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社融的搜尋結果,共95筆
中國人民銀行11日罕見在盤中公布最新金融數據,其中8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和社會融資均超市場預期。分析認為,8月金融數據明顯強於季節規律,既有政策面的支持,也顯示市場預期和情緒出現好轉。
大陸官媒、新華社旗下《經濟參考報》今天(14日)引述多名分析師指表示,7月單月金融數據增速放緩是季節性因素造成的短期波動,也折射出需求仍待提振。「未來貨幣政策仍有較大空間,能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
澎湃新聞報導,盡管市場對信貸季節性環比即將回落已有預期,但最新出爐的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和社融數據表現,仍大幅低於預期。
大陸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人民幣(下同)3,459億元,不及預期一半;社會融資規模增量5,282億元,同樣差過預期的1.1兆元,並創七年以來新低。當月廣義貨幣(M2)供應年升10.7%,前值為11.3%。
中國人民銀行11日公布6月金融數據,在經濟放緩下,貨幣政策持續寬鬆,也讓廣義貨幣總計數(M2)年增率、新增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等數據全面超出預期;專家認為,由於宏觀經濟復甦挑戰性仍大,預估第三季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性大增。
澎湃新聞11日報導,大陸最新出爐的6月金融數據超預期回暖。居民短期、中長期貸款全面改善。
中國人民銀行官網13日發布統計,5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1.56兆元(人民幣,下同),比上月多3312億元,但仍比上年同期少了1.31兆元。另外備受關注的人民幣存款,在5月增加1.46兆元,較上年同期增量減少1.58兆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5364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1393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2369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增加3221億元。
大陸經濟在解封後加快修復,製造業和非製造業PMI均回到50之上。3月份製造業PMI為51.9,保持在近年的高水準。疫後製造業率先修復、景氣持續高位,主要來自內需支撐。其中,生產和需求均處於景氣擴張區間,企業持續增加採購,連續兩個月處於近兩年的最高水準。
大陸經濟恢復發展過程中,需求不足和預期不穩仍是主要矛盾,通縮風險隱現。中國社科院近日說明,主要表現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生產者價格指數(PPI)「雙降」,以及廣義貨幣總計數(M2)與狹義貨幣總計數(M1)、社會融資剪刀差擴大。
中國人民銀行10日公布2月份大陸主要金融數據,信貸、新增社融均優於預期,顯示大陸經濟持續復甦。分析指出,2月份居民短期和中長期貸款,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多,顯示信貸需求邊際改善,居民消費和房市銷售呈現回暖。
中國人民銀行10日公佈的金融統計數據,數字超出預期引發市場關注,其中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9兆元、創下單月新高,也較去年同期多增9227億元。受訪專家指出,1月信貸社融全面走強,充分反映出前期政策落地見效與企業預期的好轉,看好隨著疫情消退加上政策發力,第1季寬信用還將持續發力。
中國人民銀行4日舉行2023年央行工作會議,對比去年8大重點工作,2023年會議提出7項重點內容,涉及房地產金融、金融風險化解等,提出「精準有力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融規模增速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並透過多措併舉以降低市場主體融資成本。
2022年度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甫於12月16日落幕,這一年一度的會議係為次(2023)年經濟政策定調,格外受到矚目。會中除預告明年經濟可望回升外,防範與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仍是重中之重。房地產是支撐中國大陸經濟的重要引擎,對GDP貢獻約20%、對財政收入貢獻40%、並占約20%的社融存量,構成約60%的家庭資產等,其重要性不言可諭。2021年「恆大事件」後引發骨牌效應,不僅房市債務危機蔓延,房地產更是一蹶不振。有論者謂,中國經濟歷經1979至2010年的30年高速成長後,正式進入內外紅利衰退、增長速度換檔的「新常態」階段。而房地產市場則在2001至2021年近20年快速發展後也宣告結束。
大陸《每日經濟新聞》13日報導,大陸央行12日公布數據顯示,11月底,大陸廣義貨幣(M2)、狹義貨幣(M1)同比分別增長12.4%、4.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高0.6個、低1.2個百分點。11月底M2增速創2016年5月來新高。M2與M1增速明顯背離,導致二者背離的原因,可能是居民儲蓄存款大幅上升,或者是企業定期存款大幅上升。
大陸金融數據10月意外出現超季節性回落,隨著融資需求回暖,帶動11月廣義貨幣總計數(M2)年增率回升至12.4%,創逾五年半新高。不過專家分析,從11月新增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仍略遜於市場預期來看,整體需求復甦仍不穩固,尚須財政與貨幣政策發力穩經濟。
今年以來滬深300指數跌幅逾2成,近期已見止跌反彈,經過二十大會議順利圓滿落幕,現代化政策出台,政策利多加持,預期股市有機會逐漸回穩。
政策加持,大陸新能源車銷量持續亮眼,也讓電動車概念股大漲,觀察7月大陸電動車銷量同比增長120%維持高增長,其中7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56.4萬輛,同比增長123.7%。今年前七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303萬,同比增加123%,滲透率達25.9%,顯示電動車廠下游需求仍相當旺盛,且市場已由政策推動轉為市場內生成長型態,相關投資契機未來不容小覷,建議投資人可留意陸股相關ETF投資契機。
中國人民銀行12日公布7月主要金融數據。綜合市場分析,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和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大幅低於市場預期,社融數據更創六年新低,反映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偏弱,經濟復甦基礎有待加強。但總量型貨幣政策工具繼續發力的必要性不強,短期內再度降準或下調政策利率的機率不大。
大陸7月份金融數據大遜預期,新增人民幣貸款人民幣(下同)6,790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增量7,561億元,分別年減4,042億元和3,191億元,並遠低於6月份的28,063億元和51,733億元。在數據公布前,市場預期分別約為11,000億元和13,000億元。
大陸企業密集公布財報近尾聲,近期台海情勢緊張干擾,風險情緒轉差,市場波動仍在,但政策持續作多,待利空消息鈍化,時序進入8月中下旬後,有利分批布局勝率較高的A股,或定期定額A股基金繼續低檔扣款,迎接下半年金九銀十的旺季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