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現代醫學的搜尋結果,共296筆
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婦女生育第一胎平均年齡自90年的26.7歲,提高至110年的31.2歲,面對不可逆的自然老化,也衍生出不孕的問題。
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暨總經理張鴻仁4日在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舉辦的Demo Day論壇中指出,「政策」與「給付」是精準醫療產業發展的兩大關卡,期許台灣政府能有更開放的監管心態,推動創新精準醫療產品上市,接軌國際。
劉彥宜/台北報導
最近台南市有資深捕蛇人被超大型眼鏡蛇咬傷注射血清保命,對蛇類生態及蛇毒學頗有研究的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蔡添順今天強調,如果在野外遇見蛇,最好敬而遠之、不要招惹,因為蛇類幾乎不會主動攻擊人,絕對不要主動挑釁。
37歲的韓小姐懷孕後暴肥到104公斤,還出現妊娠糖尿病,經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透過內視鏡完成「內臟異位」縮胃曠腸減重手術後,不到半年已減重25公斤,糖尿病的症狀也緩解許多。安南醫院10日表示,已將該病例發表在《肥胖外科期刊》(Obesity Surgery),經查國際文獻應是全球首例。
7歲就讀國小2年級的小恩,自從上小學後生長速度緩慢,日前學校老師發現小恩近1年身高僅進步2公分,趕緊通知小恩媽媽就醫評估。經頭份為恭醫院中醫師王婕診查小恩受過敏性鼻炎等問題困擾,並經3個月的中醫調理,開立個人化的「開脾健胃」藥膳處方,配合生活、飲食、運動衛教,目前小恩身高已成長2公分,鼻過敏症狀與食慾也進步許多。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為春季陽氣萌動的開端,代表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春天已來臨,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劉俊賢表示,驚蟄過後天氣將逐漸轉暖,人體陽氣漸旺,氣血運行開始變化,建議民眾這段期間可多吃溫熱的食物,按壓內關穴與太衝穴防止因肝火偏盛而出現的疾病。
3年前陽明交大醫學系首創「醫師工程師組」,內容跨電機、資工、醫學,學生畢業後兼具「雙料」身分,除了醫師本業,也可深入利用工程基礎進行專業醫學研究。因反應熱烈,陽明交大電機系也決定在今年,成立「醫學電資組」並開始招生。
中國醫藥大學將舉行「台灣中醫藥發展史常設展」與「台灣中醫藥典籍特展」聯合展覽自2月21日起開放免費觀展,展覽至5月19日,榮任中央研究院第一位中醫院士林昭庚講座教授,將為台灣中醫藥的發展揭開新世紀的序幕。
「社團法人台灣健康智能醫療科技發展學會」(以下簡稱本學會)於3月18日(周六)下午1點於雙連教會807教室(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11號8樓)與社團法人臺灣國際安全醫院學會合作舉辦「智能醫療春季研討會」。
論近代醫學技術與文化,不能忽略中、西對比。在二十世紀一開始的十年內,中醫的「食療」並沒有被報刊等日常大眾媒體所重視,反倒是西醫有一些「食養」的新知識被引介。一九一四年西醫即有「食養法」一詞,對肺病的調養可能是內容最多且最早的。觀其內涵,實多談營養學和消化理論,但非食物療法,而是呼籲注重營養以對抗疾病,比較偏重調養與護理層面。它們常被放在西方「衛生」概念中來探討,以營養學為主,探討飲食中的滋養物質或不要暴飲暴食等基本飲食衛生知識。同樣的,家庭常識也談食物養生,主要是關心食物中的物質與滋養成分,而非治療學。整體飲食衛生被擴大化,除了乾淨、清潔的意義外,還多了食物性質的新知識―「營養」;並迅速和傳統的養生概念進行結合,以大眾、家庭之名,進行更廣泛的擴散。
二○二○年九月,美豬進口臺灣的議題吵得沸沸揚揚,時任衛福部長的陳時中為了捍衛政策,上節目暢談美豬議題。現場來賓謝金河分享小時候愛吃麻油炸臺灣豬睪丸,陳時中隨即稱讚:「難怪你現在腦筋好、體力也好。」結果此語一出,立刻引來不少批評聲浪。臺北市長柯文哲就批評:「他念哪個醫學院的?」也就是暗指該說法根本缺乏科學根據。而陳時中則回應,這是民俗說法,是老一輩傳下來的經驗云云。本文既不討論美豬,也不評論對錯,卻要藉由考察這類爭議中,靠著某種食材進補以達到身體強健或治療某種生理疾病的歷史,或許可使讀者在讀過本篇文章後,對於中西醫的補身概念、食物療效與科技之間的爭議,有多一分了解,方能解讀民俗、經驗和科學之間的複雜關係,擁有更多元的思考,這恐怕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就能夠說明清楚。
【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閱讀楊力州導演監製的怪咖系列紀錄片第八部「還孩子做自己」,以兒童文學家幸佳慧與家醫科醫師李佳燕推動孩子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及兒童心智科疾病去標籤化運動、兒童教育內涵的兒童主體等幾方面,提出反思。
醫生是許多人夢想中的職業,不過要考上醫學系一點也不簡單。一名網友表示,聽說能考上台大醫學系的學生,平均智商都很高,讓他好奇,究竟能否單純靠後天努力考上醫學系,貼文一出引發討論。就有其他網友認為,除了努力和資質以外,還有另一個重大關鍵。
民眾黨新竹市長當選人高虹安被控詐領立委助理費案,檢調16日依違反《貪汙治罪條例》等罪嫌,諭令高虹安以60萬元交保候傳。對此,精神科醫師沈政男感嘆表示,一些人吵不過別人就搞小動作,這是政治上的病態,不過沈政男說最壞的時代就要過去了,「2024台灣就要出現醫生總統」,可用政治病理學的角度來為這個國家診斷,給予政治上的醫治。
2022台灣醫療科技展今(1)日起連4天於南港展覽館登場,英特爾(Intel)今年擴大參與,除攜手眾多開放式生態系廠商,展示採用oneAPI、OpenVINO、OpenFL、Intel SGX、Intel FPGA、Intel Core處理器、5G和連接性等各項先進技術打造的AI智慧醫療端到端解決方案。
清華大學斥資逾1億元打造解剖教學研究中心,15日正式啟用並舉辦大體老師感恩追思大會,首屆清華學士後醫學系學生獻上桔梗,並獻唱感恩的心,前清大校長賀陳弘也簽署編號1號的大體捐贈同意書,允諾身後無條件捐贈大體作為醫學教學與研究之用。
人類的起源,向來是人們感興趣的話題。
今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給德國萊比錫馬克思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所長,斯萬特.帕博(Svante Paabo)。他研究大約30萬年前首次出現在非洲的現代人,和更早遷出非洲的古人類族群之間的關係,他的發現使我們更能理解人類如何進化、以及我們的祖先智人在人類進化史中扮演的角色。此研究是使用基因組定序的方法,有趣的是,目前還沒有科學家因現代人類基因組定序而獲獎,反而是研究古人類基因組而獲獎,凸顯了這一成就的重要性,值得我們關注。
國家衛生研究院和台中榮民總醫院利用健保資料庫大數據分析發現,曾接受顯影劑檢查者,未來罹患血管性失智症風險比一般人高出3.66倍,研究團隊提醒民眾及醫護人員,對於使用顯影劑應抱持更嚴謹態度。對此,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強調,使用顯影劑進行影像檢查是現代臨床醫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呼籲國人勿因噎廢食、拒絕醫師建議的影像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