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總統,伊朗的搜尋結果,共386筆
今年3月10日,經過5天極機密的會談,沙烏地阿拉伯的國務大臣艾班和伊朗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突然出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內,分別站在王毅的左右,三人各持一本紅色的聯合聲明,向全世界宣布,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恢復外交關係,將於兩個月之內重啟大使館業務,並重啟多方面的合作活動。這一則新聞可以說是震驚了世界。
敘利亞一處美國與盟軍基地23日遭疑似來自伊朗的無人機攻擊,導致1名美國承包商死亡和5名美軍受傷。美國防長奧斯汀當晚表示,在總統拜登指示下,他授權在敘利亞東部「精準空襲」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炸死11名武裝分子還以顏色。然而,敘利亞東北部另一處美軍基地當地時間24日上午11時(台灣時間下午5時)又遭飛彈襲擊,目前尚不清楚是否造成人員傷亡。
美軍在敘利亞的基地驚傳遇襲!一架疑似和伊朗當局有關的無人機昨(23)日砲擊敘利亞東北部哈塞克巿(Hasakah)、以美國為首的一座聯軍基地,造成1死7傷。總統拜登(Joe Biden)隨後授權軍方空襲反擊。
敘利亞國防部表示,以色列今天凌晨發動一場空襲,擊中阿勒坡機場附近,造成「財物損害」及機場暫停運作。區域情報消息人士則告訴路透社,這波攻擊擊中一處伊朗軍火庫。
國際緊盯伊朗的核武發展,根據美國國防部指出,伊朗已經有能力在「大約12天內」製造出足夠的核裂變物質,足以製造一枚核彈,相較於2015年伊朗核協議生效時,估計需時一年才能製造,已經大幅躍進。
伊朗總統萊希2月14日到中國大陸訪問3天,並與習近平會談。這是20年來首位伊朗總統到中國進行國是訪問,意義自然非比尋常。
伊朗總統萊希2月14日到中國大陸訪問3天,並與習近平會談。這是20年來首位伊朗總統到中國進行國是訪問,意義自然非比尋常。
中國外交部長秦剛14日在北京與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Hossein Amirabdollahian)會談時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伊朗總統萊希舉行富有成果的會談為中伊關係發展提供重要戰略指引,注入強勁動力。中方支持伊朗維護正當合法權益,將繼續推動伊核問題政治外交解決進程,呼籲有關各方也要為此作出積極努力。
大陸央視新聞用戶端報導,2021年8月就任後首次訪中的伊朗總統萊希,14日至16日國是訪問中國,15日赴北京大學接受北大名譽教授稱號並發表演講。萊希在演講中表示,歡迎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多邊主義是國際新秩序的重要元素;制裁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些國家把石油當做武器,打壓和制裁部分石油生產國,將嚴重破壞世界和平。
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對大陸進行三天國是訪問,他於行前宣布,將與陸方簽署20份諒解備忘錄,並落實伊中25年戰略文件。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14日與萊希舉行會談時劍指美國,稱支持伊朗抵禦單邊主義、霸凌主義,並在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支持。
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20年以來,首次對中國大陸進行國事訪問,因此中方對於這一次的訪問非常重視,萊希將受到最高外交禮節的正式接待。德黑蘭和北京簽署了一項為期25年的夥伴關係協議,將擴大雙方在許多領域的合作,並稱雙方有很多共同之處。萊希表示,雙方對全球發展採取類似的立場,反對帝國主義和單邊主義,並堅持尊重其他國家的權利和國家利益的重要性。
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今日開始對中國大陸進行國是訪問,他在訪陸之前,宣布將與大陸簽署20份不同領域的諒解備忘錄,並落實伊中25年戰略文件。
伊朗總統易卜拉欣·萊希應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明起訪問中國。他今天在中共黨媒《人民日報》撰文稱,伊朗和中國在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框架下長期合作,老朋友是未來合作的最好夥伴。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2日宣布,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將於14日至16日對中國進行國是訪問。分析指出,伊朗正積極地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關係,在能源議題上將是重點。
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宣布,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將於2月14日至16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中東國家與中國的互動出現熱絡跡象,傳出伊朗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計畫訪問北京消息,若成行,外界預期雙方將討論石油、天然氣領域投資等議題。與此同時,香港特首李家超7日抵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阿布達比,雙方工商會簽署合作備忘錄,促進建立更緊密的商貿聯繫。
繼柬埔寨首相洪森將於9日訪問北京,伊朗政府也宣布該國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正計畫訪問中國大陸的消息。外界預期,此行或討論中國大陸在伊朗石油天然氣領域投資等戰略問題。
上周五,德黑蘭的亞塞拜然大使館遭到槍擊,造成一名警衛死亡。伊朗總統萊西(Ebrahim Raisi)表示,此事僅是治安問題,雙邊關係不應受到到影響。
回顧2022年,美國總統拜登在7月造訪沙烏地阿拉伯,備受冷落,能源外交的失利,是美國中東政策的轉捩點。除了與美國不睦的伊朗(什葉派),阿拉伯世界最富裕的沙烏地阿拉伯(遜尼派),本是美國在地緣政治權力槓桿的重要支點;過去因為伊斯蘭教的教派之爭,讓美國得以在中東政局擁有關鍵影響力,但拜登之行顯示,美國在中東呼風喚雨的年代,似已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