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知行合一的搜尋結果,共15筆
今夏以來,北半球進入「烤爐」模式。北美洲、歐洲、亞洲多國都出現極端熱天。英國首次出現40℃以上的高溫,法國和西班牙發生「毀滅性的野火」,義大利、葡萄牙、挪威等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乾旱,美國多個城市刷新了高溫紀錄,大陸高溫已持續超過30天,影響人口超過9億人,台灣南部與東部前幾天也出現40度高溫。
「高正是一個奇人,很多時候你不能用常理去估量他。」
財政赤字與債務累積問題的解決,不外乎「開源」與「節流」。或許許多人都能朗朗上口,卻是「知易」而「行難」,以致問題長期存在。台灣如此,許多國家亦然。足以印證《尚書》中有言:「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道理。
此外,軍中一向所號召的「四大公開」(人事、經理、賞罰、意見)早在胡先生任第一師師長時期,即已切實奉行,貫徹到底,尤其是他本人能夠以身作則,樹立風聲,導以軌範,僅就其中最主要的「人事公開」一項而論,我們只須把胡先生所統率的幹部籍貫一看,其中佔百分比最大的,並不是浙江人,而是湖南人;其次,則為豫魯及東北三省的人,浙江籍幹部人數,竟列在第七位,至胡先生的孝豐同鄉,在比率上所佔數字,更是微乎其微,這一顯明的事實,便可以使我們確信胡先生那裏的人事,確確實實是「公開」的,而並非「徒託空言」。以胡先生這樣心地光明,治事嚴謹,明辨職責,崇法務實的質樸軍人,無論從任何角度去看,只要我們真正的持平衡量,都不應該把「西北王」這頂「荊棘冠冕」加在他的頭上!
9月10日,南京大學2020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暨軍訓動員大會在仙林校區體育場舉行。典禮現場,大陸中科院院士樊春海作為校友代表發言,樊春海「本碩博」都畢業於南京大學,2019年11月22日當選院士時只有45歲,也創下江蘇籍最年輕院士紀錄。
農曆大年初一子時,台灣有搶頭香的習俗,大家比的是速度,第一個把香插進香爐的男人,辛苦了幾小時(等開門),換來幾秒鐘的英雄,自然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據說這樣「英雄」了一回,當年的運氣會大好。
海峽兩岸4日以共同連線直播的方式舉行祭拜軒轅黃帝典禮,台灣方面由新黨榮譽主席郁慕明擔任主祭,過去都一直參與的國民黨,今年沒有參加,好像這件事沒發生一樣。國民黨的動作也引來北京的關注,國民黨的兩岸路線再怎麼調整,也不可能把「兩岸一家人」的理念給拋了吧。
「鍊‧蛻變 趙(世)賢鐵雕展」為健行科技大學校慶展覽,展出日期19日起至11月28日,開幕茶會邀請趙世賢家人,網路知名圖文繪者-八耐舜子到場祝賀,同為藝術創作者,八耐舜子對趙世賢勇於創新的精神十分敬佩,除了給予祝福,也期許自己可以和趙世賢一樣在藝術創作上大膽創造。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近年來曾9度強調「知行合一」,讓外媒形容,王陽明成「中國自馬克思以來最當紅的哲學家」。昔日王陽明曾被謫貶至貴州龍場,如今貴陽把王陽明當成一張新「名片」,而以「陽明心學」成熟地、傳播地自居的紹興,10月30日也舉辦2017中國紹興「陽明文化周」開幕式,不讓貴陽專美於前。
高中課綱將調降文言文比例,吉福適藥業董事長林銅祿對這樣的演變感到憂心,他說,非課綱文言文比率35%~45%或45%~55%的意識形態之爭,而是如何教導後代學子喜歡文言文才是重點。多年來運用電視廣告讓民眾熟悉「胃食道逆流,吉胃福適錠一錠搞定」的行銷策略,來自他飽讀古書所吸取的智慧。他鼓勵讓學子接觸文言文,目的是開啟通往古代文化寶庫的大門,鑽研並加以致用,體驗前人走過的路,才是我們通往成功的捷徑,這也是他在商場致勝的關鍵。
為增進中美了解與溝通,中國人民大學在官方授意下,25日成立「中美人文交流中心」,十多位智庫學者與會表達祝賀,並共同探討未來50年的中美關係。主要負責該中心的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表示,智庫既要研究,更要行動,未來會繼續按照知行合一、研究和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一起去推進新成立的中美人文研究中心的工作。
知行合一乃孫文學說重要內容之一,心理建設的時代背景就是希望當時國人能夠力行實踐,不要空說、空想,勉勵國人力行實踐,重振人心,改造國人傳統知易行難的錯誤心理,並鼓勵國人必須力行、行易。
安聯環球投資一路走來秉持「Understand. Act.」(實見 ‧ 實現)的企業理念,深信凡事須盡力地、全然客觀地了解全貌,才能有所成就;唯有主動深入研究,運用主動精神掌握投資市場變化、找出投資趨勢,並主動努力付出,才能帶來最美好的回報,並適時的推出最佳投資方案。
3D設計、工程及軟體廠商歐特克深耕臺灣校園3D設計教育,延續去年「設計夢想號一代」走訪102個鄉鎮學校,今年以「From Design to Make」為概念, 打造全新的3D行動自造車「設計夢想號二代」,除了使用全新教案和最新3D列印設備,更導入歐特克高階設計軟體Fusion 360,續行前進全台國中,讓台灣學子能夠更深刻體驗從3D設計到自造的美好。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今天談治黨,強調要解決中共黨內的「四風」問題。大陸網民對此回應熱烈,有人表示拭目以待,有人盼望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