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生物毒素的搜尋結果,共34筆
美日韓領袖於18日召開三國峰會前夕,美國國防部於17日發布《生物防禦態勢審查》(BPR)報告,為美國國防部到2035年的生物防禦戰略定下基調,並將中國列為關鍵的長期威脅。
有媒體近日報導美國要求我「軍醫局預醫所研發生物戰劑」,並興建P4實驗室(生物安全第4級實驗室)。對此,國防部昨(9)日澄清,建置該實驗室目的是針對傳染性疾病之病原進行偵測、防護及治療。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稍早在臉書也強調,「這是假訊息」,引發網友熱議。
國防部今(9日)下午5時30分發布新聞稿指出,針對媒體報導,「軍醫局預醫所研發生物戰劑」等情,國防部澄清說明,預防醫學研究所之任務,以執行傳染性疾病之病原偵檢、防護及治療為主;同時研發偵檢生物戰劑之試劑,以強化生物戰劑防衛偵檢能力,相關報導並非事實。
日前有網友在論壇《Dcard》發文爆料,中部某國小高年級的學生和同學有摩擦,竟和另3名同學計畫下毒,在網路搜尋毒物資料,包括姑婆芋、黃金葛和夾竹桃,最後抽籤決定使用黃金葛,在水壺裡加入黃金葛汁液,導致受害同學出現頭暈、噁心和腹痛,引發民眾震驚,毒理專家招名威表示,不慎吃到這3種植物的汁液都會有過敏反應,其中夾竹桃內含心臟毒素,嚴重可能會致死,他直呼「現在小孩是心理有病嗎?」
師法自然,人類從大自然取經,已找到許多治療癌症有效的藥物,如大家耳熟能詳從植物中分離的喜樹鹼(camptothecin)、長春花鹼(vinblastine),或紫杉醇(taxol)及其衍生物(paclitaxel)和(ocetaxel)等抗癌藥成分。除植物外,近年來海洋來源的生物活性分子在抗癌新藥研究也受到廣泛關注,目前美國食藥局(FDA)已批准約十幾種源自於海洋生物的生物活性分子做為癌症化療藥。此外,這些藥物也有新的延伸應用,即在創新組裝型導彈新藥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中也扮演著關鍵成分(毒素/化療藥)之一。
為了怕浪費但又怕感染細菌,民眾目前逐漸了解即使水果部分腐爛,常已代表其他部分也腐爛,若食用,可能引發腸胃炎,甚至致癌,但對於落果,以及淹水過後的蔬果能否食用,專家仔細表示,建議勿食用。
中國大陸宣布暫停台灣石斑魚進口,蔡政府訂定外銷1,300公噸目標,日本市場繼鳳梨之後,再度成為台灣石斑魚外銷的重要替代市場。然而民眾發現2021年一整年日本從台灣進口石斑魚僅2公噸,今年上半年則掛0。對此行政院農委會表示,因日本人擔心在岩礁區域成長的龍虎斑,因吃下有「雪卡毒素」(Ciguatoxin, CTX)的底棲雙邊毛藻Gambierdiscus spp.,會蓄積在石斑魚體內,經人誤食後對身體造成傷害,致石斑魚外銷日本成果不佳,而台灣石斑魚屬陸上養殖,且以人工飼料為主,應該沒有雪卡毒素(卻未提出科學檢驗數據),將會向日本說明,儘快解除日本消費者的食安疑慮。
芋螺(cone snail)是主要分佈於熱帶深水域的肉食性貝類,芋螺具有毒腺,當獵捕或遇危機情況時會分泌含有神經毒素的芋螺毒素(conotoxin)。芋螺毒素在生醫製藥領域已有一些應用,例如萃取開發慢性疼痛藥物 Prialt、糖尿病的速效型胰島素。
指揮中心24日表示,23日召開生物安全專家調查小組會議,針對中研院提供動物生物安全第三等級(Animal Biosafety Level3ABSL-3)實驗室內部調查報告,以及調查小組先前進行中研院相關人員訪談紀錄與實驗室內部監控影帶及資料,討論造成實驗室感染之可能原因。經初步調查結果如下:
