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短急單的搜尋結果,共116筆
歐美服飾品牌對庫存調整持續保守,下單以短急單為主,國內紡纖廠訂單能見度僅能維持在一個月水準,市場指出,包括遠東新(1402)、新纖(1409)、力麗(1444)、集盛(1455)等紡纖廠,產線平均稼動率在7成、8成,第四季營運仍不明確。
通膨衝擊服飾消費力道降緩,通路商庫存已觸底,回補庫存力道浮現,品牌廠短單轉長單比重拉高,成衣廠下半年營運略趨樂觀,儒鴻(1476)、聚陽(1477)都預期,第三季營收表現會比第二季增加。
通膨衝擊服飾消費力道降緩,通路商庫存已觸底,補庫存力道有浮現,也見到品牌廠短單轉長單的比重拉高,原本對下半年營運仍保守的成衣廠已略趨樂觀;儒鴻(1476)、聚陽(1477)都預期,第三季營收表現會比第二季增加。
AI股震檔整理期間,非科技股把握機會,近期表現亮眼,法人看好,聚陽(1477)客戶短急單需求強勁,預期第三季、第四季營運成長動能無虞;裕隆(2201)2023年獲利明顯改善,且擁有短期利多助陣,股價雙雙維持強勢。
工商時報與度量衡公會主辦、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協辦「2023台中自動化機械暨智慧製造展」,1日在台中國際展覽館登場,開展首日參觀人潮優於預期,程泰集團、三鋒、台勵福及眾程等廠商都接獲客戶詢單或詢價,眾程開紅盤賣出1台售價300萬元的CNC AI智慧節能磨床。
通膨改變品牌服飾廠下單模式,短急單取代長單,成衣代工廠聚陽(1477)受惠短單比重大幅提升至3成,市場指出,短急單的毛利率可以較正常單高3%~5%,聚陽下半年毛利可望較上半年提升。
通膨改變品牌服飾廠下單模式,短急單取代長單,成衣代工廠聚陽(1477)受惠短單比重大幅提升至3成,市場指出,短急單的毛利率可以較正常單高3~5%,聚陽下半年的毛利可望較上半年提升。
通膨改變成衣廠客戶下單模式,為降低庫存,全球品牌服飾廠短急單增加,將有助於成衣廠毛利提升。市場指出,今年成衣廠短單毛利率估較正常單高3至5個百分點,儒鴻(1476)、冠星-KY(4439)、光隆(8916)等成衣廠受惠,預期今年的毛利率可望較去年提升2至3個百分點。
受到服飾季節轉換影響,儒鴻董事長洪鎮海8日在法說會上指出,9月季節轉換,訂單恐變少,第三季營運會和第二季持平;第四季是傳統旺季,營運可望有雙位數百分比成長。
歐美通膨降緩,客戶庫存偏低,短急單增加,外銷建材石塑地板廠美喆-KY(8466)、塑合板廠綠河-KY(8444)、專業地板品牌及室內建材銷售商寶陞(2948)指出,經過一年的庫存調整後,歐美客戶今年以來訂單已開始回流,樂觀看待下半年營運回溫。
歐美通膨降緩,客戶庫存偏低,短急單增加,外銷建材石塑地板廠美喆-KY(8466)、塑合板廠綠河-KY(8444)、專業地板品牌及室內建材銷售商寶陞(2948)指出,經過一年的庫存調整後,歐美客戶今年以來已開始訂單回流,樂觀看待下半年營運逐季回溫。
中信投顧指出,根據聚陽經營管理階層表示,為因應終端市場需求不確定性,Target、Dick's Sporting、Old Navy等美系客戶急短單比例增加,由20%成長至30%以上。中信投顧看好聚陽前景,維持「增加持股」投資評等,推測合理股價上調至286元。
PCB墊板廠鉅橡企業(8074)公告5月營收,月增13%,達9,900萬元,寫下今年以來新高紀錄,不過鉅橡強調,PCB供應鏈下單仍保守,目前還是以短急單為主,相較去年同期備貨量能減少。
成衣業面臨市場購買力弱、客戶信心不夠的考驗,聚陽(1477)董事長周理平17日表示,2023年客戶去化庫存的壓力已有所緩解,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仍持續,下半年雖會較上半年溫和復甦,但真正恢復成長要到2024年。
儘管終端需求疲弱不振,各產品線訂單能見度低,光寶科(2301)總經理邱森彬認為第3季還是有傳統旺季需求,邱森彬表示,雖然訂單能見度不長,下半年絕對會比上半年好,只是上下半年業績比能不能像往年那樣的比例,我們跟客戶同步比較保守一點。
通膨、升息衝擊紡纖產業景氣及服飾消費力道,部分品牌服飾廠庫存去化速度不如預期,供應鏈由長單轉為短急單、下單動能減緩,國內紡纖上中下游廠營運都受到干擾。
品牌服飾廠清庫存速度優於預期,主要客戶Nike財報表現佳,國內主要成衣代工廠儒鴻(1476)指出,成衣景氣調整期應會縮短,確定明年第一季景氣落底,第二季回溫。
通膨讓服飾市場消費降低、庫存降緩品牌廠下單動能,國內紡纖廠第四季出貨營收恐減少,不過,遠東新(1402)、力麗(1444)、儒鴻(1476)、聚陽(1477)、光隆(8916)在短急單、少量多樣及環保高端訂單增加下,毛利率反而可望提升。
身兼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的哈伯精密董事長許文憲表示,2022年原物料及運費飆漲、缺櫃、缺工及新台幣升值問題可獲得緩解,歐美市場訂單開始回溫,2021年接單熱度也延續至2022年。
精密機械主軸大廠健椿(4561)大陸市場需求熱度不減,外銷印度持續增長,年底前產能及訂單均滿載,今年營收及獲利有機會雙雙創史上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