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皮膚基因的搜尋結果,共41筆
擁有年輕外表是許多人的夢想,日本一項研究指出,運動可以活化細胞,讓肌膚變得更年輕,而在眾多運動項目中,又以「阻力訓練」效果最好。這份研究已發表於英國《科學報告》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台灣酒精不耐症者比例高達47%,全球最高,台東基督教醫院醫師吳昱銳表示,酒精不耐症是遺傳性基因缺損,無法靠訓練痊癒,呼籲民眾1周酒量以2瓶啤酒或2杯紅酒為限。另外,為響應5月9日台灣無酒日,院方當天將免費為民眾檢測酒精不耐症。
一般人提到雞皮疙瘩,多指受到驚嚇或寒冷時,皮膚呈現一粒粒的像是被拔毛的雞皮,但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表示,實際上雞皮疙瘩是一種皮膚疾病,全球發生率近50%,發生原因除了遺傳因素,也可能是因營養不良、身處壓環境致內分泌失調。他表示,長期有此疾病會對生活造成負面影響,若因此病影響生活品質,應就診皮膚科。
女人懷孕需要多補充營養,但一名準媽媽卻很苦惱,自從婆婆得知肚子懷的是女生後,砸錢購買珍珠粉,不斷交代她定時吃,希望孫女出生後皮膚是白白嫩嫩的,讓她壓力倍增。不少人則分享案例指出,胎兒膚色本就是天生。
許多愛美人士都希望青春永駐,除了勤保養外,飲食上也要注意。營養師吳映澄提到,皮膚老化速度不只與基因有關,也受到外在環境影響,例如太常照射陽光、壓力、熬夜等,再來就是要少吃精製糖、高脂油炸及燒烤類食物,能避免加速皮膚老化。
目前學界認為適度曝曬太陽,對於人體健康具有一定助益,如日曬能補充維生素D、幫助身體吸收鈣質,減低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而近日《Nature Metabolism》更揭露日曬對身體的諸多效果,如促進新陳代謝、減少神經過度活動,以及防止肌肉萎縮;且研究更發現日曬與促進男性的食慾、性慾有關。
大陸江蘇省一名49歲婦人身高190公分,加上皮膚黝黑,自認和其他女生不太相同,所以平時沉默寡言且十分自卑,沒想到近日因為身體不適,醫師檢查後發現婦人的性染色體竟然是XY型,實則為男性,這讓年近半百的她感到晴天霹靂。
全台灣有5萬名以上乾癬患者,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乾癬並不只是皮膚病,也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疾病。長庚醫院的一項刊登於「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的最新研究顯示,乾癬病友與一般人相比,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1.16倍,其中女性族群更高達1.41倍,提醒患者若出現腸胃道症狀,建議轉診至胃腸科門診做進一步的檢查。
每到冬天就覺得皮膚癢,除了受天氣影響皮膚乾燥之外,搔癢難耐的最大原因,常常就是異位性皮膚炎。根據統計,在台灣有超過200萬名苦於反覆發作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飽受癢到睡不好導致睡眠障礙、焦慮、外貌影響社交及工作表現之苦。而難以忍受的劇癢,更會導致抓傷和感染,讓患者苦不堪言。
香港女神張柏芝和男星謝霆鋒有過一段婚姻,陸續生下2個兒子Lucas和Quintus,離婚後張柏芝在2018年又秘密生下小兒子Marcus,至今生父身分仍成謎,而她也獨自扶養3子;張柏芝經常分享和兒子們互動影片,今(6)日罕見曬出11歲Quintus清晰正面,精緻五官完全繼承爸媽的神顏值。
痘痘藥、燙傷藥膏常見的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是容易引發過敏的成分。長庚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帶有特殊基因者使用此成分過敏風險比常人高45倍,解開醫界探索數十年謎團。
磺胺類抗生素撲菌特錠(Baktar),是台灣藥害救濟排名前十大常見藥物,也是全球嚴重藥物過敏的前五大藥物。長庚醫院研究團隊帶導台灣及亞洲各國合作進行研究,費時5年,終於確認了磺胺抗生素過敏的特殊基因型 (HLA-B*13:01及相關基因型),帶有此特殊基因型的人使用撲菌特錠抗生素藥物就有可能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且其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5倍。
夏天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好發季節,汗水、紫外線都會刺激皮膚,家裡心愛的小朋友聲聲喊癢,成年人也難逃魔掌。怎麼辦?
光從一條口香糖就能描繪出5,700年前人臉輪廓?丹麥研究團隊就是靠著一塊咀嚼過的白樺樹皮模擬出一名石器時代小女孩的生前樣貌及飲食習慣,堪稱一大科學突破。
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人日常生活很困擾,夜裡睡不好,全身發癢、抓破皮,床單上血跡斑斑,卻又很難完全治癒。高醫附設醫院2017年開始收治30多位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指導他們進行漂白水水療;短則2~3天,長則兩週,約6~7成患者明顯感到症狀改善。
陳姓婦人去年懷了人生的第一胎,卻不知身染隱性遺傳病因,產下泡泡龍嬰兒,小孩在反覆感染3個月後過世,今年二度懷孕,成大醫院跨院合作,提供完整基因報告給陳女就診的彰化基督教醫院,她產前已可知腹中胎兒健康,8月順利產下健康男嬰。
女星王心凌外型甜美,有「甜蜜教主」的美稱,原來漂亮的外貌全遺傳自媽媽。
異位性皮膚炎是最常見的兒童慢性皮膚疾病之一!根據統計,有近3成的人有過敏體質,症狀包括過敏性鼻炎、氣喘和異位性皮膚炎,而異位性皮膚炎可以在出生早期就發病,皮膚呈現乾、癢、龜裂和發炎,最糟的是有機會持續反覆發作至成人時期,另外也可能出現過敏性鼻炎、花粉熱及氣喘等。這種疾病和基因遺傳高度相關,可能在家族中持續影響下一代寶寶健康。而基因檢測則是及早確診、預防和治療的最佳利器,可減少50%以上發病率。
正常人受傷都會感受到「痛覺」,但義大利有一家人由於基因突變,導致他們幾乎感覺不到疼痛感,無論骨折、燒燙傷都毫無感覺,造成他們不少困擾,而國外有科學家關注到此事,試圖研究基因突變的成因,希望能夠藉此研發出治療「慢性疼痛」的止痛藥。
一名罹患罕見基因疾病的男童原本失去身體80%的皮膚、全身布滿無法治癒的感染和傷口,只能用嗎啡減輕疼痛,在幾乎要放棄治療前,德國醫療團隊找上研究再生醫學技術的義大利科學家,大膽大量使用基因改造的皮膚進行移植,才讓男童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