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罹患肝癌的搜尋結果,共267筆
民以食為天,如何守護消化器官是每個人必備的重要知識。《中國時報》2日與新光醫院合辦「旺旺中時生活講堂」,邀請胃腸肝膽科醫師張麗文、廖俊堯、賴冠宏,分別主講「肝炎和脂肪肝保健」、「胃食道逆流」 和「糞便潛血-大腸癌」。
嘉義基督教醫院9月獲衛福部許可執行肝臟移植手術,沒多久就進行院內第1例肝臟移植手術,術後病患陳先生恢復狀況良好,院方特地選在他生日27日這天辦「新肝」新生記者會,受贈者陳先生感謝醫護人員對他視病如親的照護、關心,更感謝太太的陪伴,未來一定會寶貝他的新肝。
全台約600萬人有脂肪肝,外科醫師江坤俊表示,一名40歲男子腹痛、發燒就醫,檢查發現左肝有個3公分大的腫瘤,確定罹患肝癌,由於該病患沒有B肝及C肝,不解為何會罹癌,手術一看才發現脂肪肝非常嚴重。醫師進一步詢問男子生活習慣,得知是他每天喝好幾杯果汁造成。
身體出現莫名瘀青要小心,有時是肝臟或血液等器官出問題。一名40歲女子因身上冒出「詭異瘀青」,擔心罹患血液疾病就醫,經過超音波、手術等過程發現,除了罹患嚴重脂肪肝外,竟已罹患肝癌。醫師提醒,當身上出現3種瘀青恐是警訊,不可輕忽。
一名60多歲女子原本有中度脂肪肝,但一年後脂肪肝完全消失,且還瘦了10公斤,經醫師詢問後才知,該女子只是少吃水果,將原本水果的攝取量大減8成、只剩2成後,中度脂肪肝就完全消失了,且還因此瘦了10公斤,連醫師都直呼驚訝。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排毒器官,肝癌也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5位,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表示,不當的生活行為很傷肝,其中一項就是花生食用不當,一名肝膽科名醫就因長期有「吃花生」的習慣,而花生放置室溫下易產生致癌的黃麴毒素,導致肝臟負擔過大,該名醫某天身體不適,檢查才知原來已罹患肝癌,且腫瘤還破裂出血。
「有沒有喝酒,沒戴安全帽,身分證字號多少?我的身分證字號是1234567⋯⋯」為了宣傳反酒駕,花蓮新城分局員警廖武廣,先前拍過多支宣導片,有幽默感又好笑,曾創下youtube上400萬點閱,沒想到今年6月檢查出罹患癌症,10月不幸過世,得年54歲,昨天告別式上,同仁不捨。
一名50歲男子近來覺得自己變胖、臉部明顯腫大而就醫,醫師檢查後發現,男子一直不知自己是B肝帶原者,如今嚴重肝硬化,腹內都是積水,且血中的白蛋白過低,而看起來變胖、臉腫,由於病況嚴重,醫師除了給予利尿劑先緩解水腫問題外,只能建議男子換肝保命。
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
高雄市69歲獨居女性黃鈴惠,年輕時事業蒸蒸日上,未料26年前被診斷罹患肝癌,醫師宣告來日不多,從此她拒絕跟親友聯繫,也把積蓄分贈給弱勢團體,獨自照顧年邁母親至終老,時光匆匆,多年後她再健檢時,醫生宣布肝腫瘤不見了,她開心的想謀職,但高齡的她求職不順,直到社會局鹽埕社福中心介入後,讓近70歲的她實現創業夢想。
一名50歲男子為B型肝炎帶原者,長期追蹤肝功能,均控制良好,但4個月前肝癌指數突然升高,之後電腦斷層發現有顆6公分腫瘤,後來男子改採民俗療法一段時間,竟演變為猛爆性肝炎,送急診時發現,肝癌腫瘤已變成10公分。醫師表示,B肝帶原者務必定期追蹤,且勿隨便嘗試來路不明的治療方式。
台灣曾經每5人就有1人是B肝帶原者,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自1994年成立以來,致力於肝病防治工作,今天(12)舉辦29週年慶活動,邀請長期參與保肝、護肝的各界好朋友一同慶生,伯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吳伯雄、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台大醫學院院長倪衍玄等嘉賓雲集。
一名55歲男子年輕時期曾被檢出有B型肝炎,由於輕忽B肝的嚴重性、且無不適症狀,就未持續追蹤檢查。一次健檢發現,除了肝臟有脂肪肝外,且已硬化了。醫師表示,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因此在初期病變時無不適感覺,但若長期任由病毒在肝臟發炎,可導致肝硬化,嚴重還可造成肝癌。
肝癌高居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每年約奪走8000人的生命,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成為B肝帶原者,接種B肝疫苗與抗病毒治療是防治B肝的有效方法,但醫師提醒,在B肝疫苗政策啟動前的「疫苗斷層世代」,目前年紀在37歲以上,估計有190萬為B肝帶原者,成為肝癌高風險者。
苗栗縣苑裡鎮為全台C型肝炎風險最高的鄉鎮之一,苑裡李綜合醫院23日響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全島一肝」公益活動,免費為鄉親做腹部超音波篩檢,今天篩檢223人。院方指出,醫院這幾年已經篩檢逾2萬人、治癒650人,希望透過這次活動讓肝病患者愈來愈少,也一掃苑裡鎮肝不好的惡名。
全球逾7000萬人感染C型肝炎,台灣也有40萬名病患。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助理教授王麗婷,攜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許世賢組成研究團隊,解開C肝感染後慢性發炎引發肝纖維化和肝癌的謎團,發現C肝病毒的核心蛋白經「調控箱型基因ISX」的表現,導致代謝失調、肝臟纖維化,最終發展成肝癌。這項研究成果6月獲國際知名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刊登。
全球逾7000萬人感染C型肝炎,每年約有40萬人死因為該疾病。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助理教授王麗婷攜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許世賢組成研究團隊,解開C型肝炎感染後慢性發炎引發肝纖維化和肝癌的謎團,發現C型肝炎病毒的核心蛋白經由調控箱型基因ISX(Intestine-specific homeobox)的表現,促進一系列代謝失調、肝臟纖維化和免疫抑制調節功能,最終發展成肝癌。這項研究成果已於6月獲刊國際知名期刊《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
一名22歲的肥胖男子因肝指數超標而就醫,經檢查發現,男子已經重度脂肪肝,必須要儘速減重,醫師分析男子飲食後發現,男子從小就不吃蔬菜、導致便秘,引發腸漏症與肝發炎。醫師勸告男子必須要開始吃蔬菜,否則30歲將肝硬化。男子在多吃蔬菜且努力減重下,8周內減重10公斤,BMI回復正常標準,肝功能也恢復正常。
一名70歲女子某次超音波發現肝臟有顆2公分的肝癌腫瘤,因無B、C肝炎病毒、未喝酒、無肝硬化等,罹患肝癌的可能性極低,醫師細問其飲食狀況後得知,女子常食用保存不當的食物,而吃進變質的米飯、玉米、花生等,而吃下一級致癌物「黃麴毒素」,導致肝癌的發生。
提到肝功能不佳,會想到皮膚黃疸、疲勞,醫師提醒,肚臍突出也是一重要肝病警訊,因為肝臟嚴重受損、例如肝硬化時,會出現腹水、導致肚臍突出,此時要趕緊就醫,因為部分肝硬化患者會罹患肝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