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第二波疫情的搜尋結果,共565筆
澎湃新聞23日報導,大陸近期「二陽」話題引發廣泛關注。有人說自己感染新冠病毒,不少人擔心新冠病毒變異株帶來又一輪感染高峰。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22日在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表示,今年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會在6月底,新增感染約6500萬/周。李侗曾等專家指出,「二陽」患者主要是18歲到60歲,很可能是社會活動比較頻繁、接觸人比較多、戴口罩意願下降。同時,從臨床觀察來看,「二陽」患者總體症狀比第一次感染要輕,病程相對較短,重症病例也很少。
大陸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上海)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中國第二波疫情確實有抬頭跡象,但總體情況仍然溫和。
大陸隨著解封月餘,近日多地民眾二次感染的比例也逐漸增加。中國疾控中心最新疫情數據顯示,4月14日至4月20日,新監測到12種本土重點關注變異株。對此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應注意應對新冠二次感染,需關注脆弱人群,不斷地監測、預警,對任何變異株的到來做出快速反應。
今天是大年初四,部分診所及醫院陸續恢復看診,原本預期確診數會有回補情形,但國內今天新增個案數仍較上周同期下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可能部分民眾有篩檢但尚未就醫,確診數變化還要再觀察。
香港特首李家超昨早在立法會備詢時宣布,1月30日起撤銷對新冠確診者發出隔離令,將新冠病毒視為一種上呼吸道疾病。他解釋,主要考慮到香港的混合免疫屏障十分牢固,且3年來疫情和病毒都有演變,香港醫療系統防治能力亦有提升;加上與大陸通關十多日,並無增加疫情風險,社會對疫情的認知和處理能力已大大提升,因此疫情管理須邁向新階段、新模式。
中國政府上月開始放寬COVID-19防疫政策後染病數隨即大增,但包括北京市、河南省等多地近日紛紛宣布已度過第一波感染高峰;至於第二波高峰期,專家張文宏推斷將出現在今年5至6月之間。
2023年中國大陸是否將面臨多波新冠病毒感染高峰的問題,近期頗受關注。據新浪新聞報導,近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副研究員曹雲龍,表示今年絕大部分國家都經歷了四波重大感染高峰,多為不同突變株所誘導,平均三個月一次。
澎湃新聞22日報導,大陸近期感染Omicron病毒人數不斷增加。農村疫情防治救治,在城鄉之間,醫療物資儲備存在較大差異,對許多鄉村衛生服務機構,藥品短缺和人員不夠是當前面臨最大難題。
大陸民航局為航空市場復甦制定3階段目標,計畫在明年1月底前,把日均客運航班數量恢復至2019年、疫情前的88%,但過程必須「安全第一」。另外,快遞業迎來一輪業務高峰,但許多快遞員確診,逾千名快遞小哥昨搭乘高鐵支援北京。朝陽區商務局指,受疫情影響,訂單量驟增、運力不足,呼籲暫時不用上班的民眾加入外賣騎手行列。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指出,大陸今冬季的新冠疫情,可能出現「一峰三波」,12月中至明年1月中旬將是第一波疫情,以城市為主,逐漸會上升。其後春節前的人員流動,會在1月下旬到2月中旬,造成第二波疫情上升。第三波是2月下旬到3月中旬,春節後返崗返工;這三波疫情將構成冬季的新冠流行峰,持續約3個月左右,感染率為10%至30%。
本土疫情進入谷底,但有醫師預估接下來可能反轉上揚,明年1月中旬可能達到新高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上周總確診人數和前一周相比幾乎持平,但最近4天確診人數較上周同期稍微增加,顯示上周應該是疫情谷底,至於未來是反轉新一波疫情或起起伏伏,還有待觀察。
國境管制解封,機場出現許久不見的出入境人潮,蔡英文總統、行政院長蘇貞昌昨日下午特別到桃園機場視察。蔡英文表示,COVID-19疫情將近3年,感謝大家團結防疫,「今天開始台灣的邊境管制放寬,我們走出疫情的陰霾,邁向正常生活」,第一天,就有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地約244人來,預估到10月底,還會有230團、約3630名旅客來台。
新光三越近期話題頗多,IPO進程、副董人選等議題,多次成為董事會討論焦點,也引來外界關心。新光三越董事總經理吳昕陽首度對外表達看法,他說,IPO已通過董事會決議,公司將朝向IPO之路持續前進,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把團隊帶好、營運顧好。
香港COVID-19確診病例連續18天徘徊於200至300餘例,香港大學專家表示,這反映社區有隱形傳播鏈,加上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很可能很快出現第6波疫情,2月時曾感染的人有機會再染疫。
台灣昨(25日)新增5092例本土新冠肺炎疫情確診病例,再創單日確診新高,有鄉民在Ptt問,台灣1月曾短暫清零第一波Omciron疫情,為什麼4月開始的第二波疫情卻擴散?貼文一出立刻引起其他鄉民熱議,直指是「防疫鬆懈」和「入境檢疫天數縮短」所致。
桃園疫情升溫,桃園市長鄭文燦指出恐有第二波疫情。台北市長柯文哲14日表示,因為病毒會演化沒完沒了,與其每天杯弓蛇影、疑神疑鬼,他主張用疫苗護照,台北恐怕要先來試驗。
大陸此波本土疫情仍未降溫,據官方10月31日通報,前一日新增71例確診病例,其中48例本土確診,黑龍江占19例,黑龍江重災區齊齊哈爾要求須持48小時核酸陰性證明才能離市。上海迪士尼則通報停止遊客入園,要求近2日有進入園區者,立即去做核酸檢測。
2020年12月27日在工商時報專欄「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新機會」一文中即提及:「在疫情未見結束前,各國財政政策收手機率偏低,預期大方向仍與央行合作,持續創造財政及貨幣政策寬鬆環境…供需改善格局下,農產品、原物料趨勢亦偏上。」2021上半年可留意原物料行情。
印度已經從第二波疫情中復甦,儘管9月至11月之間的節日旺季,恐有再出現第三波疫情的疑慮。不過,相關數據顯示,印度疫情已經獲得控制,法人表示,隨著印度疫情趨穩,未來經濟成長率可望上修回到7.5%的長期成長水準,加上印度債收益率相對高,盧布穩定,預期印度債仍是追求固定收益投資人可關注的投資標的。
印度經濟持續回溫,且疫情取得控制,新增確診數持續觸底,及政策利多加持下,近期Sensex指數屢創新高,近一個月及近三個月漲幅分別近9.26%、11.58%,居全球主要股市之冠,連帶印度股票基金表現水漲船高,近三月前十強績效都在一成以上,績效表現續亮眼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