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生技醫療產業的搜尋結果,共773筆
醫療保健類股今年EPS成長放緩,但隨藥廠成功開發重量級明星藥後,法人建議可透過定期定額開始中長期布局主動式生技基金,掌握下半年到明年部分臨床後期階段、產品具成長趨勢、大廠忽略的利基新藥、本益比低,股價被低估的「璞玉型」生醫股,可能比AI晶片還賺。
樂觀市場情緒讓今年資金移至科技成長股,造成防禦特性醫療股被錯殺,儘管基本面不差,相對大盤續創30年來最差表現。投信法人表示,美國未來醫療保險支出逐年成長,且較不受景氣影響,醫療股CP(報酬風險性價比值)高,建議把握現階段布局良機,納入核心配置提升勝率。
從PC塑化原料被大陸控反傾銷、再到禁芒果輸入等措施,被視為「中止ECFA前奏曲」,引起業界高度關注。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23日對此表示,從經濟面來看,ECFA若被取消或中止,心理上的影響會比經濟更大,從兩岸經貿層面來看,ECFA對兩岸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如果不幸中止或取消,對兩岸都非常可惜。
今年以來大型生技公司及藥廠整體表現相對落後,法人認為,在新藥驅動較高成長或產品製程具可期待性的公司,未來股價仍能有領先大盤的潛力。
今年AI帶起的科技浪潮,為美股動能添柴火,反觀較具防禦性的醫療保健類股,儘管財報表現優於預期,但表現相對疲弱。法人指出,近期美債降評帶動市場修正,投資人追求成長之餘,仍應配置具防禦性質的類股,如不受景氣影響的醫療保健產業,目前標普500保健類指數本益比相對大盤低,評價面也具吸引力。
為配合上櫃公司今年第二季財報公布,櫃買中心精心規劃一系列「櫃買市場業績發表會」,將自16日起接續推出,包括「資安與生技」、「電子零組件」及「櫃買特色」等三大豐富主題,包括碳盤查利多加持的軟體股叡揚(6752)、進軍AI醫療的醫揚(6569)等都將現身說法。
配合上櫃公司今年第二季財務報告公布,櫃買中心精心規劃一系列之「櫃買市場業績發表會」,將自9日起於櫃買中心11樓多功能資訊媒體區舉辦,歡迎投資人踴躍報名參加。
櫃檯買賣中心「櫃買市場業績發表會」自8月9日起登場,首先安排「智慧製造與醫療」主題,邀請訊聯(1784)、至興(4535)及亞泰(4974)到場說明公司財務業務及產業概況。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27日表示,生技是政府核心戰略產業,今年國科會科技預算1,300多億元,生技即是重點。希望在研發與製造的優勢下鏈結國際,讓台灣生技價值轉換成市場價格,如同DNA的雙股螺旋結構一般同步進展。
大江生醫(8436)7月27日至30日於亞洲生技展集結生技大聯盟成員,展出50個攤位,為全場最大參展廠商,生技大聯盟成員聯合展示保健食品及保養品CDMO、菌相檢測、精準醫療、醫療器材、感染病原基因定序、機能食品與日用品、寵物保健、智慧包材等,以AI、VR等最新科技盛大展出創新研發成果與生技大聯盟綜效,各公司邁向國際市場,無論在客戶擴張或技術發展上皆有重要斬獲,超前部署全球大健康及醫療產業前景看好。
2023 BIO Asia-Taiwan 亞洲生技大展今日開幕,此次規模再次打破紀錄,躋身成為全球前三大生技展會,完整展現台灣生技產業爆發力。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今(27)日下午蒞臨致詞時指出,台灣生技醫療將成新興兆元產業,希望未來能結合台灣醫療、半導體及資通訊的技術優勢,起到加持乘效果,提升台灣生技醫療產業整體發展。
AI是全球最強投資話題,科技股成資金焦點,但投信法人表示,醫療生化也是AI發展重點受惠產業,更是科技大廠積極合作的對象,輝達跨足投資5,000萬美元在生技公司Recursion旗下AI藥物探索模型發展,且有望於年底前推出藥物探索生成式AI雲端服務「BioNeMo」,提供生物科技用戶,有助醫療產業未來在醫療生化股的發展,可望挹注醫療生技基金更多元投資素材。
生技醫療產業為櫃買中心多層次市場的特色產業之一,為推廣櫃買中心多層次市場,並提升創櫃板公司曝光度及國際知名度,櫃買中心將於「2023亞洲生技大展」設置展區,並將帶領元健大和、綠湖數位醫療2家創櫃板公司共同參展。展會活動將自112年7月27日至30日於台北南港展覽館連續展出4天。
生技產業年度大戲「2023 BIO Asia-Taiwan亞洲生技大會」將於7月26日~30日登場。櫃買中心將於「2023亞洲生技大展」設置展區,並將帶領二家創櫃板公司共同參展。
AI熱潮大轉移,挾著繪圖晶片大廠輝達(NVIDIA)投資5,000萬美元,入股科技生物商Recursion,期望加速旗下AI藥物探索模型的發展,該利多逐步在台股蔓延,AI智慧醫療概念股醫揚(6569)、宏碁智醫(6857)、長佳智能(6841)、晉弘(6796)、明達醫(6527)等股價翻揚,醫揚拉出三根漲停,最受矚目。
6月迄今,美國NBI生技股價指數上漲3.2%,不僅因生技醫療年會有新藥與治療技術的成果發表,又因為升息將告段落,資金行情重新關注股票市場,類股輪動下,生技醫療類股也有相對漲幅。法人認為,生技類股利多不斷,投資人可趁早布局。
醫療產業持續推陳出新,年度會議中各大廠商競相發表創新療法研究成果,6月美國腫瘤學會年會有多項新藥臨床實驗結果發表,及創新檢測方式問世,凸顯創新研發持續發展,有利整體產業基本面穩健,帶動相關公司股價表現,投信法人看好醫療產業長線發展,建議可定期定額逢低布局。
台北醫學大學5日頒授名譽醫學博士學位予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北醫校長林建煌宣讀表彰辭,肯定吳東亮多年來對於醫學界的參與及付出,為北醫人的表率及社會良好的榜樣。
樂觀市場情緒造成今年資金挪移至科技成長股,導致醫療股被錯殺,第一季相對大盤創下30年來最差年增表現,與大盤漲幅差距拉大至8%。不過,投信法人表示,從基本面來看,醫療股優異的報酬表現顛覆傳統生醫的刻板印象,不論股東權益報酬、資產報酬、營收成長率或投入資本報酬率皆完勝全球股市(MSCI世界指數)。
凱基投顧榮獲國際財經雜誌《機構投資人》(Institutional Investor)頒發2023年度台灣票選本地最佳券商,成為此國際指標獎項唯一獲獎之本土投顧,同時囊括4項最佳研究獎項,專業研究團隊傲視同業。該獎項是由752家專業投資機構及1,922名經理人票選的結果,凱基投顧能夠脫穎而出,顯示其專業分析及前瞻看法獲業界極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