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經濟復蘇的搜尋結果,共54

  • 陸媒調查:中國經濟2016年已走弱 去年近200萬企業倒閉

    陸媒調查:中國經濟2016年已走弱 去年近200萬企業倒閉

    陸媒最近公布的一項調查指出,2022年大陸最富裕的40個城市共有逾194萬間企業註銷登記,約佔總數7%。其中小企業註銷比例遠多於大企業。而從小企業註銷比率分析,中國經濟形勢早在2016年已開始走弱,而不是中美貿易戰或疫情爆發之後。

  • 頭條揭密》陸經濟將強勁復蘇?以2月PMI設定GDP目標風險不小

    頭條揭密》陸經濟將強勁復蘇?以2月PMI設定GDP目標風險不小

    中共國家統計局與財經媒體2日發布2023年2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不論製造業或服務業的PMI都處於擴張區間,讓政府官員與媒體對於今年經濟復蘇前景燃起了強烈的信心。不過PMI並非唯一判斷經濟榮枯的指標,何況它本身是一個環比指數,指數編列時是與上一個基期做比較,若上個基期面臨一些短期現象或重要異動,就必須做調整。如果依此就大幅調高今年經濟成長預測,稍有不慎就會造成政策方向與資源配置的嚴重失誤,這對經歷疫情折騰一年後亟需休養生息的民眾而言,可能就是一場要命的災難。

  • 中國經濟數帶來樂觀氣氛 政治壓力卻讓在華美企疑慮重重

    中國經濟數帶來樂觀氣氛 政治壓力卻讓在華美企疑慮重重

    根據最新的經濟數據報告,中國經濟近期表現超過了最樂觀的分析師預期,但令人意外的是,對在中國營運的美國企業對依然對經濟前感到悲觀。

  • 兩會大驚奇 中國將大幅提高2023年經濟增長目標至6%

    兩會大驚奇 中國將大幅提高2023年經濟增長目標至6%

    據北京多位參與政策討論的消息人士指出,中國對於2023年經濟增長目標越來越有信心,可能將增長目標調高到6%,並準備藉公布此一增長預估數據來提振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以期有助於中國疫情後的經濟復蘇。

  • 頭條揭密》民眾不敢投資不敢花錢 陸鼓勵消費帶動復蘇太不靠譜

    頭條揭密》民眾不敢投資不敢花錢 陸鼓勵消費帶動復蘇太不靠譜

    中國官方與媒體近期不斷營造經濟復蘇氣氛,邀請了多位消費商品跨國企業的CEO前往中國訪問,並公布中國民眾存款爆增至歷史新高的統計數據,很明顯地暗示這一波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蘇將是由快速、大量的消費來帶動GDP成長。這一系列鼓吹消費的措施是否能獲得企業與消費者的回應頗有疑問,畢竟存款爆增是因為民眾不敢投資、也不敢花錢,拿存款暴增來引導消費以帶動經濟成長的設想恐怕經不起考驗。

  • 指望房市帶動經濟復蘇恐落空 官媒:陸39城房價跌回3年前

    指望房市帶動經濟復蘇恐落空 官媒:陸39城房價跌回3年前

    新年春節剛過,中國擺脫疫情干擾後,釋放了多項經濟寬鬆措施,指望開春之後能帶動經濟快速復蘇,尤其是房地產市場被賦予高度期望。據陸媒報導,目前大陸各地房價疲軟,已有39大中型城市的房價已低於3年前,其中降幅最大的甚至多達25%。

  • 指望房市帶動經濟復蘇恐落空 官媒:陸39城房價跌回3年前

    指望房市帶動經濟復蘇恐落空 官媒:陸39城房價跌回3年前

    新年春節剛過,中國擺脫疫情干擾後,釋放了多項經濟寬鬆措施,指望開春之後能帶動經濟快速復蘇,尤其是房地產市場被賦予高度期望。據陸媒報導,目前大陸各地房價疲軟,已有39大中型城市的房價已低於3年前,其中降幅最大的甚至多達25%。

  • 1月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回升 全球經濟下滑態勢緩解

    1月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回升 全球經濟下滑態勢緩解

    據央視新聞報導,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今天(2月6日)公佈了1月份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指數結束連續7個月環比下降走勢,較上月有所回升。專家表示,中國製造業加快回升為全球經濟復甦貢獻了主要力量。

  • 受疫情感染潮與春節影響 調查:陸元月工業生產復蘇緩慢

    受疫情感染潮與春節影響 調查:陸元月工業生產復蘇緩慢

    根據《路透》所做的一份調查顯示,在取疫情消清零政策之後,由於仍有許多勞動力仍處於感染病發的狀態,許多工廠工人還未能正常上班,導致中國1月份的工廠生產活動恢復的速度較12月更慢。財經界人士預估,1月份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雖有緩慢回升,但仍將處於50的經濟擴張線以下。

  • 陸放棄疫情清零 金融分析師:經濟全面復蘇尚需時間

    陸放棄疫情清零 金融分析師:經濟全面復蘇尚需時間

    中國放寬疫情對策後,金融市場對中國經濟産生期待的心理,雖然大陸電動汽車(EV)銷售增加,銅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但疫情封控長達3年讓就業情況惡化,對經濟前景的擔憂仍然很強,金融分析人士認為大陸經濟全面復蘇還需要一些時間。

