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美國國防戰略的搜尋結果,共267筆
北京清華大學俄羅斯研究院副院長吳大輝8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近日,中俄兩國海軍艦艇編隊在太平洋阿拉斯加附近國際海域,第三次聯合海上巡航,讓美國一些人跳腳,輿論界和政界沸反盈天,炒作中俄「聯合威權威脅」。究其原因,可以洞見美國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霸權霸道霸凌心態的變化。
美國國防戰略主要服膺馬漢的《海權論》──「距離即國防」,把前線盡量推離美國本土,愈遠愈好;加上數十年與共黨國家的冷戰,美國充當世界警察,在全球各地建立軍事基地。美國的海外基地大約有800個,常駐50萬人的軍隊、眷屬與文職人員,1年花費約1千億美元。負擔雖然沉重,「把數十萬部隊常駐海外」成了美國外交及國家安全近乎宗教信仰一般的教條。
美國國防戰略主要服膺馬漢的《海權論》─「距離即國防」,把前線盡量推離美國本土,愈遠愈好;加上數十年與共黨國家的冷戰,美國充當世界警察,在全球各地建立軍事基地。美國的海外基地大約有800個,常駐50萬人的軍隊、眷屬與文職人員,1年花費約1千億美元。負擔雖然沉重,「把數十萬部隊常駐海外」成了美國外交及國家安全近乎宗教信仰一般的教條。
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羅森伯格在華盛頓表示,美國反對外部勢力干預台灣民主,台灣人民有選擇自己領導人的權利,選舉不應該成為北京升級緊張的藉口。她還強調:「我們支持台灣的自由和公平選舉,不會在選舉中選邊。」4年一次總統暨國會改選,是新政治任命與新民意展現,也是國家主權的具體運作,自然不容外部勢力以任何理由介入,左右甚至改變人民的選擇。美國期待並保證台灣有一場公平、自由、安全的總統大選,以鞏固與深化台灣民主,令人欣慰。
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的次長卡爾(Colin Kahl)10日表示,中國對台灣威脅是真實存在的,但美國評估認為,中國一直在密切關注全球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反應,將此納入其「成本/風險分析」(cost/risk analysis)中。他認為,若中國相信國際社會也會像對待俄國侵烏那樣做出反應,它就不會對台灣採取行動。
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羅森伯格在華盛頓表示,美國反對外部勢力干預台灣民主,台灣人民有選擇自己領導人的權利,選舉不應該成為北京升級緊張的藉口。她還強調:「我們支持台灣的自由和公平選舉,不會在選舉中選邊。」4年一次總統暨國會改選,是新政治任命與新民意展現,也是國家主權的具體運作,自然不容外部勢力以任何理由介入,左右甚至改變人民的選擇。美國期待並保證台灣有一場公平、自由、安全的總統大選,以鞏固與深化台灣民主,令人欣慰。
北約東擴,不止擴到東歐,也擴到東亞,甚至東南亞,這是美國正在布的棋局。日本緊跟美國,韓國總統積極與日本和解,形成美日韓同盟,計畫在日本設立北約辦事處;菲律賓小馬可仕總統極力親美,東協國家與中國的南海爭端不得善解,中國對於東協的態度轉趨強硬。美國在亞洲的布局逐漸成形,對中國構成潛在的包圍圈,朝著亞洲北約化的路子前進。
北約東擴,不止擴到東歐,也擴到東亞,甚至東南亞,這是美國正在布的棋局。日本緊跟美國,韓國總統積極與日本和解,形成美日韓同盟,計畫在日本設立北約辦事處;菲律賓小馬可仕總統極力親美,東協國家與中國的南海爭端不得善解,中國對於東協的態度轉趨強硬。美國在亞洲的布局逐漸成形,對中國構成潛在的包圍圈,朝著亞洲北約化的路子前進。
美國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FDD)訪問團由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率團,於6月11日至16日訪台。外交部今天表示,訪團將拜會蔡英文總統以及國防部,將有助台灣、美國、以色列三方智庫交流,並就全球和區域安全情勢,以及國防戰略提供相關政策建議。
