,只要聽故事。很多很多的音樂故事。
享譽全球的大提琴家馬友友,近年開啟在世界六大洲、36個地方演出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計畫,下一站將到台灣,地點就選在台北小巨蛋,預計與萬名觀眾同樂。
台灣人力飛行劇團與香港一舖清唱共同打造的無伴奏人聲音樂劇《阿飛正轉》,12月1日至2日即將在台中國家歌劇院登場。藝術總監黎煥雄19日在記者會中表示,這個製作除「以飛鳥寓今」,也期盼每個人都擁有「阿飛精神」,不要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
年過60,馬友友三度錄製《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十月訪台之時,他除了帶著絲路合奏團舉行音樂會之外,也將同場加碼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選曲演出。馬友友表示,身為一個演奏家,「我們存在是為了做有益的事,我從這部組曲中找到關於大提琴的真諦,這套組曲是一個祝福,這也是我可以奉獻的地方。」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被譽為大提琴的聖經,也成為低音提琴演奏者的聖經,樂句精煉深邃,總能帶給樂迷心靈上的悸動。57歲的NSO國家交響樂團低音提琴首席傅永和耗時多年,改編並出版這套組曲的低音提琴樂譜與錄音。
台灣女孩周子瑜所屬的韓國女團TWICE,出道至今憑藉《CHEER UP》、《TT》等大熱歌曲踴升一線女團,近日前往日本發展,最近她們在日本一場LIVE無伴奏表演,現場唱歌因發實力的討論。
小提琴家盧耿鋒2008年首度演出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全本,2個小時演完;相隔9年,盧耿鋒下月將再度挑戰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全本6首,將以一天2場的形式演出。盧耿鋒說,「9年前是在證明自己可以,現在則更成熟,更有時間沉澱咀嚼這個絕世之作。」
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過:「沒有音樂的生活是一種錯誤」。大葉大學為了讓台灣青年欣賞千年南音藝術之美,與時際創意傳媒合作,在12月2日共同邀請閩台文化交流中心及「廈門市南樂團」進行表演與交流,節目中特別帶來『直入花園』,是一首無伴奏合唱,由傳統曲調改編,描述百花初放而春意昂然的小調,曲調活潑朗朗上口,特別受到大葉師生的喜愛。
數百年來,作曲家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被小提琴家們視為「提琴聖經」」「試金石」,也是一生最想「征服」的作品。再過兩年就邁入70歲的韓國小提琴家鄭京和演奏生涯潛心探索超過45年,克服手傷,首度錄製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被樂評譽為「燦爛華麗又深具心靈美感」,也為她的演奏生涯留下了代表作。
二十世紀初日本統治時期,大稻埕出現了第一座大型劇場淡水戲館,也就是後來辜家買下改名的「新舞台」,開啟一段大稻埕歌舞昇平的繁華年代,緊接著永樂座、第一劇場、以及戰後的大橋、遠東戲院等各式表演場所興起,都見證不同年代下,大稻埕興盛的文化演藝活動:歌仔戲、京劇、布袋戲、話劇、歌舞劇等等各類型劇團,來自台灣及海外各地,在劇院、廟埕、酒家等演出,提供庶民百姓、富商名士的日常生活娛樂,大稻埕也是戲曲演員們的生活重心。然而,隨著商業重心東移,大稻埕13間戲院、劇場一一歇業、拆除,而戲班逐漸凋零,戲曲也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