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福建寧化的搜尋結果,共09

  • 重慶文化多元 男女結婚 自產自銷

     重慶人因獨特地理環境與文化背景,養成濃烈情感的表達方式,在麻辣火熱的城市氛圍裡,單刀直入的表達方式順理成章。而從歷史角度來看,重慶女孩享受著一個天然優勢,也就是人「種類」多樣。

  • 好食記》55-2 福建勺子粉 喚醒清晨的味蕾

    好食記》55-2 福建勺子粉 喚醒清晨的味蕾

    好食記這集來到福建,寧化小吃協會會長孫福安推廣寧化小吃不遺餘力,以福建寧化經典早餐來說,勺子粉屬於其中一種,因為取材方便,大家隨時都可以做。製作勺子粉所需要的配料是豬肉和蔥薑蒜,切好的豬肉需加入食鹽、醬油和香油,在揉捏中醃製上色。以肉片湯作為勺子粉湯底,然後將粉乾燙軟,盛入肉片湯再放上肉片,撒上蔥花、淋上香油,一碗香噴噴的勺子粉就完成了。

  • 好食記》51-2福建寧化鹵水點豆腐

    好食記》51-2福建寧化鹵水點豆腐

    好食記這集來到福建寧化,大豆是這一帶主要的糧食作物,寧化的豆腐頗負盛名,即便是當地最普通的家常菜,煮出來都特別美味可口。在寧化當地有位家喻戶曉的老邱,他做的豆腐廣受街坊鄰居喜愛,常常一兩鐘頭便銷售一空。製作豆腐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體力,鹵水是讓豆漿凝結成豆腐花的關鍵,一邊倒入鹵水一邊攪拌,考驗著師傅的技術與經驗,老邱相當自豪,唯獨用原汁豆腐水發酵製成的鹵水最為健康、也最好吃。

  • 好食記》30-2冬日暖身美食 寧化泡豬腰

    好食記》30-2冬日暖身美食 寧化泡豬腰

    福建寧化的飲食文化充滿濃濃客家風味,特別喜愛“泡”這種吃法,講究迅速地汆燙和濃郁的湯頭。處理數量龐大的豬腰,需要熟練的刀法,先將細緻清洗後的豬腰縱向沿中間切開,剔除其中的結締組織和筋膜,這是為豬腰去腥的重要步驟。將鮮紅薄透的豬腰放入一口水汽嫋嫋的湯鍋中,沸騰翻滾數秒,一碗碗冒著熱氣的泡豬腰隨即呈上餐桌。懂得吃泡豬腰的人,會加入小黃薑提味,為的就是冬日清晨的那股難得的暖意。

  • 好食記》27-2客家風味米食 福建寧化黃粿

    好食記》27-2客家風味米食 福建寧化黃粿

    好食記這集來到福建寧化,寧化客家氣息濃厚、小吃多樣化,黃粿是其中之一。製作黃粿用的是粳米和糯米的混合,把蒸好的米飯倒入石臼中,用杵槌用力杵打,直到飯粒全部融合之後趁熱趕緊壓成方方正正的形狀,再把黃粿切成大小均勻的方塊,就可存放好幾個月。因地制宜、注重養生,是客家美食的一大特色,黃粿的黃色來自於堿,客家祖先們自古就習慣,在製作食物時加入木堿,不但能夠防濕熱還可以保護脾胃。

  • 好食記》23-2 懷念家鄉的滋味 寧化兜湯

    好食記》23-2 懷念家鄉的滋味 寧化兜湯

    這集好食來到福建寧化這個歷史悠久的客家發源地,有許多美食口味與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牛肉湯便是其中一項,寧化人稱之為「兜湯」。兜湯店老闆劉珍珠和雷良高,對於製作兜湯深耕許久,也是一項傳承世代的家族手藝。兜湯的牛肉必須確保新鮮,不可用隔夜的,逆著紋路切成薄片,拌入食鹽、地瓜粉、味精、醬油和香油,必須把地瓜粉融入肉中,煮熟後才不易結塊,不須多餘的調味即可下鍋熬煮,品嘗食物最直接的原味,是寧化人早餐的第一首選。

  • 好食記》21-2晶瑩剔透的海味佳餚福建寧化魚生

    好食記》21-2晶瑩剔透的海味佳餚福建寧化魚生

    好食記這集來到福建寜化,這裏是舉世聞名的客家祖地,保留了大量的歷史風景,生魚片更是當地名產之一,寧化人對於吃生魚片已經是一種傳統,更是一種風俗民情,未烹飪的生魚片營養可完整封存。寧化漁生大師吳遠興採用自己養殖的魚自己處理,生魚片最講究刀工,刀法快速銳利,大小厚薄整齊劃一,刀起刀落,魚肉已經完美上桌,搭配醬油和香油調製的醬汁來去除腥味,就是寧化人最簡單的幸福美食,簡單卻精緻。

  • 福建寧化石壁客家祖地 見證古今

    福建寧化石壁客家祖地 見證古今

     「北有大槐樹,南有石壁村。千年大遷徙,客屬遍乾坤。」據史料記載,寧化石壁是客家先民由北向南大遷徙的中轉站,因此被譽為「客家祖地」。近日,福建寧化石壁客家祖地景區,拜謁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園。

  • 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在福建寧化舉行

    牌子鑼鼓、馬燈舞、稻草龍等繽紛多彩的客家民俗表演15日在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客家祖地祭祀廣場外輪番上演。當天,第二十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在當地舉行,海內外客屬鄉親4000多人共祭先祖。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