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無糖的搜尋結果,共256筆
胰臟癌雖不常見但死亡率極高,有癌王之稱,糖代謝異常是造成胰腺癌的關鍵原因,若要降低罹癌風險,就要避免攝取高糖食物。營養師林圓真表示,除了容易被察覺的含糖食物外,生活中還有許多隱藏版的高糖食物,例如肉燥飯、滷肉飯、市售酸味飲料等6款常見的國民美食也會增加罹患胰臟癌的風險。
蔡先生罹糖尿病8年,平時不喝酒、忌口高油脂食物、規律運動,透過服藥並定期回診,血糖控制良好,但近1年三酸甘油脂數值頻頻超標,他也不明所以,營養師發現,原來是蔡先生每天吃的「雜糧麵包」惹禍,令他意外表示「還以為雜糧麵包很健康營養」。
氣溫逐漸轉熱,連鎖飲料店紛紛推出新品試水溫,85℃抓準植物奶熱潮推出兩款香濃豆漿系列飲品「黑糖珍珠豆奶和豆奶紅茶」,手搖茶「先喝道」推出富士香蘋茶飲系列,紛紛打出嚐鮮優惠價或是第二杯半價的好康,希望可以在夏季飲料大戰來臨前先佈局。
新冠疫情口罩令解封,終於能夠嶄露燦爛笑容!但口腔疾病肆虐全球,幾乎每2人就有1人罹患,不僅導致自信喪失、焦慮等心理症狀,還會影響人際關係,連學業成就都受限。牙醫師提醒,過去認為「飯後漱口」有助於清潔,其實只能清除食物殘渣、無法去除牙菌斑,「飯後刷牙」才是最佳方案,如果不方便刷牙,可以嚼無糖口香糖替代。
「52輕斷食」、「168斷食」相當受歡迎,但也有專家認為過度壓抑反而會造成情緒性暴食,就有一位36歲女性進行168斷食法2周後,反而變胖1公斤,而且還造成便秘,專家建議用餐前喝無糖豆漿、多攝取植物性蛋白質,漸進式讓身體回復到年前的食量與狀況,就能自然瘦回去。
一名約120公斤男大生以為不吃白飯會瘦,每天僅吃菜、肉,體重只減5公斤就停滯,經學校營養師建議三餐均衡吃六大類食物,尤其全榖雜糧及水果都應適量攝取,並杜絕含糖飲料、降低炸物攝取,結果短短2個月瘦就了14公斤。
一名51歲男子罹患糖尿病已10年,但對飲食控制及服用藥物很隨興,近期其糖化血色素從3月份的8.2%上升至12.2%才驚覺血糖的嚴重度,所以除了定期看內分泌、糖尿病門診外也尋求營養師的協助。
草莓的盛產期在每年12月至隔年3月,酸甜的好滋味吸引不少民眾到果園採果,許多商人更趁機推出「草莓大福」,不過營養師提醒,巿售1個草莓大福的熱量約200至270大卡間,算是熱量相當高的甜食,為此也教授民眾自製減糖版的草莓大福,才能吃的健康又開心。
農曆春節假期剛結束,將迎接熱鬧元宵節,除逛燈會、提燈籠及猜燈謎外,許多民眾都會吃碗熱呼呼的元宵,但卻不能小看湯圓的熱量。天成醫院營養師楊珊珊利用豆腐與糯米粉製作豆腐湯圓,不但口感Q彈也增加豆香味,且對糖尿病、小孩、老人及消化功能不佳者都是不錯選擇,還能和家人一起DIY製作五彩造型湯圓。
「為麼喝了無糖茶還是變胖?」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擾?營養師李芷薇提醒,有的民眾會有「代償效應」,覺得自己已經喝無糖茶有助於減肥,可以「心安理得」吃下更多零食,最終反而導致攝取更多的熱量,而引起肥胖。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喝含糖飲料的人對於熱量攝取會有所節制,反而喝無糖飲料的人沒節制飲食,導致越減肥越胖。
