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磁振造影檢查的搜尋結果,共65筆
一名51歲林先生,有長期抽菸史,飲食上也從不忌口,久而久之身體已達中度肥胖範圍。而對於自我健康狀態,他認為除了肥胖、高血壓外,其餘應該沒有太大問題,未料在一次健檢時竟發現腎臟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醫師表示,腎臟癌早期發展緩慢且無明顯症狀,常直到腫瘤太大才會發現。提醒若有抽菸、肥胖、藥物濫用、工作環境常接觸易致癌物質、長期洗腎、接受過腎臟移植、遺傳性家族病史及逢希伯-林道症候群者等,當心罹病機率比一般人更高。
攝護腺肥大是年長男性常見好發的疾病,很多人擔憂是否會惡化成癌症?對此,醫師表示,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並沒有關連,因此不需太恐慌。然而,攝護腺癌早期通常症狀不明顯,提醒所有熟齡男性,如果出現尿急、開始排尿時排不出來、尿流變細、尿完後滴尿、尿流斷斷續續、膀胱無法排空的感覺、夜尿、血尿等症狀,就得進一步檢查確認。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達26.8%,推估約有529萬人罹患高血壓,醫師提醒,高血壓被稱健康沉默殺手,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嚴重恐致命。
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最新審議結果出爐,此次共審議102例,其中6例獲得賠償,4例為新冠肺炎疫苗、2例為卡介苗,最高金額為接種AZ疫苗後核於的24萬救濟金。該名個案為40多歲男,接種後出現頭痛、噁心症狀,因血小板低下及D-Dimer上升而獲賠;另有2名10多歲少年、少女,接種BNT後因心肌酵素上升、左側腓神經病變,分別獲賠2.5萬、3萬元。
藝人何妤玟近年來因為偏頭痛纏身,情緒很容易受影響,更因為荷爾蒙影響產生經前症候群。近日,她終於去醫院做了腦部磁振造影(MRI)和X光檢查,得知確切病因才會造成偏頭痛等情況,也慶幸與腦瘤無關,讓她感嘆「身心靈真的息息相關,缺一不可」。
從事農業耕種及粗重工作的人,容易罹患脊椎退化性疾病,台南溪北地區農業及老年人口比例高,為提供當地民眾更佳的醫療照護,柳營奇美醫院成立跨領域合作的「脊椎整合照護團隊」,之後將成立神經脊椎中心,除現在整合照護團隊,後續也會引進新的手術技術及儀器。
台北市立動物園大貓熊「團團」第2次MRI(磁振造影)檢查結果26日出爐,病灶區域明顯擴大,病程進展快速,腦部惡性腫瘤機率大幅提高。園方指出,對團團醫療、飼養方式與陸方專家保持聯繫,目前評估以動物福祉為考量,將採取類似人類的安寧治療,以舒緩疼痛症狀為主,不再做任何醫療處置。
台北立動物園大貓熊「團團」第2次MRI(磁振造影)檢查結果出爐,病灶區域明顯擴大,病程進展快速,腦部惡性腫瘤的機率大幅提高,然未能進行侵入性切片檢查,仍無法百分之百確認。
台北市立動物園18歲的大貓熊「團團」,身體出現不適,上月被保育員發現行為與以往不同,食慾不好,嘴邊還曾出現白色泡沫,動物園表示,「團團」8月23日發生3分鐘疑似癲癇症狀,同月30、31日也有發作,目前先給抗癲癇藥物治療,待檢驗結果1到2周出來後,再視情況調整醫療方式。
台北市立動物園裡18歲大貓熊「團團」今年8月中下旬,被保育員發現行為與以往不同,食慾不太好,嘴邊還曾出現過白色泡沫,動物園表示,工作團隊回放監視器影像並觀察「團團」,畫面顯示在8月23日上午七時左右「團團」發生3分鐘疑似癲癇症狀,下午2時將請照養團隊及專責獸醫師為大家說明「團團」病況。
乳癌站上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10萬名婦女就有近200人罹患乳癌,不少患者為了治療乳癌,會將乳房全切除,但單側乳房切除後,又要面臨左右不平衡,憂慮遭致異樣眼光而降低自信,整形科醫師提醒,可透過乳房重建重拾信心外,仍需定期檢查、追蹤是否有乳癌復發現象,並建議,透過磁振造影(MRI)的檢查才有比較高的精確度。