為提升國家資通安全,台北科技大學與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以下簡稱資安院)合作成立「關鍵基礎設施研發中心」,並於今(6)日舉行揭牌典禮,未來將聚焦油水電、鐵道、通訊、醫療等四大關鍵基礎設施,合聘資安專業人員,辦理專業培訓及學生實習,並共同培育相關專業人才。
2022年年底,中美元首於巴厘島展開會晤,在過去幾年裡承受重壓的中美關係迎來了一絲曙光。為貫徹落實會晤精神,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與美國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時任美國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羅森博格(Laura Rosenberger)等一行高級別官員緊接著舉行了會談,為預定的2023年初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之旅做準備。然而,隨著2023年初「氣球事件」突然發酵,中美高層溝通節奏旋即受到嚴重干擾,雙邊關係止跌回穩的機會窗口迅速關閉,兩國再度返回「劍拔弩張」的緊張態勢。「氣球事件」可以被視為兩國在戰略博弈進程中互動模式的一個典型案例,其背後折射出的是雙邊關係日趨加深的敏感性及脆弱性。在重重矛盾和敵意面前,中美關係距離「融冰解凍」似乎越來越遠。
澳洲政府日前發布公開版本的《國防戰略檢討》(Defence Strategic Review)報告,被澳洲總理艾班尼斯稱為是自二戰以來最重要的審查,內容直指中國在南海地區的活動「威脅到印太地區基於規則的全球秩序」。大陸學者觀察指出,儘管澳方有意淡化報告中的中國內容,但報告本身就是對中國誤判的體現。
澳洲政府24日發布公開版本的《國防戰略評估》報告,在這份被澳洲總理艾班尼斯認為是自二戰以來最重要的審查報告中提及「中國威脅」,受到關注。大陸學者直言,儘管澳洲政府有意淡化報告中的中國內容,強調避免誤判,但報告本身就是對中國誤判的體現。
儘管澳洲和中國的貿易爭端露出緩解曙光,不過在國防戰略上,兩國仍存在根本上的矛盾。據美國之音18日報導,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J. Austin)表示,澳洲、英國和美國的三邊軍事聯盟「奧庫斯」AUKUS是一條長期道路,也證明了三國享有共同的價值觀。
美媒報導指,美軍這5年來為因應與中國、俄羅斯的競爭,已將焦點轉向保衛台灣。但由於預算受限、武器生產緩慢、人員招募困難等因素,美軍要為保衛台灣所進行的戰爭轉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美國為此研製的許多尖端武器系統「要到2030年代才能準備就緒」。
華爾街日報報導,美軍5年來因應與中國、俄羅斯競爭的新局,焦點轉向保衛台灣。但礙於預算受限、武器生產緩慢、人員招募困難等因素,美軍為未來戰爭轉型仍有長路要走。
美國軍方高層再對台海衝突發表看法,美國空軍參謀長查爾斯·昆頓·布朗上將(Charles Quinton Brown, Jr.)13日指出,他不認為中國入侵台灣是迫在眉睫或不可避免的事,「我們的目標是要避開衝突」。布朗強調,預測中共何時侵台的猜測,會模糊美國備戰方針。
美國空軍參謀長布朗(Charles Q. Brown Jr.)13日說,他不認為中國大陸入侵台灣是迫在眉睫或不可避免的事情,他對一些關於中國大陸何時可能攻台的猜測和評論感到失望,認為那對美軍的備戰目標沒有幫助。
據美國之音報導,在一名美國空軍上將最近警告美國可能在2025年因為台灣而與中國交戰後,美國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部長科林·卡爾(Colin Kahl)說,包括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內,沒有人知道中國侵台的時間表,他不認為習近平已經做出決定,也沒有見到任何跡象顯示中國可能在未來兩年內對台動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