每逢農曆春節家中少不了應景的零嘴,糖尿病友應如何健康地「吃甜甜過好年」?營養師提出享用年節零食3原則,提醒糖友1天只吃1次零食,攝取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應為15克以下、總熱量控制在100大卡,以確保血糖不失控。
2019年的夏天,烏弄原生茶飲總部傳來好消息:「我們在比利時拿獎了!」兩大招牌冬片仔與金萱烏龍參加「iTQi國際風味品質評鑑」,各獲得2星評鑑獎章。來自高雄的茶飲品牌首次出國比賽,就從世界十數間茶飲品牌中脫穎而出贏得榮譽,創辦人陳昱棋感嘆:「多年堅持是值得的!」
冬天總讓人想來一碗熱呼呼的甜品,但是在迫不及待品嚐的同時,也要注意攝取的熱量。營養師楊斯涵分享了8種冬季常見甜品的熱量排行榜,其中第一名綜合燒仙草有483大卡,第二名花生湯則有382大卡,另外她也提醒正在減重、有糖尿病或高血脂的患者,食用甜品的注意事項。
最新本土研究顯示,媽媽懷孕期間患有糖尿病,未來孩子出現自閉症、過動症、發展遲緩等神經發育疾患的風險上升,尤其以第一型糖尿病影響甚鉅。醫師指出,孕婦會透過胎盤影響胎兒健康,如果已知罹患糖尿病,務必積極控制血糖,可降低對於孩子神經發育的影響。
手搖飲是現代人紓壓的常備品,但又怕熱量爆表,有些人常點無糖手搖飲來安慰自己未攝入太多熱量,但小心加了珍珠、椰果、布丁等配料後,熱量就會飆升,營養師表示,以大杯飲品計算,添加布丁就會增加228大卡、冰淇淋則增加218大卡、冬瓜露也有207大卡,都高於珍珠的200大卡。
不少人一早起床要喝上一杯香濃咖啡才能甦醒過來,但喝咖啡會讓牙齒染色,不免讓人困擾,牙醫師建議,可透過4種方式避免牙齒被咖啡染色、變黃的方式,包括加入牛奶、使用吸管、喝完立刻刷牙漱口,及嚼無糖口香糖,還自己一口白牙,其中,無糖口香糖可刺激口水分泌,達到潔牙效果。
近幾年來健康意識抬升,許多人為了維持健康、減少體脂肪,而選擇減少食用含有糖的食物,但營養師余朱青指出,其實我們吃的大部分食物都有含糖,像水果有果糖、乳製品有乳糖,就連玉米、地瓜等澱粉類也都有糖,她還列出生活中不容易注意的「隱藏版含糖食物」,包含麵線、甜不辣、肉鬆等。
早餐是一天最重要的一餐,不少人會選擇吃穀片加牛奶,認為這樣健康又有飽足感,但泌尿科醫師戴定恩和整形外科醫師李秉勳表示,穀片沒有想像中健康,市面上大部分的穀片都有高糖分、高熱量、人工添加物多的問題,一不注意就可能踩雷,甚至引發糖尿病。
許多飲食習慣不利血糖控制,糖尿病的年齡有年輕化跡象,但民眾卻不知糖尿病已悄然上身。醫師表示,一名身材偏瘦的女子求診時稱,自己吃完飯,就會疲倦,就得吃些甜食才能舒緩,一檢查發現,女子血糖值確實已高於正常人數值,已達糖尿病前期,一個看似常見的日常習慣竟然是糖尿病徵兆。
說到「補鈣」一般人都會想到牛奶,但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就不適合喝牛奶,營養師Ricky指出,在日常飲食中還有5樣補鈣食物,包含小魚乾、黑芝麻、肉桂粉、奇亞籽和無加糖豆花;此外他也提醒如果出現指甲易碎、骨質疏鬆症、牙周病、易抽筋等問題,很可能就是因為鈣含量攝取過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