在新竹棒球場因撲球受傷的富邦悍將外野手林哲瑄,經磁振造影(MRI)檢查後,確定左肩關節唇破裂,今天將決定是否開刀,林哲瑄今年球季可能提前報銷。對此,前新竹市長、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昨晚在臉書表示,已致電富邦悍將領隊林華韋,表達歉意,並願負擔手術復健費用。不過,仍有不少憤怒民眾留言譏諷,「林治肩,球迷會記得這筆帳」。
乳癌是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平均每36分鐘有1人罹患乳癌。目前政府提供45到69歲女性每兩年一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但有些人因為擔心輻射暴露而卻步,醫師指出,單次乳房攝影接受的輻射量僅0.7毫西弗,對人體健康無顯著影響,唯有透過檢查及早發現病灶、及早治療,才能避免乳癌威脅生命。
一名6歲男童,鼻咽部出現腫塊,被誤認為腫瘤,便替他安排頭、頸、胸、腹及骨盆等部位的電腦斷層(CT)檢查,結果在頭頸部發現是正常兒童會有的腺狀體淋巴組織,並非腫瘤,且其餘部位均無異常發現,然而電腦斷層掃描會讓兒童曝露於輻射的疑慮,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小兒影像診斷次專科委員會召集委員、臺大醫院核子醫學部主任彭信逢醫師表示,根據美國研究指出1,兒童接受電腦斷層檢查,每一次CT掃描,終身約增加0.03-0.05%罹患癌症的風險,且會「逐次累積」,建議若非必要應以其他無輻射的檢查方式替代,如超音波、磁振造影等。
肝臟生病時,不叫苦也不叫痛,反而容易延誤治療時機。高危險群應定期做篩檢,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對抗肝癌不再是夢魘。
回想43年的臨床醫學生涯,當過成大醫院外科主任與部立台南醫院院長,在接掌健保署5年10個月來,相當於由健保大學進入健保研究所。
坐骨神經痛泛指從下背到腰部、臀部甚至小腿的麻木疼痛症狀。醫師指出,造成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很多,需透過檢查與很多疾病作鑑別診斷,才能找出真正病因,目前臨床上以磁振造影(MRI)為主要檢查方法,但有部分患者使用MRI仍無法確認疼痛原因,可考慮改用同步化正子磁振造影檢查。
資深藝人巴戈因胰臟癌病逝,消息傳來震驚各界。被稱為「癌王」的胰臟癌往往一發現就已是晚期,主要原因就是胰臟所處位置在腹部深處,檢查時又常因腸氣阻隔,不易看清全貌。對此,臺大癌醫中心分院檢驗醫學部主任、臺大醫學院檢驗醫學科副教授鄭祖耀指出,胰臟若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就會增加胰臟癌風險,兩類健檢項目可以幫助早期發現,降低末期確診致死率。
台灣失智症診斷率約為5成4,患者在確診後,所投入的金錢、時間及精神負擔等有形與無形照護成本,都為生活帶來沉重壓力。為了讓國人預防相關疾病,上頂醫學影像科技團隊自台大醫學院技轉「腦神經纖維客觀分析評量技術」,成功研發出可測出腦神經年齡的「磁振造影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失智症或大腦退化等跡象,這項技術已獲美國FDA認證,發展成為我國健檢項目之一。
衛福部健保署「健康存摺」推出新功能,透過APP即可查詢當年度個人放射線檢查醫療輻射量資訊,若單次檢查輻射量小於50毫西弗,1年內總量小於100毫西弗,則不需要擔心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