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美國對中國出口的搜尋結果,共75筆
儘管美中經濟與地緣政治緊張持續,從速食業的麥當勞到高端時尚品牌雷夫羅倫(Ralph Lauren),大型美企仍看好中國龐大消費市場疫情後會出現反彈而加碼投資。
荷蘭總理呂特(Mark Rutte)17日造訪白宮,美國總統拜登藉機試圖說服荷蘭加入對中國的晶片出口禁令,但最後沒有重要進展,也讓美日荷聯手圍堵中國晶片發展暫時沒有定論。
美國要求荷蘭進一步對中國設置晶片出口管制,荷蘭總理呂特(Mark Rutte)為此於17日(美東時間)訪美與美國總統拜登會談,但在總理行前,荷蘭外貿部長施萊納馬赫(Liesje Schreinemacher)表示,荷蘭不會輕易接受美國對中國出口晶片製造技術的新限制,目前正在與歐洲和亞洲盟友進行磋商,包含台灣。
美國商務部10月初宣布新一輪半導體技術銷售中國禁令,更試圖說服兩大晶片製造國日本和荷蘭共同對中國進行制裁,不過Sony技術長北野宏明受訪時表示,美國不太可能遏制中國發展人工智慧(AI)、超級電腦,分析晶片禁令僅能造成短暫衝擊。
美國持續拉攏盟國圍堵中國半導體產業。日媒報導,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9日和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舉行電話會談,雷蒙多提出美日在中國戰略上既是盟友,希望日本響應美國對中國出口半導體的管制措施。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2日,美國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這是一份充分反映美國焦慮感和危機感的安全報告。
回顧近期行情,台積電法說會前夕,強勁的非農數據加上美國對中國出口晶片技術新限制,半導體類股崩跌,與台灣半導體最相關的費城半導體指數,上周五與本周一合計跌幅近1成,創下2020年11月以來新低。
美國零售商、晶片製造商、農民和其它約36個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商業團體代表於5日(當地時間)致信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和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呼籲拜登政府重啟與中國的貿易談判,並削減對中國的進口關稅,以免拖累美國經濟。
中國海關總署13日公布2021上半年對美貿易數據,大陸自美國進口大幅成長120.8%。分析指出,這意味著在中美第二階段貿易談判展開之前,中方持續推進首階段貿易協議進度。
中美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後,美國就緊盯中國對美採購承諾的履行情況。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12日公布報告指出,2020年美國對中商品出口總額較2019年增長18%,並將此形容為「健康反彈」。
中國大陸宣布從3月1日起禁止台灣鳳梨進口,農委會除表達遺憾及不解外,表示將增加多元銷售管道。行政院長以下各級官員也開始大力推銷鳳梨,強調「吃鳳梨救台灣」,動員民間團體採購。但這可能搞錯方向,水果有替代效果,多吃鳳梨,其他水果就會少吃;如果真的每人一天吃一顆鳳梨,其他水果銷路都會往下掉。
美國農業部於美東時間5日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對中國出口287.5億美元的農產品及相關產品,該數據未達到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設定的365億美元的採購目標,達成率僅79%。
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川普在任期間的一大敗筆是與中國的貿易戰。在其即將離任之時,事實證明,中國贏了川普發起的貿易戰並讓美國人埋單。儘管川普言辭激烈,但中國貿易順差和出口仍有增長,而拜登政府更可能傾向於技術控制。
美國總統川普自2018年掀起中美貿易戰,雖對中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但美國本身也遭受不小的後座力衝擊。美國重要商業組織──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最新研究指出,貿易戰已使美國減少24.5萬個就業機會。但若美中貿易戰和緩,雙方逐步降低關稅,將有望於2025年前增加14.5萬個就業機會。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自2018年掀起的中美貿易戰,雖對中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但美國本身也遭受不小的後座力衝擊。美國重要商業組織-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最新研究指出,貿易戰已使美國減少24.5萬個就業機會。但若美中貿易戰和緩,雙方逐步降低關稅,將有望於2025年前增加14.5萬個就業機會。
研究顯示中美貿易戰對美國就業造成影響,美國對中國出口支撐120萬個美國就業職位,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委託進行研究,中美貿易戰導致多達24.5萬個美國就業職位流失。
大陸海關總署公布最新數據,2020年前三季,中國對美國出口規模年減0.8%降至3,100.2億美元,自美進口增長0.2%至914.48億美元,其中進口產品中又以農產品增速最高,數據顯示中美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以來,中國仍持續擴大自美農產品進口。
美國農業部於美東時間16日表示,中國已經訂購至少52.2萬噸大豆。有分析指,另一批超過35萬噸未知賣給何地買家的大豆,估計最終也會運往中國。
中美緊張關係並未影響中國繼續採購美國農產品。外電引述消息人士稱,中國國企和私營買家在6月份至少購買了10船美國大豆,目前中國對大豆仍有一定的需求,且美國大豆價格具有相當強的吸引力。
中國農產品進出口巨頭中糧集團14日批露,中國可能加快採購美國農產品的腳步,目前中國的大豆供給有龐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