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爬梳的搜尋結果,共14筆
高雄內惟藝術中心試營運以來人氣頗旺,其中泰國藝術家阿運.若望恰庫(Navin Rawanchaikul)為高雄內惟藝術中心創作《內惟戲院》系列作品,以電影看板繪畫風格呈現內惟居民的人物小故事。在睽違兩年後阿運再度來台,與被繪入畫者齊聚一堂,以講座分享台泰共同的身份認同議題。
長期關注流亡者,在海外進行田野調查並曾出報導文學集《謎途—流亡路上的烏托邦》作者尹雯慧,今年以〈除了死亡,還剩下什麼?〉獲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組首獎。對她而言,過去在海外關注難民的經驗,適成為疫情中回鄉並對自己土地上的議題產生好奇的動力。
近年台灣史引起各界討論熱潮,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系教授賴祥蔚出版新作《穿越台灣趣歷史:從猛獁象到斯卡羅,考古最在地的台灣史》,論及豐富的寶島史實紀錄,內容活潑、多元,且易讀性高,整本著作宛如將短視頻付諸文字版,非常推薦給非歷史專業的讀者閱讀。
公視電視劇《斯卡羅》日前熱播,引起台灣史討論熱潮。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系教授賴祥蔚出版新作《穿越台灣趣歷史:從猛獁象到斯卡羅,考古最在地的台灣史》,論及豐富的寶島史實紀錄,內容活潑、多元,且易讀性高,整本著作宛如將短視頻付諸文字版,非常推薦給非歷史專業的讀者閱讀。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和攝影那麼近」近30年的時間投入於專題式影像創作的沈昭良,看攝影在當代隨著科技進步,和人的生活關係也更為緊密,他直言:「但不會因為你手上拿的是iPhone最新款,就代表你的照片出來會非常有內容,非常精準。」
文策院2020原創漫畫暨劇本創作競賽,10日舉辦頒獎典禮,漫畫家安妮羊(本名林芳菁)以作品《信一》拿下頁漫組金獎,她表示,這部作品以父親在日本與台灣兩地成長的故事為本,醞釀多年,總算畫出來,但父親已過世,看不到這部作品,頒獎時她對著在天上的爸爸說:「爸!我把你畫成小正太,還得獎了。」
到底是什麼樣的一本歷史書在馬來西亞華人圈引發熱銷?歷史學者廖文輝表示,馬來西亞由許多不同族群構成,然而過去政府制度卻以馬來人為主,將華人和其他族裔視為外來者,看似多元的社會,彼此卻互不了解,「如果在80年代以前走進一間華人開的咖啡館,會看見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各種不同族裔的人一起喝咖啡。這樣的景象,如今早已消失許久。」
攝影節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的巡禮,它不僅能再現過去歷史,召喚消逝的文化,更能讓觀眾對自身文化產生深刻的情感與認同。當然攝影節也能夠創造出對未來的想像;因為在不同環境生活下,攝影者由自身情感、思維所拍下的照片,自然產生不同的創意或表達方式;因此攝影節能展現出不同的文化風貌與創意故事⋯⋯有鑑於此,高雄攝影節發起人邱國峻、馬立群、鄧博仁試著到從未舉辦過攝影節的高雄市,拜訪高雄市文化局長尹立。經過將近兩年的時間,第一屆高雄攝影節順利開展了,局長尹立、發起人邱國峻、馬立群、鄧博仁及從未出席過任何開幕活動的參展藝術家郭英聲等貴賓,都齊聚一堂凝聚南台灣攝影藝術的能量。「髙雄攝影節,場地優勢,工作人員努力,策展人有想法,文化局年輕局長大力支持,高雄攝影圈又是五湖四海,有容乃大,第一屆就辦得有如大軍壓境,百花齊放,期待每一年或雙年繼續(革命)下去。」參加開幕後的郭英聲如此表示。
40年來,魏樂富與葉綠娜夫唱婦隨,除了音樂的共同喜好之外,葉綠娜手寫散文兼翻譯,魏樂富也從一個鋼琴家變成詩人,變成歷史學者,魏樂富熱愛台灣的一切,曾經從世界各國的小說尋找有關台灣的敘述,「雖然絕大多數是虛構的,但是這些『虛構的福爾摩沙街』,都代表200年前其他世界對台灣的觀感與想像。」
新竹市樹下社區發展協會與社區願景工作室合作,訪談了新竹市香山區多個社區與50名長輩,出版「百年香山」著作,記錄香山百年變遷。
三名都念政大台史所的畢業生,論文各自研究二戰前日本殖民台灣時期的寫真、畢業旅行、鐵道旅遊書,畢業後將改寫論文集結出書。
進入被樹林包圍的主屋,坐在客廳的沙發上與雷驤閒談他對於書房既有的想像。他說前方這五扇透明的落地窗,光線可以直接引入室內,因為光的緣故,成了他的「書廊」,他在這裡寫作、看書與刻製版畫。或坐在落地書架旁的靠椅上,以雙腳為墊,以筆隨著心中的意念在紙格子上攀爬,在空白的畫冊裡描繪紀實停格的影像。文思泉湧時也就不拘於在哪兒爬格子,也無法分身去環顧所在的實景地物。
時空流轉,在味覺的邊境上,記憶如果百味雜陳,卻正是我城台北緩緩現身的一刻。
以汽車用的黑油作畫,廢棄車頭改造成「汽車沙發」,菜刀當成樂高積木似的疊疊樂,年輕藝術家吳建興在「福利社」藝術空間舉辦的「小時代實業社」個展中,與修車廠、刀廠、製造手工眼鏡的老師傅們合作,借重他們純熟的技藝,打造饒富趣味的藝術品。透過這些作品,吳建興除了爬梳出身「黑手」家庭的記憶之外,也標示了台灣從農業、加工業與電子業的產業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