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經濟危機的搜尋結果,共577筆
英國《金融時報》3日報導,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借款人違約率已飆升至歷史新高,854萬人被列入黑名單,凸顯中國經濟衰退的嚴重程度。違約者人數激增,顯示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危機加深,也成為經濟復甦的絆腳石。
隨著美中兩國間全方位的競爭日趨升級,雙方在科技與經濟等領域的角力尤其引發輿論關注。外界注意到,自從北京當局解除了為期三年的新冠封控政策後,中國經濟在2023年遲遲未見復甦跡象。自由亞洲電台引述美國智庫學者悲觀預測,中國經濟將出現負成長。
極右派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米雷伊今天當選阿根廷下任總統,他愛談陰謀論和草莽風格,常被人與前美國總統川普相提並論,也代表苦於經濟危機的阿根廷選擇「右轉」。
主計總處10月底下調第三季GDP成長率至2.32%,相較前次預測2.54%,減幅高達0.22個百分點。連帶全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將從8月的1.61%下修為1.55%,保2失敗。台灣經濟情勢比預期來得嚴峻,不排除可能迎來一波經濟危機。
主計總處10月底下調第三季GDP成長率至2.32%,相較前次預測2.54%,減幅高達0.22個百分點。連帶全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將從8月的1.61%下修為1.55%,保2失敗。台灣經濟情勢比預期來得嚴峻,不排除可能迎來一波經濟危機。
算術很重要,日前國民黨團指出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失敗,經濟部隨後以統計回應,經濟部這麼說:「從2016年推動新南向政策開始,對新南向國家出口金額,從2016年的592億美元,成長到2022年的969億美元,成長了377億美元,高達63%的成長率,換算新台幣約1.13兆元,這樣的成長幅度,卻被用徹底失敗來形容,明顯與實況不符…」
曾精準預測2007與2008年金融危機的知名經濟學家希夫(Peter Schiff)近期針對美國經濟前景發表看法,他警告,目前的情況與2008年間相似,正面臨一場巨大的經濟與金融危機衝擊,且升息無法阻擋通膨上漲,阿根廷的現在就是美國的未來。
美國第3季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4.9%,不僅遠高於第2季的2.1%,也優於市場預估的4.5%,創近2年來最快成長速度。但不少投資大咖卻在數據公布後紛紛對美國經濟前景發出警告,預告經濟危機即將到來!
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24日批准將於第四季人民幣(下同)1兆元特別國債,對此大陸財政部副部長朱忠明25日表示,雖然財政赤字率將從3%小幅提高到3.8%,但負債率仍處於合理區間,整體風險可控。他並稱,國債資金投入使用後,將積極帶動國內需求,進而鞏固經濟回升態勢。
南韓經濟持續低迷,投資與消費等呈現萎縮。韓媒指出,日益嚴重的少子化問題恐加重經濟危機。有專家提出警告,如果不積極搶救生育率,10年內南韓經濟萎縮問題將面臨失控。
自7月以來,美元上漲超過7%,剛進入第四季,美元指數又創年內新高,一度到達107水平。市場對美元在年底前大漲感到意外,主因是聯準會(Fed)對升降息的看法與市場有明顯的差異。假如這個差異一直存在,美元就會不斷被追捧。
最近剛公布的中國經濟數據顯示,陷入困境的經濟出現了一些復蘇跡象,第3季度經濟增速上升至4.9%,超出外界預期。新的數據暫時緩解了經濟危機惡化的擔憂,經濟專家認為,中國短期經濟成長已經不必太擔心,投資者如果要擔心,應該擔心的是長期經濟前景。
日前民進黨創黨元老魏耀乾在創黨37周年餐會中痛斥近年來高端疫苗,50萬元紙上公司進口巴西壞蛋,光電破壞養殖生態、偷埋爐碴衍生88槍擊案、逼得漁夫走投無路等弊端,乃因一黨獨大,絕對權力、絕對腐敗,新潮流盤據政府各部門,把持銀行、國企、掏空國庫、朋比分贓,猶如台灣島上的哥吉拉。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8日出席《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年度論壇時表示,中國正尋求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的「主導力量」。他也再次就台灣局勢表示,中國正在攪亂渾水,尋求改變台灣的現狀。而要是中國的行動引發台灣危機,全球經濟也會陷入危機。世界各國都希望維持和平與穩定的現狀。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8日再度示警,倘若中國觸及台海紅線有具體行動,屆時有危機的不僅是台灣,以台灣先進半導體的關鍵供應地位,將觸發全球經濟危機。
即使聯準會決議不升息,但美股走勢仍相當疲弱,在於經濟狀況仍不佳,除了通膨數據距離目標仍有一段差距,美國政府債台高築面臨關門危機,前財政部長Lawrence Summers就警告,聯準會的想法太樂觀,存在通膨加速與經濟成長不如預期的雙重風險。
阿根廷通膨讓物價不斷創新高,生活苦不堪言,卻掀起其他國家民眾跨國旅遊撿便宜風潮,但這樣的觀光購物現象卻導致他國在地消費減少,引發商家蕭條、失業率攀升。
日經亞洲評論指出,大陸在雷曼兄弟破產後引發金融海嘯時,對全球經濟做出貢獻,日本也在1987年全球股災時扮演提振經濟的角色,然而這一次大陸房地產危機浮現,似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扛起復甦全球經濟的重任,雖然印度有這樣的野心,但實力卻遠遠不足。
中國疫後經濟復甦表現持續疲軟,今年7月投資、消費、進口三駕馬車首次同時下滑,出乎外界預期。對此,中國問題專家直指,中國經濟困局的外溢效應已經顯現,將進一步加劇中國國內的緊張態勢,而北京為轉嫁危機,或在台灣、南海等問題上主動出擊,恐加劇地區形勢的緊張和全球地緣政治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