中研院研究助理染疫案已迄14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依傳染病防治法第34條及第69條規定,對中研院進行裁處,從重處以最高罰鍰新臺幣十五萬元。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些裁處不能抹滅中研院這些年來對國家衛生的貢獻,但還是要把基礎要求落實做好。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上周才爆出P3實驗室內部感染,衛福部疾管署今天就公告「感染性生物材料管理辦法」修正條文,要求全國P2等級以上實驗室,皆需設置生物安全主管一職,單位人數達30人以上者,更要成立生物安全會,各實驗室需在1個月內提報地方衛生局完成核定,不過疾管署指出,修正案早在今年7月就預告,今天公告是因預告期滿,與中研院事件無關。
聖誕節即將到來,不少人都相當期待,對於許多歐美國家來說,聖誕節更是全家團聚慶祝的大日子,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準備一棵聖誕樹。近日一戶居住在南非的英國家庭就在裝飾聖誕樹時,發現了有史以來最驚嚇的「聖誕禮物」,一條擁有劇毒的蛇藏在樹上,讓全家人都十分害怕。
氫水健康達人富兒仕總經理翁銘信,踏入社會即就被延攬進入台灣松下,曾經有許多對公司制度及做法的不明白、不理解,因此心中充滿許多疑惑?在台灣松下長官的鞭策及提攜,赴日工作學習,進入日本松下集團各單位見習。特別在企業系統總部後,才漸漸融入學懂松下創辦人松下幸之助七大服務精神的真諦。
衛福部苗栗醫院有鑑於國人罹患慢性腎臟病人數眾多,而腎臟病是不可逆的疾病,除控制好原本的慢性疾病,搭配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以外,1日透過「腎利方程式」病友會,介紹尿毒素吸附劑、酮酸胺基酸營養劑等藥物使用,將有助部份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延緩病情惡化。
近來川普政府不斷公開質疑大陸武漢病毒研究所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源頭,並要求北京當局允許專家前往調查。但美媒卻披露,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在抗疫大將佛奇領導下,去年才撥款資助該武漢研究所的科學家,而資助項目就包括針對蝙蝠冠狀病毒的「增強功能」(gain-of-function)研究。這顯示,美國政府資金也參與了在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相關研究。
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自從今年1月大爆發以來,做為大陸全國首家省級應急醫院,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P3實驗室,就是該院「手撕病毒」的祕密武器之一。每天400多份新冠肺炎核酸檢測在這裡展開,把病毒揪出來。
有許多事物都不能只看外表來判定好壞,像是不少生物雖然外表長得漂亮可愛,但卻含有恐怖劇毒。「海底小白兔」的影片曾在網路上瘋傳,這個謎樣生物與兔子有著極高的相似度,可愛的模樣讓牠深受網友們喜愛,不過有專家就提醒這種生物身上含有毒素,千萬不要輕易觸碰牠們的耳朵。
竹筍是夏季的「旬味」,竹筍沙拉和筍湯更是不敗美食;卻有民眾吃了竹筍後,出現過敏及呼吸不順暢症狀,原因是沒有煮到「夠火」的竹筍,釋放出來的「氰酸」造成身體不適。
許多兇猛的野獸或昆蟲,常常在人們心目中留下致命的形象,像是鯊魚或是蜘蛛,但其實多數是電影為了劇情而塑造出來,事實上,據科學家觀察及研究,全世界最危險、最致命、造成最多生物死亡的動物,反而是你、我身邊最常見的。
大陸沿岸6月傳出麻痺性貝類毒素問題,連江縣政府不敢大意,緊急採樣4件淡菜、3件牡蠣送往SGS台灣公司檢驗,28日結果出爐,均未檢出麻痺性貝類毒素毒性。縣府持續呼籲,民眾仍應避免食用來路不明的水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