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紀大偉的搜尋結果,共17筆
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勵志好片《獅子山上》,講述因車禍意外而下半身癱瘓的「亞洲攀岩王」紀大偉,不以自己的障礙為限,最後憑一架輪椅一雙手,重新攀登香港精神獅子山頂峰。由《歐洲攻略》林德信擔綱主演,其父親為香港樂壇大魔王、連劉德華都尊稱其為恩師的林子祥,繼母則是歌后葉蒨文,擁有星二代的光環的林德信並不自負、為人謙虛又勇於挑戰自我,為了最新作品《獅子山上》學習攀岩,真正徒手爬上約等於1棟台北101的獅子山,熱血演繹缺而不遺憾、鼓舞人心的生命鬥士,電影現正熱映中。
幾十年來,國內外讀者一談到《孽子》,就愛說這部巨著的課題是「救贖」。不過,《孽子》救贖了什麼呢?救贖這個動詞後頭,應該連接某種人事物。有人說救國救家;也有人說,救救無家可歸肉慾沉淪的孩子。這些詮釋強調《孽子》慈悲為懷,體現了人道主義:既然救贖可憐人,想也知道,就等於人道關懷。
身兼作家與學者的紀大偉(見圖,杜宜諳攝)不是台灣書寫同志文學史的第一人,卻堪稱為最具代表性者;在2012年出版《正面與背影:台灣同志文學簡史》後,他又花4年之力完成規模更大、長達30萬字的《同志文學史》,若回溯自閱讀文本、史料收集與研究開始,作家好友陳雪稱這可謂他集20年之力,「滴雞精等級」的史書。
開卷【書評】
「2016飛頁文藝季」系列活動於3月25日(週五)19:00~21:00展開,邀請作家紀大偉以「正面與背影:台灣的同志文學」為題,分享研究台灣同志文學之心得,地點於飛頁書餐廳(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30巷1-3號),本演講為收費活動,報名請洽02-2343-2079陳先生。
「同志最大的人生挑戰是面對父母」這個說法司空見慣。這個老掉牙的說法強調「如何被父母接受」是同志的人生難題。不過郭強生最新散文集《何不認真來悲傷》卻逆反了這個常識:書中,難題是同志怎麼接受父母,而不是父母怎麼接受同志。這本文集大膽揭露至親至愛之人(主要包括親生父母、哥哥,也包括敘事者的同志情人)帶給敘事者「我」的痛苦。書中同志身分的祕密(要不要出櫃)跟至親至愛之人的祕密(情感上、經濟上的種種背叛)相比,根本小巫見大巫。
東南亞規模最大的華文書展「馬來西亞海外華文書市」昨(26日)在吉隆坡開幕,適逢周末人潮湧進,人人拉著展場提供的塑膠籃推車滿場逛,台灣書籍雖書價偏高仍大受歡迎。大馬政府連續3年發放給高中畢業生、大專生閱讀券,今年面額高達250元馬幣(約新台幣2500元),成功刺激買氣。
集合台灣藝文界優秀人才的「台灣當代藝文櫥窗」今天在多倫多舉行揭幕記者會。未來4天,將在多倫多不同舞台表演,展現台灣富創意的當代藝文資產。
文壇的長青樹很多,復活節也常常在過。啥意思?就是遺作出版啦!歹勢貓沒大沒小,但每次看到已故大師出新書,就會有種斯人尚未遠矣的百感交集,一方面讚嘆出版社考古不遺餘力,一方面覺得又偷得了一點和故人們相處的時光。喵嗚~感覺就像鳳飛飛再出新專輯、麥可‧傑克森開演唱會一樣,熱淚盈眶啊。
美國台裔作家林道(英譯)年方29,最新小說是Taipei(台北),而他的代表作書名為Richard Yates(理查‧葉慈)。此書內容跟美國小說家理查‧葉慈沒有直接關係,但這個書名應是向葉慈致意。葉慈最有名的作品是《真愛旅程》(時報出版,改編電影由凱特‧溫斯蕾、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主演),敘述一對年輕夫妻在康乃狄克州成家逐夢的幻滅過程。
