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研究方法的搜尋結果,共432筆
《中國科學報》15 日報導,英國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神經科學》14日發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椰林課題組關於抗憂鬱症新藥的研究成果。這項「課題做了6年、投稿用了兩年多」的研究,發現了抗憂鬱藥物——艾司氯胺酮(Esketamine)的作用機制。審稿人評價這是一項「特別徹底的研究」,根據相關靶點和作用機制,研究人員有望開發出快速抗憂鬱且副作用更低的「完美藥物」。
醫療器材CDMO領導企業互貴興業布局「遠距醫療」及「AI嵌入式醫療器材」領域的國際市場,近來積極與世界級的頂尖學者及企業進行合作。互貴興業邀請美國史丹佛大學糖尿病領域的權威教授-周宏杰加入公司的專業顧問委員會,期借重其卓越的專業知識背景以及對於醫病需求的深度了解,為公司在穿戴式血糖監控創新醫材的研發設計上帶來強大的專業助力。
國內癌症免疫治療研究重大突破!長庚團隊與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戮力合作,發現可以有效促進放射治療後免疫反應對抗腫瘤之方法,成果發表於2022年6月免疫學界頂尖國際期刊《科學免疫「Science Immunology」》,並於今年7月15日獲頒2023年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年輕研究者癌症研究傑出論文獎。
研究人員在一份最新研究裡指出,體內有特定基因變異的人,COVID-19確診卻未發病機率確實比他人高出數倍,對疫情期間存在所謂「天選之人」提供第一份可能的解釋。
亞洲大學獲教育部「112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補助,通過30件,累計從107年迄今共獲得168件補助,全國排第6名,其中有7件獲教育部選為亮點、績優計畫,表現成績亮眼。亞大校長蔡進發說,顯見亞大教師在專注教學創新、提升教學品質、促進學生學習成效上,投入相當大心力,同時結合研究設計與方法創新研發獲肯定。
路透社引述兩名知情過程的消息人士披露,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國際癌症研究中心7月將把世上最常見的甜味劑阿斯巴甜(Aspartame)列入可能致癌物。
「癌王」胰臟癌去年名列國內10大癌症死因,也是我國生醫界不斷研究攻克方法的重點疾病。國家衛生研究院今發表可用於胰腺癌纖維化及惡病質的抗體,目前也已取得專利,盼能早日產品化嘉惠胰腺癌患者。
現年75歲,住在蘇格蘭的的喬•卡梅隆 (Jo Cameron), 是一位極罕見的「無痛者」,對她來說,疼痛是一種抽象的感覺,即使遭遇大手術,或是生孩子,她也不需要任何止痛藥。除此之外,她的傷口康復能力頗佳,現在科學家正在研究她的DNA,試圖找到關閉痛覺的方法。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二吳翊慈同學,經蔡秉均助理教授指導,透過電腦建立材料的原子模型,預測固態電池材料性質。以第一原理材料計算方法,研究高安全性固態電池的界面老化問題,獲選全球材料科學領域最大的美國材料年會(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MRS)以全英文進行口頭演講,是該議程唯一碩士生。同時獲得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與國科會全額獎助,赴舊金山的機票及旅費。
近日輔仁大學AI發展中心在江漢聲校長的帶領之下,研究團隊在醫療大數據研究上有不錯的表現,吳思遠教授與AI發展中心研究團隊宣布,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食道癌治療方法,這種方法有望改善患者的存活率。並將其研究成果發表於胸腔腫瘤領域排名第一(Impact Factor > 20分)的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醫學會會刊。)
