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緬族的搜尋結果,共20

  • 國際法院續審洛興雅種族滅絕案 緬軍政府失望

    國際法院續審洛興雅種族滅絕案 緬軍政府失望

    緬甸軍政府今天表示,對聯合國最高法院決定受理少數族裔洛興雅穆斯林遭種族滅絕一案,軍政府表示失望。

  • 美認定緬軍鎮壓洛興雅人 犯種族滅絕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預定21日宣布,緬甸軍政府於2017年對洛興雅穆斯林少數族裔進行的鎮壓行動構成「種族滅絕」(genocide)。目前緬甸政府已在海牙國際法院面臨種族滅絕指控,美國的最新認定並不預示將祭出新制裁措施,但可能會對緬甸軍政府帶來額外國際壓力。

  • 泰國總理表示 準備應對上萬緬甸克倫族難民

    泰國總理表示 準備應對上萬緬甸克倫族難民

    泰國總理巴育(Prayuth Chan-ocha)週一表示,泰國政府已為持續增加的緬甸克倫族(Karen people)難民做準備。他說「我們當然不希望難民逃進入我們的領土,但我們也會遵守人權。現在要思考的是:預計會有多少難民?我們必須先準備收容區域,但是能收容多少人,我們現在還不適合討論。」

  • 緬藝術家失根 畫出家族流亡起點

     中緬關係長期以來若即若離,經貿上雖有諸多合作,但隨著緬甸政治變化,也往往牽動中緬關係以及國際情勢。作為緬甸的撣族良瑞王室後裔,藝術家薩望翁.雍維近日在台北耿畫廊的個展《國家博物館:絕對反叛》試圖在紛亂複雜的緬甸政局中,由家族史梳理出國族史,也同時探討流亡者敘事的可能範圍。

  • 撒奇萊雅族火神祭 桃園都會難得一見

    台灣原住民族「撒奇萊雅族火神祭」今在桃園原住民族文化會館登場,原住民族人透過火葬儀式燃燒火神太花棺,祈求火神的靈魂能與族人一起浴火重生,也盼撒奇萊雅族文化續傳承。

  • 緬甸彬龍會談歷史脈絡 一次看懂

    緬甸在31日將舉行「21世紀彬龍會談」,要促成境內武裝勢力放棄軍事行動,彬龍會談是1947年由緬甸國父翁山將軍與境內各民族簽訂協議,爭取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建國。

  • 被迫害的撣族男孩 看見緬甸未來

    被迫害的撣族男孩 看見緬甸未來

     小英就職,新政府上路,提出南向政策,但國人對「南方」夠了解嗎?同屬「南方」的緬甸,2015年舉行大選,翁山蘇姬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大獲全勝。然而,剛結束長達半世紀的軍政府獨裁統治,緬甸還有一段漫長而險峻的路要走,而且誰也無法保證,往前一定是樂觀,而沒有倒退的可能。

  • 緬甸數萬華人 棄漢族改入緬族

    緬甸數萬華人 棄漢族改入緬族

    緬甸移民局近日在網站上發布了一則通告,批准緬甸撣邦北部大猛穩(Tarmoenye)幾萬名華人加入緬甸籍。

  • 緬與16族達停火共識 果敢除外

    緬與16族達停火共識 果敢除外

     緬甸政府與少數民族和談代表在當地時間3月30日宣布,各方就全國停火協定草案條款全部達成共識,預定4月簽署全國停火協定,結束政府軍與少數種族長達數十年的武裝衝突。但緬甸政府方面只承認16家民族武裝,不考慮接受彭家聲為首的果敢同盟軍參加。

  • 中緬民族衝突考驗國家主義

     一個多民族國家,如何處理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之間的關係呢?大陸《環球時報》對發生在緬甸北部、靠近中國果敢邊境的種族衝突,發表社論,認為雖然歷史上緬北和中國有著非常深厚的淵源,當地和中國境內部分居民,屬於同一個民族,但是,畢竟生活在緬甸境內。中緬沒有民族衝突,也沒有領土衝突,因此,在緬甸國內武裝衝突中保持中立,是中國政府的必然選擇。如此才符合中國利益以及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基本原則。

  • 夾處中緬邊境 失根果敢族捍生存

     「果敢王」彭家聲所率領的「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在中緬邊境重燃戰火,也讓這支緬甸東北邊境的世居民族「果敢族」再度引發關注。「果敢族」據稱是明朝時從大陸雲南來的漢人,並在緬甸撣邦北部的果敢地區生存繁衍了300多年,目前他們仍說中國話、用中國字,但位處中、緬邊境的他們卻夾處於兩國之間,也同時自絕於兩國之外,成為失根的一群。

  • 城市巡禮-廣允緬寺 民族融

    城市巡禮-廣允緬寺 民族融

     滄源縣內有一特殊的傣族佛寺,廣允緬寺建於清代,又稱「學堂緬寺」、「學堂佛寺」。它和版納景洪的曼飛龍白塔、勐海縣的景真八角亭,統稱雲南省小乘佛教的三大古建築。

  • 地方掃描-泰緬遺族缺錢竊鄰 觀音像也遭殃

    新北:國共內戰遺族劉寬發以「泰緬專案」來台,擁有留權卻無身分證,疑因缺錢花用,將腦筋動到鄰居身上,警方於8日循線將他逮捕,起出玉石、復古電扇、嬰孩衣物等贓物,連鄰居供奉的觀音像也不放過,讓警方直搖頭。

  • 緬甸31年來 首次人口大普查

    《環球時報》報導,時隔31年後,緬甸人口大普查將於3月30日至4月10日進行。這項人口普查將耗資7500萬美元,由緬甸政府和聯合國人口基金會聯合進行,目的是將緬甸國內所有人統計在冊。

  • 人權觀察控緬對洛興雅種族清洗

     人權觀察組織今天發布報告說,緬甸當局與信仰佛教的若開邦人(Arakanese)團體對洛興雅(Rohingya)穆斯林進行「種族清洗」。緬甸當局否認這項指控。

  • 滄源縣

    滄源縣

     滄源縣屬臨滄市,是典型的山中之縣,風光明媚;由於是佤族主要居住地,也有「阿佤山區」、「葫蘆王地」之名。

  • 郭崇倫專欄-改革緬甸 添盛難為

     國際媒體過去談緬甸,總是強調翁山蘇姬,此刻她已經補選勝利,未來真正關鍵的人物是總統添盛。

  • 緬甸小檔案

     緬甸正式國名為「緬甸聯邦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面積六十七萬六千平方公里,約為台灣的十八倍。人口六千萬人,涵蓋一百卅五個民族,主要有緬族、撣族和克倫族,八五%人民信奉佛教,另有約八%信奉伊斯蘭教。

  • 添盛開明改革 緬甸的戈巴契夫

     緬甸總統添盛上任以來,其開明作風及銳意改革,為他贏得緬甸的「戈巴契夫」的封號。海外網刊《伊洛瓦底》(Irrawaddy)主編Aung Zaw認為,外界若對由軍政府發起的改革抱有諸多疑慮,添盛在很多時候給了外界信心。

  • 緬甸戰火 4萬難民湧向中國

     緬甸少數族裔克欽族與政府軍的武裝衝突持續升溫,導致4萬緬甸難民湧入中緬邊界,其中2.5萬人已越過邊境,進入雲南尋求庇護。外媒指,中國政府一反前例,限制難民湧入,並試圖封鎖消息與關閉邊境,也未向國際社會請求人道援助。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