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王國臣的搜尋結果,共51筆
大陸下半年持續追求經濟復甦、穩增長,並力拚全年GDP成長約5%官方目標,環境與政策脈絡下,對大陸台商有何影響?台灣學者認為,今年受限經濟局勢與中美關係,台商傳統外貿恐難以寄望,內需市場在大陸消費成長有限下,政策紅利給陸企可能都不夠分,難見對台商釋出特殊利多,坦言台商應正視「不再急速經濟崛起的中國」,不再可能輕鬆賺大錢,要在大陸耕耘只能一步一腳印。
大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5日舉行開幕式,由即將卸任的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任內最後一次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GDP成長目標訂出成長5%左右,落在大陸國內與國際機構預估5%至6%的最下緣,也較去年5.5%再下調0.5個百分點、寫下歷史新低。他表示,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發布個人最後一次的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經濟成長目標訂出增長5%左右,被認為低於多數國際機構上看6%的預期。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表示,透過評估試算,其實大陸訂5%是較合理目標。觀察雖然今年前2月大陸經濟數據不俗,但被視為復甦主力的消費並未出現爆炸性成長,也沒打算用房地產刺激拉抬,「大陸高層頭腦沒有發熱」把目標訂過高,也符合所倡議的經濟「新常態」並引導未來GDP預期,認為明年目標可能還是5%。
大陸今年全國「兩會」將在3月4日、5日正式召開,這也是中共「二十大」之後的首次,面對疫情解封後的經濟復甦與挑戰,中經院一所(大陸經濟所)助研究員王國臣認為,今年是否祭出更多財政銀彈於政府投資基建上值得關注,可聚焦「兩會」對法定舉債規模與財政赤字率的調整。台商方面則關注後續是否有便利政策有利台企在陸上市、「居住證」更替與台青落地政策等。
大陸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2022年GDP達到121兆207億元人民幣、年增率3%。對此,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盛九元表示,全年3%增速已高於預期,並研判今年大陸GDP增速能有5.5%,且「只高不低」。但必須注意在今年外貿驅動經濟力道趨弱下,提振消費成為關鍵,同時,大陸全國兩會上的財政赤字率、政府發債規模調整,特別值得關注。
「拜習會」11月14日召開,據新華社報導,中美兩國元首同意雙方外交、財金團隊展開溝通對話與協調,並同意共同努力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次締約方大會取得成功,讓8月因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的中美氣候變遷合作破裂出現和解。但對陸專家認為,目前中美尚未恢復互信基礎,未來觀察關係是否改善的一大指標在於美方對陸的關稅政策。
海基會4、5日舉行「台商財經法律顧問會議」,會上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王國臣認為大陸經濟前景悲觀,內需動能減弱,保全年成長5.5%目標艱難。但也有專家指出,振興經濟33項措施中,增值稅留抵退稅、社保費緩繳及住房公積金緩繳,對台商產生了實質的幫助,可增加企業現金流。
大陸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增長8.1%,經濟總量達114.4兆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兆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比重預計超過18%。2021年人均GDP達1萬2551美元,首次超越世界人均GDP水準(1.21萬美元),雖然尚未達到高收入國家人均水準的下限,但逐年接近。
大陸公布今年第3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年增4.9%,不如市場普遍預期在5%以上。許多機構分析稱,房地產活動走弱和能耗雙控(限電限產)是經濟主要下行壓力,如果未能及時緩解,將導致第4季工業生產和GDP增速繼續下行。
廈門台商協會會長吳家瑩受訪表示,大陸多地嚴格執行能耗雙控舉動,背後不無國際之間資源的爭奪用意,前幾個月煤炭價格大漲,讓大陸發電廠做多少虧多少,許多高耗能產業還依賴大量進口大宗物資如銅礦等,但最後實際產出的經濟效益卻不高,「更像是在幫國外打工」,因此認為大陸也藉此調整方向,要更著力在高科技等產業。
負債近2兆元人民幣的恒大集團瀕臨債務違約邊緣,有人憂慮會演變成中國版的「雷曼」事件,近日甚至傳出大陸政府指示地方政府為恒大集團倒閉的可能性做準備。即便如此,專家們多認為,恒大危機不大可能成為中國版的「雷曼時刻」,因大陸決策層將會堅守防範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避免對經濟的衝擊過大。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8月17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議拋出「共同富裕」理念,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助理研究員王國臣認為,從去年開始大陸官方就在醞釀,認為背後有其政經用意,習近平在面對「20大」須穩定個人與共產黨的執政正當性。面對經濟增速趨緩,在高質量發展、「雙循環」之後,透過「共同富裕」願景能有助拉高消費幫助內循環、消除貧富差距、透過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社會保障,進一步加強執政合理性。
近期大陸率先批准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成員國均表示將推動協定於2022年1月1日生效。實際上,這個全球最大自貿區利多已顯現。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表示,即便RCEP還沒正式生效,但協定成員之間也會有早收清單安排,其中就包括大陸對東協等成員國讓利部分,比如農產品等。實際上,大陸與RCEP成員的經貿合作已邁上了新台階。
大陸「十四五」規畫建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8個前沿領域,也就是積體電路、人工智慧、量子資訊、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中經院大陸研究所所長劉孟俊預判,大陸發展上述科技前沿產業將大幅仰賴國有企業,也將加劇「國進民退」現象。
近期大陸在澳洲煤炭進口量縮減、出口歐美訂單暴增與冬天用電增加等多重因素下,多個省分紛紛下達從工廠到民生等「限電措施」,例如浙江就收到官方緊急通知,要求到12月31日止,所有加工廠全部停產,甚至政府機關也被要求氣溫3℃以上不得開暖氣;更有湖南長沙網友表示,所在地區拉閘限電沒有電梯可用,上下20、30層只能爬樓梯。
大陸即將在明年就宣布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對台商而言,十四五期間的「內循環」經濟戰略雖充滿巨大商機,但也更具挑戰。有學者及台商專家指出,大陸內循環戰略將逐步邁向產業自主、減少進口過程中,台商恐被民企取代。大量民企外銷轉內銷,內需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也不利專營大陸內需市場的台商。同時,在陸台商當地化趨勢將更明顯,要慎防遭中資企業併購。
兩岸因新冠肺炎疫情從年初以來邊境控管嚴格,至今仍維持最少14天入境隔離規範,這導致許多從過年後赴大陸工作的台幹,至今沒回過台灣,加上雙邊管控未見放鬆、明年過年能否放寬遙遙無期,也讓部分台幹憂心甚至醞釀離職。除有在陸台商協會會長表態有人離職外,也有台幹透露,確實邊工作邊問回台機會與待遇。
民進黨中常會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助理研究員王國臣以「中共五中全會相關內容及後續影響」為題專案報告;王指出,中國大陸科技自主創新政策,台灣人才赴陸多出現水土不服現象,對此「陸漂族」回台謀職,則成為新興問題。
民進黨今中常會,黨發言人謝佩芬會後轉述身兼黨主席蔡英文總統裁示,請中經院研究團隊幫忙,調查指標性質的台商,讓政府可以更具體的瞭解個別企業所受到的衝擊。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慶祝大會14日舉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針對未來深圳開放與發展發表談話,除要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改革試點,也強調積極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學者分析,習近平講話露出再度加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意味,同時在「雙循環」政策背景下,未來深圳在大灣區扮演的角色會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