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緊急避難包的搜尋結果,共24筆
去年二月爆發俄烏戰爭,接著今年十月又發生以巴戰爭,國際戰事頻繁,不少民眾擔心,若台灣也遇到戰爭或是災難時,求生必備物資該如何準備?專家建議,避難包應至少準備能存活3天的裝備,包括水、生理食鹽水、餅乾、維他命、哨子、保暖衣物等,同時避難地點以家中、地下室為主,避免前往學校大禮堂、重要行政機關以及首都等地點,以躲避攻擊。
台海情勢兵凶戰危,國防部13日公布「全民國防應變手冊」,相較去年版本僅23頁,今年增加至47頁,其中還新增「敵我識別」標題,並以圖示方式,納入解放軍各種服飾,供民眾辨別。此外,手冊也寫明「個人緊急避難包」所需內容物,建議民眾準備,可用於平時災難應變、戰時緊急狀況使用。
國防部今天公布最新「全民國防應變手冊」,民眾平時應備妥「個人緊急避難包」,以利戰時迅速攜帶前往避難,維持生存基本需求,緊急避難包內容包括重要證件影本、可保存的簡易飲食、慢性病和急救用藥、收音機等。
台東縣關山鎮前晚發生規模6.4地震,餘震不斷,這次地震在花蓮玉里造成1人死亡、全台有多人受傷,花東鐵公路受重創。雲林縣長張麗善今(19日)在臉書提醒大家,謹記地震時的避難要訣,更將相關資訊整理成圖檔供大家參考,多一分謹慎就少一分傷害。
今(18)日下午2時44分台東縣池上鄉發生芮氏規模6.8地震,深度7公里,最大震度6強,10縣市震度4級以上。花蓮在地及週邊陸續傳出房屋倒塌、橋樑斷裂、道路遭崩落土石掩埋等災情。花蓮縣長徐榛蔚特地PO出「地震須知」懶人包,將民眾遇到地震時的所需資訊完整提供。
法國政府25日發布了一則公告,建議民眾準備應急計劃,還有緊急避難包,以提升國民對於急難狀況的應變能力,台灣身處於地震帶上,不僅地震多還有很多颱風,相信對於我們來說也很有參考價值。
俄烏戰爭引發台灣人民對於戰爭的警惕,雖然兩岸處於和平狀態,也建議住戶可趁此時機,檢視相關設施,畢竟確實不少住戶都已長年將「防空避難設施」拋之腦後,僅知道樓下地下室為停車場、設備室、儲物間等,真正需要防空避難使用時,恐怕就會有問題。
全球地震頻頻發生,讓不少民眾紛紛在各大電商購入防災包、食物等避難用品。蝦皮購物今年2月起,急救包、防災頭套、防震支架、急救毯、緊急照明燈等地震相關品,需求量較去年同期成長約1倍外,近期連耐久放並能迅速補充能量的乾糧也熱銷,另因地震恐導致管線破裂、引起火災,23日地震後,逃生面罩的瀏覽量比前日增加近7倍。PChome 24h購物站上地震包及逃難用品近一周銷量也較上周近翻倍成長。Yahoo奇摩購物上地震、防災關鍵字的單日搜尋量也成長逾5倍,其中哨子、手電筒成為熱銷品項。
最近地震頻頻發生,加上昨(23日)凌晨發生全台有感、最高達6.6級強震,讓全台不少人都被緊急警報嚇醒,隨後又發生了40多起餘震,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也表示,從近期國內的地震規模和世界各地也發生不少起地震判斷,懷疑地震活躍期開始上升,更指出「3天內不排除再有規模5以上餘震」,讓不少民眾都開始紛紛購入防災包、食物等避難用品,各大電商上的也即時反映了民眾的防災需求。
今日凌晨1時41分發生規模6.6強震後,又陸續發生逾50起地震,新北市消防局的臉書粉專《新北消防發爾麵》表示,每次地震發生的時間、狀況都不一樣,最重要的是採取保命3步驟,包括趴下、掩護、穩住,尤其是保護頭部及頸部避免受傷。另外,地震過後也要檢查家中瓦斯、水電管線及房屋有無損害,並暢通出入口。
基隆市政府於全市各大賣場設置防災(颱)專區,希望透過「緊急避難包必需品海報」讓民眾能檢視家中緊急避難包,防患為然,這次更結合繪畫比賽,希望能有更多迴響。
內政部長徐國勇2020年9月15日至內湖大潤發及特力屋實地走訪國家防災日特別設立的防災專區,並直接購買了防災用品,也對2賣場配合內政部計畫積極參與防災活動表達感謝之意。
國家防災日前夕,內政部長徐國勇視察大賣場防災專區,並呼籲國人須在平時養成自主防災的準備工作,例如準備緊急避難包、固定家具、儲備3日份食物飲水等,災害來臨時,才能減少傷害,並因應災後生活所需。
近年來氣候極端變化,為強化市民正確的防災觀念及應變能力,規劃透過防災健走活動,凝聚人與人之間的向心力,以提升民眾全民防災意識,做好全面防災準備,更藉由環保淨溪活動,讓大自然趨向潔淨無染之環境,確保市民身心健康。
中秋佳節將屆,北市消防局7日分別在大同區建成公園、內湖區樂活公園,舉辦社區防災園遊會,與民眾提前歡度中秋之餘,也傳授民眾正確防火、防災知識及臨災應變技能。
「遇到火災無法往下跑,趕快往上跑?這是錯的!」新竹縣消防局竹北分隊長李浩銘在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分享「破除火警逃生的迷思」,他說正確做法是「就地關門等待救援,並去窗邊呼救!」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由於板塊碰撞及隱沒,地震發生極為激烈頻繁,地震所造成的災害及如何應變是校園應該重視的重要課題。高苑科技大學圖書館邀請高雄市消防局路竹分隊黃弻紵隊員蒞校演講,分享「地牛翻身」存亡關鍵,教導師生防災避難的訣竅,學習如何與「地牛」共處,引起師生極大迴響!
花蓮昨(6日)深夜發生規模6.0強震後,餘震不斷,截至今下午15時,總計發生153起餘震,其中顯著有感地震18個、小地區地震135個,造成市區多處大樓倒塌,道路、橋墩斷裂,是繼2年前美濃大地震後災情最為慘重的一次。不過時至今日,台灣民眾對於避難的觀念仍有許多誤解,包括地震發生時要先打開門再找掩蔽,否則門框變形會受困屋內、以及平時備妥的避難包是面臨活埋受困時使用,然而真是這樣嗎?消防專家蔡宗翰疾呼這是錯誤的!
花蓮近海昨深夜11點50分發生芮氏規模6.0強震,最大震度達7級,造成市區多處大樓倒塌,道路、橋墩斷裂,不少民眾受困建築物內,儘管眾所周知地震3步驟為「趴下、掩護、穩住」,避免頭部受傷,但事實上,根據不同情境會有著不同的避難法則。
9月21日為國家防災日,內政部消防署今天表示,9月21日當天9時21分將舉辦線上地震避難演練活動,為鼓勵民眾參與,只要上網註冊並將演練照片上傳,就可參加有獎徵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