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移民新村的搜尋結果,共05

  • 草漯移民新村衛生室見證歷史 復舊擬打造生活故事館

    草漯移民新村衛生室見證歷史 復舊擬打造生活故事館

    桃園市觀音區草漯石門水庫移民新村衛生室緊鄰台61線與草漯沙丘,曾見證過往大漢溪沿岸居民,因興建石門水庫遷村的歷史,2017年列入歷史建築。隨時代變遷,長年無人管理,遭人隨意傾倒廢棄物,雜草叢生形同廢墟,地方希望活化再利用,桃市府文化局啟動復舊計畫,獲得地方支持。

  • 移民新村瓦解 紅毛港人賤賣房

    移民新村瓦解 紅毛港人賤賣房

     政府為興建石門水庫,1956年至1964年間遷移淹沒區278戶居民至桃園市觀音區樹林、草漯,是全台首例集體遷村。當地雖取名「移民新村」,但無就業機會、農業土壤貧瘠,70年代成立觀音工業區,居民再度被強制徵收土地,拿了補償金只能移居四散各地,如今只剩50戶。

  • 他們來自水庫淹沒區 又埋沒在歷史

     民國四十六年政府興建石門水庫之初,籌建委員會計畫徵收八十公頃淹沒區土地,世居其上的都是泰雅族卡拉社族人。長期研究石門水庫移民新村歷史的觀音鄉樹林國小家長會長湯松霖說,政府當年雖有意照顧新移民,無奈大環境惡劣,最終導致移民新村走入歷史。

  • 石門水庫遷村史蹟 荒蕪在窮鄉

    石門水庫遷村史蹟 荒蕪在窮鄉

     民國四十五年至五十三年間,政府興建石門水庫,當時曾將水庫淹沒區二七八戶居民遷至觀音鄉樹林及草漯村居住,名為「移民新村」。而今,二七八戶只剩不到五十戶。地方文史工作者認為,石門水庫是台灣近代史最重要的建築象徵,當年這些住民為了配合政府政策犧牲奉獻,希望政府重視文化保存價值,讓這段歷史長留地方。

  • 見證水庫移民史 50年牌樓重建

    見證水庫移民史 50年牌樓重建

     石門水庫民國五十一年興建之初,基於「淹沒區」住戶安全,曾遷移二七八戶居民移居觀音鄉,時任副總統陳誠並立「移民新村」牌樓紀念。時隔五十年,桃園縣政府十五日舉行道路拓寬牌樓重建啟用典禮,見證大時代歷史建物傳承新頁。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