  • 葉倫控陸防疫政策衝擊全球經濟前景 趙立堅:毫無事實依據

    葉倫控陸防疫政策衝擊全球經濟前景 趙立堅:毫無事實依據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日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美國財長葉倫稱,中國的疫情防控政策對全球經濟前景產生負面影響。趙立堅表示,美方官員有關言論毫無事實依據。

  • 寶馬大眾CEO隨蕭茲進京 歐洲車企:要靠美中兩國度過衰退風暴

    寶馬大眾CEO隨蕭茲進京 歐洲車企:要靠美中兩國度過衰退風暴

    隨著全球經濟衰退跡象愈來愈明顯,歐洲汽車製造商認為,為了度過這場即將來臨的經濟風暴,他們必須轉向美國和中國尋找避風港。在歐盟與美國都在討論如何減少對中國依賴之際,德國知名車企寶馬與大眾的CEO隨著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前往北京,因為他們認為,面對經濟衰退,「中國不是風險,反而是個機會。」

  • 頭條揭密》經濟衰退將重創全球 2060中國GDP或無法超越美國

    頭條揭密》經濟衰退將重創全球 2060中國GDP或無法超越美國

    從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的經濟都受到極大的衝擊,直到今年才稍有復蘇的跡象。不過,受到疫情封控的影響,中國今年的經濟復蘇受到極大限制,很可能GDP成長要再一次落後於美國及其他西方的工業發達國家。許多經濟學者或投資專家們紛紛改變過去的一項假設,即中國GDP將很快地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一些近日發表的最激進的看法認為,中國GDP可能到2060年都無法超越美國,甚至還有論者擔憂中國未來可能會有類似日本的狀況,出現GDP大幅倒退至30年前的現象。

  • 終於公布了!陸第3季經濟成長超出預期 疫情與全球衰退風險仍高

    終於公布了!陸第3季經濟成長超出預期 疫情與全球衰退風險仍高

    中國第3季度經濟數據在延後數日後終於公布,總體經濟成長3.9%,高於外界預期。但分析人士表示,從長遠角度觀察,未來的經濟更強勁的復蘇將受疫情封控的限制,以及房地產市場低迷和全球衰退風險的挑戰。

  • 中國帶動亞洲經濟超越歐洲 全球中高收入階層80%說中文

    中國帶動亞洲經濟超越歐洲 全球中高收入階層80%說中文

    根據金融界巨頭安聯集團(Allianz)的一份報告指出,過去10年間,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帶動了亞洲的經濟增長,使整個亞洲富裕程度超越了歐洲,目前全球中、高收入階層中,有高達8成比例的人說中文。

  • 頭條揭密》英鎊暴跌 全球金融風暴來了!李嘉誠一天蒸發15億美元

    頭條揭密》英鎊暴跌 全球金融風暴來了!李嘉誠一天蒸發15億美元

    在國際經濟與政治局勢處於風雨飄搖之際,美元升息與避險需求造成其匯率狂升,各國都受到不小的影響。經濟正處於危局的英國才剛換上新首相,就迎來英鎊暴跌,知名的華人富豪李嘉誠旗下資產據稱一天蒸發15億美元,對於一些不滿李嘉誠當年將資產轉移到英國的中國人來說,紛紛表現出幸災樂禍的心情。其實對這種頂尖的企業家來說,他們比一般人有更強的耐力,遇上風雨飄搖時期才是他們心目中賺錢的最佳時機。

  • 中國這次能否拯救全球經濟?德媒:緊縮政策可為全球通膨降溫

    中國這次能否拯救全球經濟?德媒:緊縮政策可為全球通膨降溫

    當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增長因高通脹而放緩之際,不少經濟學家希望中國能再次「拯救」世界。有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快速擴張刺激經濟計劃幫助西方國家快速度過危機,但是一些專家認為,現在清零政策和房地產市場降溫衝擊中國經濟,這些問題雖然將影響全球增長,但也可能有助於冷卻通脹。

  • 供電緊張疫情擴大 高盛野村再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測

    供電緊張疫情擴大 高盛野村再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測

    今年以來諸多因素導致財經界對中國經濟成長預期偏低,而半年多來的經濟數據確也反應出在多種壓力下的經濟復蘇困境。據港媒體報導,高盛與野村兩家投資公司近日再度下調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主要原因於7月經濟數據弱於預期,疫情反彈也令封控的城市大增,加上多地供電緊張,為整體前景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 路透調查:供應鏈加速恢復 陸5月出口強彈驟增8%

    路透調查:供應鏈加速恢復 陸5月出口強彈驟增8%

    根據《路透》對28位經濟專家的調查結果指出,受到供應鏈中斷與消費低迷而重挫的經濟數據可望在5月大幅反彈,經濟專家預估的數據中值顯示,中國大陸5月份出口額將較上年同期增長8.0%,遠高於4月份 3.9% 的增幅。進口部份則因消費成長仍未完全恢復,同比增速仍與4月相仿,約在2%左右。

  • 救大陸經濟10招 陸學者籲鼓勵民企走出去

    救大陸經濟10招 陸學者籲鼓勵民企走出去

    為救經濟大陸官方近期頻頻出手,端出不少政策牛肉,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理事長鄭永年則提出10點救經濟建議,包括調整大陸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結構、鼓勵民企走出去,以及設立專業的、中性的經濟政策機構等作法。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