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科學突破的搜尋結果,共101筆
台中市大甲高中學生楊仲宇、彭子瑜、黎昱君、台中一中學生張竣淇及台中女中學生黃壬渟,從「2023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中脫穎而出,獲選最具創意、學術與應用價值正選作品,將代表台灣參加國際科學博覽會活動,並取得推薦大學相關學系入學資格,展現台中科學教育成果。
「科學168教育博覽會」是嘉義市每年的暑期盛事,至2022年已邁入第18屆,強調生活處處有科學,激發孩子們探索科學的興趣,是嘉義市亮眼的科學教育品牌。
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中方與外國的軍事交流暫停了超過1年,但如今又已恢復。中國海軍醫療船「和平方舟」11月稍早航向印尼,進行為期1周的人道救援任務。
被譽為台灣最大科學嘉年華的中央研究院「院區開放」(Open House)」參觀活動將在10月29日登場,線上活動也將在10月28日至29日舉行,一連2天總計有演講座談、實驗室參觀、互動體驗等將近200場活動,虛實串聯,讓民眾不論現場參觀或在家都能盡情參與,開箱中研院的人文及科研寶藏。
近年晶片供需戰火熱化,讓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更受矚目,但ESG淨零碳排意識抬頭,在天然能源供給缺乏,缺水缺電現況的的台灣,如何在有限的能源使用前提下,邁向二奈米或更高精密的產業發展,已經成為高精密產業的急迫議題。
國內新冠疫情大爆發,有人說每日1500個確診案例很快就會到來。儘管台灣疫情已比國外好太多太多了,但一股不安與焦慮正籠罩著大家。政府除提早用理性科學方法、及時部署醫護資源,做好社會行為新規範外,也必須做好感性溝通,搶救民眾的焦慮大流行。
五年前一場車禍意外,導致羅卡蒂(Michel Roccati)下半身癱瘓。不過現在他已經可以自由的行動,這都要歸功於突破性的「脊髓植入物」技術,讓他透過平板電腦無線操控的電流來刺激體內神經,進而達到下半身的運動。
在不斷追尋摩爾定律的道路上,英特爾揭曉其關鍵封裝、電晶體和量子物理等根本性突破,推進和加速運算進入下個十年。於IEDM 2021會議中,英特爾論述採用混合鍵合(hybrid bonding)技術,在封裝中提升超過十倍互連密度的過程、電晶體微縮達成30~50%的面積改善、新電源和新記憶體技術的重大突破、以及未來某個時刻將徹底顛覆運算的新物理概念。
《科學月刊》我是主要發起人。在保釣運動開始之前的一年《科學月刊》就已經出來了,還有一個聯絡網。
為什麼有人在完整接種疫苗後,仍會出現突破性感染?為什麼有人染疫後,會引發重症,甚至死亡?科學家終於找到了解答!
總統科學獎委員會今公布「2020-2021年總統科學獎」得獎名單,獲獎人為「數理科學組」中研院院士陳長謙。
有「華人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9月12日公布獲獎名單,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施敏因提出基礎性的金屬與半導體間載子傳輸理論,引領全球半導體元件開發,獲頒「數學與電腦科學獎」,11月將於北京受獎。
有「華人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9月12日公布獲獎名單,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施敏因提出基礎性的金屬與半導體間載子傳輸理論,引領全球半導體元件開發,獲頒「數學與電腦科學獎」,11月將於北京受獎。
美國科學家17日宣布,美國科學機構已濱臨達成長期核融合研究目標,而成功駕馭核融合技術將可提供無限潔淨能源來源。
小小的薄膜、大大的電,台灣研究突破海洋清淨能源限制!台科大化工系教授葉禮賢與台大化工系教授吳嘉文合作,一同指導學生劉益承、鄭閔傑,共同開發仿電鰻生物離子通道功能性之高效滲透能源發電機,研究具有超高速離子傳輸、離子二極體特性的異質薄膜,可應用在先進分離技術、海水淡化等能源領域,突破效能的限制,研究成果於近日登上國際頂尖期刊《科學前緣》(Science Advances)。
科技部7日表示,已整合三大科學園區資源,現正規劃科學園區內大規模施打疫苗的場所,提供快速、零接觸的一條龍數位系統服務,等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大規模施打疫苗後,就可讓園區廠商有序、分流,施打新冠肺炎疫苗,預估最快5到10天內,就能完成園區20多萬就業人員疫苗施打工作,讓台灣科技產業生產不斷鏈。
2019年起新冠病毒全球大肆虐,現在先進國家人民已經廣泛接種新冠疫苗,疫情逐漸緩和。然而疫情在台灣才逐漸延燒,我們不得不重視疫苗供應不足的問題。
1111人力銀行於近期重磅改版的「TUN大學網」,不僅囊括全台各大專院校詳盡介紹,還有校園新聞版面,讓你掌握校園最新動態;除此之外,種類多元的免費線上職涯探索工具及心理測驗任你用,例如「九大職能星」等,更是廣受網友愛用,至今已突破120萬施測人次。
美國國家科學院26日公布最新入選院士名單,共選出120名新任院士、30名外籍院士(international members),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蔡宜芳獲頒2021年外籍院士,表彰她在植物科學研究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