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稅前盈餘達的搜尋結果,共107筆
營建業老大哥國建(2501)去年拜完工交屋量大爆炸,及轉投資國泰健康管理獲利數倍成長所賜,合併營收創下6年新高,且連續7年站穩百億關卡;獲利則大幅衝高43%,稅後純益達12.08億元,年成長43%,每股稅後純益達1.04元、優於2021年的0.73元。展望今年,業績不看淡。
鈊象(3293)24日將舉辦法說會,除了公布去年財報,預期將對外說明今年度海外市場布局相關計畫。鈊象穩居遊戲類股獲利王,2023年前二月稅前每股盈餘達8.11元,法人表示,鈊象第一季有機會賺一股本。
國銀今年火力全開,利息收入、手續費及投資三頭賺,1月稅前盈餘衝453.4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年增率近50%。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7日表示,國銀獲利創新高主要是國內總分行(D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海外分行及大陸地區分行獲利全面成長,不管是和歷年同期或歷年逐月相比,均為史上最高紀錄。
國銀今年火力全開,利息收入、手收及投資三頭賺,元月稅前盈餘衝453.4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年增率近50%。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童政彰7日公布最新國銀獲利狀況,國銀獲利創新高主要是國內總分行(D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海外分行及大陸地區分行獲利全面呈現成長,不管是和歷年同期或歷年逐月相比,均為史上最高紀錄。
京城銀(2809)2月自結稅前盈餘7.38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0.66元。累計今年1~2月稅前盈餘達10.80億元,每股稅後純益(EPS)0.97元。京城銀面對變動中的大環境,存放款結構、存款結構、債券投資等業務結構都會有所因應,控制放款與定存規模、調整債券品質都是可能作為,維護良好資產依舊為經營重點。三大法人買賣超方面,外資賣超355張、投信買超1張、自營商賣超33張,三大法人合計賣超387張,後續需觀察法人買盤能否有效回溫。京城銀3日收在34.6元,一周漲0.5元,漲幅1.46%。
太醫(4126)去年營運倒吃甘蔗,全年稅後純益3.31億元,EPS達4.56元,董事會提案擬配發現金股息4.2元。預期隨著各國解封,採取將疫情共存視為新常態後,非緊急醫療行為重啟,太醫今年營收獲利將有不錯的成長力道。
農曆長假、匯兌損失影響,晶技(3042)1月自結稅前盈餘比去年同期大減74.2%、至2.64億元,創下2019年6月以來單月新低,單月每股稅前盈餘為0.22元。法人表示,在中國手機品牌回溫有限、iPhone拉貨高峰結束、中國車廠客戶也面對庫存過高下,晶技2月營收要年增恐怕會有點挑戰。
半導體產業先進製程檢測分析需求暢旺,閎康(3587)及汎銓(6830)2022年業績連袂創下歷年新高,其中閎康自結2022年稅前盈餘為7.85億元,每股稅前盈餘為12.66元,連3年創下歷年新高,汎銓自結2022年稅前盈餘為3.72億元,每股稅前盈餘為8.62元,亦創下歷年新高。
股債雙殺、防疫險風暴籠罩,金融三業中,僅銀行業獲利挺住正成長,保險業及證券期貨投信業雙雙呈現衰退,合計金融三業前10月稅前獲利新台幣5585.19億元,年減32.55%。
半導體產業雖進入庫存調整,預計明年下半年需求才會反彈,不過,檢測需求卻不減反增,業績動能看好,相關檢測廠宜特(3289)、閎康(3587)受惠基本面前景樂觀,6日雙雙獲得外資、投信法人買盤力挺,股價突圍向上。
慧洋海運(2637)5日公布自結11月稅前盈餘2.82億元,月減53.31%、年減71.54%,受到散裝船市況低迷、匯兌損失影響大,每股稅前盈餘0.38元;由於上半年營運表現佳,累計前11月稅前盈餘104.75億元、年增36.76%,每股稅前盈餘達14.03元,仍寫下歷史新高。
太醫(4126)受惠新台幣貶值,第三季帶進匯兌利益達1.41億元,激勵單季稅前盈餘跳升為1.4億元,季成長9成,以股本7.26億元推算,每股稅前盈餘約1.92元;前三季每股稅前盈餘約5.27元。
電子產品驗證服務廠宜特(3289)17日公告第三季自結合併財報,季度合併營收9.75億元創歷史新高,毛利率提升至31.1%,稅前盈餘1.67億元改寫新高紀錄,每股稅前盈餘2.28元優於預期,累計前三季每股稅前盈餘達5元並賺贏去年全年。宜特表示,驗證分析需求來自客戶研發動能,第四季可望逆勢成長。
受惠國內就業市場火熱,一零四(3130)17日公布自結第三季稅前盈餘1.48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4成,保持歷史第三高佳績,換算每股稅前盈餘達4.45元。
利空夾擊、內外交迫,金融業2022年歹年冬!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將於10月3日赴立法院財委會進行業務報告,並針對「升息對台灣金融機構之影響及因應」進行專題報告。就業務報告顯示,金融三業今年前七月稅前盈餘僅4,898億元,較去年同期6,562億元衰退約25%,其中,證券業獲利大縮水、衰退最多,年減55%。金管會也緊盯產壽險的資本適足率、強化風控。
汽車零件族群突破民俗月、車廠暑休的淡季宿命,受惠市場需求成長、訂單遞延出貨,推升業績走高,加上運費等成本下降,及新台幣重貶帶來匯兌利益助攻,獲利表現更勝旺季。東陽(1319)8月合併稅前盈餘衝上2.72億元、年增7.8倍,創史上最強8月獲利紀錄。
遊戲股王鈊象(3293)近期公告8月自結損益,單月營業淨利為5.04億元,稅前淨利為5.85億元,每股稅前盈餘為4.12元。累計7月~8月兩個月份稅前盈餘達8.03元。
AM(售後維修)汽車零件族群淡季業績更旺,加上營業利益率提升與匯兌收益貢獻,東陽(1319)7月獲利猛增2.5倍,自結稅前盈餘達2.29億元,改寫同期新高;前七月稅前盈餘15.59億元,幾乎追平過去兩年獲利總和。
專業半導體通路商倍微(6270)公布第二季財報,自結單季合併營收為10.8億元,稅前獲利4,984萬元,按目前實收股本7.21億元計算,第二季每股稅前盈餘達0.69元;累計上半年合併營收22.95億元,稅前獲利1.01億元、每股稅前盈餘1.41元。
受到央行啟動升息、俄烏戰爭、通膨升溫、大陸封城、防疫險理賠潮等五大利空齊發,重擊我國金融三業獲利。金管會7日公布最新統計,2022年前五月銀行、證券期貨投信和保險業的稅前盈餘僅3,632.49億元,較去年同期年減21%,其中銀行獲利有穩住,年增4%,縮水最多的是被台股拖累的券商,獲利衰退逾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