奧地利漢學家羅致德(Otto Ladstätter,1933-2005)為歐洲德語區最早投入漢學研究的知名學者,捐贈給國家圖書館的典籍資料約6000冊,館方近日舉行其捐贈藏書特展,並邀請家屬來台參與,盼透過國內外學術交流的力量,共同推廣漢學研究,也讓台灣民眾藉此機會一覽漢學家的崛起歷程。
三年多來,新冠肺炎蔓延全球,我也近四年沒去中國大陸了。承蒙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學者面對面」系列學術活動的盛情邀約,3月中旬,我得以重返閩南,並抽空進行了「給神明當契子」的田野調查工作。
弘光科技大學護理學院日前舉辦中區專題研究/實作暨實證競賽,共有4所大學5間醫療機構參加。弘光護理系碩士班二年級學生黃筠筑、林筠珊所研發的「螺旋式靜脈接合系統」,獲得口頭發表專題研究實作組第一名,兩名學生從改善護理人員工作安全出發,改變傳統活塞式接合尖頭具刺傷風險缺點,研發出螺旋式接合系統,具安全省力、防滲漏汙染等優點。
若希望自己40歲時有好的大腦,從20歲開始就要好好保健心臟。一份刊登在《神經內科(Neurology)》的最新研究顯示,自20歲起遵守美國心臟協會所提出「簡單7步驟生活指南(Life’s Simple 7 guidelines)」的人到了中年,他們的大腦比沒遵守者平均年輕10歲。
許多不同種類的細胞都會分泌一些奈米級膜狀粒子,統稱為: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作為細胞間訊息溝通的重要角色,依照大小與生成途徑的不同,可分為外泌體(30-150奈米)、微囊泡(100-1,000奈米)、細胞凋亡體(1000-5,000奈米)等,其內含物質因細胞種類而有差異,包含蛋白質、核酸、脂質等。細胞外囊泡因為具有多種不同傳遞與調節生理機制的功能,其中外泌體被認為可作為藥物傳遞的關鍵載體、疾病檢測的非侵入性檢體來源、以及了解各類疾病,如癌症的致病機轉,近年來成為生物醫學的熱門研究。根據美國市場調查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的一份報告,全球在外泌體的商業規模預估在2030年可達22.8億美元。
ChatGPT全球掀起熱潮,但大陸AI技術仍有努力空間。大陸科技部部長王志剛5日以足球球王梅西舉例,不是每個足球員都能像梅西帶球射門,ChatGPT有標竿技術,大陸雖也研究多年,但要追上還有一段路。
一群巨大的鯨魚,身體垂直,牠們緩慢地游向水面,就像是一座座矗立的方尖碑,四面環繞著他,每頭鯨魚都圓睜著眼注視著斯格諾那。隨著牠們向他靠近,咔嗒聲音量持續放大,牠們聚集在斯格諾那身邊,甚至面對面地輕輕摩擦他。斯格諾那感受到奇妙的咔嗒聲穿透他的肉體,感覺到自己的骨頭與胸腔隨著鯨魚群發出的咔嗒聲而振動。
對公牛鯊有基礎認識的人,都可以理解當地人的激烈反應。公牛鯊是海洋中最頑強也最致命的頂級獵食者,牠們成年後的身長可以達到三.七公尺,體重達二百三十公斤。高度演化的腎臟,使牠們能夠自在地穿梭於淡水和鹹水環境中。曾經有紀錄,公牛鯊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極端環境裡出沒:例如祕魯安地斯山脈下的亞馬遜河,距離出海口已經有三千多公里;澳洲東部城市街道的洪水中;也曾在兩百公尺深的海底發現公牛鯊的蹤跡。公牛鯊幾乎能吃所有活著的動物,魚類、其他公牛鯊、海龜、鳥類、海豚、螃蟹。與虎鯊和大白鯊相比,公牛鯊對人類的攻擊紀錄比地球上任何其他種鯊魚都還要多。
花蓮高中今年首次參加堪稱全台難度最高的「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科展競賽,高二學生林郁軒以「機器學習增強無人機飛行準確度」,榮獲電腦科學與資訊工程學組三等獎,將與其他23件獲獎作品出國參賽為國爭光,捷報傳回校內振奮全校師生。
來自印度的物理學博士薛特(Surojit Chattopadhyay),擔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光電研究所特聘教授,專長是奈米結構合成、生物成像、光輔助癌症治療、半導體光電子學、生物感測器等,發表百餘篇期刊論文,今年初以「高級專業人才」身分向移民署申獲外僑永久居留證「梅花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