視聽媒體變動劇烈,沒想到沒多久VHS就出局了,DVD稱霸。以前是在量販店抱一打又一打的VHS空白帶回家,這下變成去搜空白DVD的「布丁桶」。我住處有兩台桌上型電腦,永遠在忙著燒DVD。這整個有一種家庭手工業的感覺,好像在家裡自印假鈔,假嗨。後來「NETFLIX」在美國興起,也就是用郵寄租還DVD的服務,只要付月費就可以吃到飽(你一寄回看過的DVD,對方就寄新的DVD來)。我們大多付了最高的月費,一口氣可租七片DVD,一收到DVD就馬上燒拷,馬上寄還,等新的一批七片再寄來。小謨在社會化各方面都不會打算,但對於NETFLIX卻精得很(他常說他自己「精得很」;不、要、相、信、他):他會算準要找哪一條街的郵筒還片,在下午幾點前,才能夠在一個月內租到最大量的DVD。現在「NETFLIX」已經將服務從郵寄DVD改為網路傳送影片,我想熟知Gizmo的小謨必然也有一堆法寶應戰吧。
一九九三年初春,台大盜墓事件一年後,我才第一次看到但唐謨本人。他一看到有人挑戰傳統道德風俗,就會認同,甚至加入。他熱愛「不入流」的恐怖電影,自然也出於這點個性。與其說他是《湯姆歷險記》中精明的湯姆,不如說他是那個野放的野孩子:哈克貝立.芬。
《誰 殺了韋勒貝克》是一部「藝術家養成小說」,同一文類的代表作包括《魂斷威尼斯》(漫步)、《追憶似水年華》(聯經)等。主人翁是個看起來普通的法國男性,自我養成一個遊走在攝影和繪畫之間的跨界藝術家。對他最具啟發性的角色是他的建築師父親,和作家朋友韋勒貝克,父親跟小說家亦師亦友,可比夏目漱石《心》(立村)中的「先生」(老師)。
《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的第一部成人小說《臨時空缺》主攻多種社會議題:貧富階級之間的差距,以及跟階級相關課題。這些課題包括:禁藥使用者的勒戒(貧者需要但富者無意協助)、單親貧戶的照護(富者寧可釜底抽薪)、社福工作的窘困(社工機制可緩和貧富差距,但這個機制本身已自身難保)。
在近十年來的228、白色恐怖主題回憶錄中,封面展示張超英(1933-2007)瀟灑英姿的《宮前町九十番地》(時報)特別受歡迎。《宮前町》以張超英作為前景,背景隱約閃現的人影也值得重視,其中一道人影就是張超英的父親張秀哲(張月澄,1905-1982)。在228之前,出身富商的張秀哲是個跨國追求台灣尊嚴的國民黨籍革命家。228發生後,他馬上自我封鎖在時間的琥珀中,不言不笑數十年,抑鬱而終。這種被戰後政局嚇壞的耆老形象,在解嚴前後一直到今日的多種「政治小說」中不乏化身(那些瘋了、啞了、有超能力的老人們)。
日本小說家遠藤周作(1923-1996)的《對我而言神是什麼?》日文原版在1983年面市,稍微透露了他本人信奉天主教的心情。這本書比他最有名的天主教主題長篇小說《沉默》(1966)晚了17年、比《深河》(1993)早了10年,算是遠藤寫作生涯的中、晚期作品。此時此刻,人心普遍惶恐浮躁,國內各種宗教團體跟社運團體(如同志運動、環保運動)積極聯盟或對抗,國際仍以宗教之名引發各色政治光譜的抗爭或反動;遠藤的這部中譯本雖然遲到,卻適時提醒我們再一次正視宗教。
中國時報開卷版將在新的年度推出全新專欄「讀書大展」,每月邀請一位專業人士擔任「策展人」,針對當月出版的書籍進行選書並撰寫書評,專欄將於本周六(五日)首次登場,由作家導演、《父後七日》作者劉梓潔打頭陣,由她帶領讀者進入書的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