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美蘇的搜尋結果,共694筆
11月29日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逝世,享年100歲。1971年7月他在尼克森政府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時秘密訪問北京,為中美邦交正常化鋪路。1973年,他代表美方與北越當局完成越戰和平談判,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1月29日前美國國務卿的亨利•季辛吉逝世,享年100歲。1971年7月他在尼克森政府擔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時秘密訪問北京,為中美邦交正常化鋪路。1973年,他代表美方與北越當局完成越戰和平談判,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離開外交第一線後,季辛吉的言論經常受到關注,特別對於美國對華政策的看法和態度,始終都是聚焦點。
當地時間11月29日,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季辛吉逝世,享年100歲。季辛吉一生傳奇,他的名字前可以列出一長串定語:「現實主義大家」、「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國務卿」、「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和好朋友」……因為他是「持久和平、穩定、繁榮和全球秩序時代的『建築師』」。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11月29日在康乃狄克州家中去世,享嵩壽100歲。季辛吉一生傳奇,型塑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政策,有人稱他是美國外交教父。季辛吉今年7月訪問大陸時,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稱他是「中國人民老朋友」。但前駐紐西蘭代表介文汲指出,季辛吉為聯陸制蘇,力倡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是現實主義必然走的路,也讓季辛吉毀譽參半。
有「美國外交教父」稱號的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29日在康乃狄克州自宅辭世,享嵩壽100歲。季辛吉對美中台關係影響甚鉅,他正是促成華府與北京建交的重要推手。
隨著美中兩國間全方位的競爭日趨升級,雙方在科技與經濟等領域的角力尤其引發輿論關注。外界注意到,自從北京當局解除了為期三年的新冠封控政策後,中國經濟在2023年遲遲未見復甦跡象。自由亞洲電台引述美國智庫學者悲觀預測,中國經濟將出現負成長。
王緝思是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也是中華美國學會榮譽會長。其主要教學和研究方向為美國外交、中國外交、亞太安全。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本屆APEC會議中與美國總統拜登會晤,運用和俄羅斯與伊朗的關係,再度嚇阻美國維持一中政策的傳統,作為重啟中美「戰略溝通」與對話的前提,以達「戰略穩定」的目標。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本屆APEC會議中與美國總統拜登會晤,運用和俄羅斯與伊朗的關係,再度嚇阻美國維持一中政策的傳統,作為重啟中美「戰略溝通」與對話的前提,以達「戰略穩定」的目標。
蔡英文總統執政7年期間在兩岸、外交、國安等領域的穩健、可信賴、不信口開河,已讓國際社會對台灣政府有明確的印象:「台灣是負責任的風險管控者。」展望未來印太區域安全情勢,我們相信蔡英文總統今年520演說所強調的:「和平是兩岸間的唯一選項」,依然是兩岸乃至全球社群的共同期待。
20世紀冷戰時期全球的區域緊張或衝突,大多發生於美蘇兩強陣營所屬的不同國家間。有的是純粹兩國利益安全之爭,例如古巴危機、大陸懲越戰爭與美軍攻打伊拉克;有的則是兩強「代理人之戰」,例如韓戰、越戰與阿富汗戰爭。
「拜習會」可望成局,美中兩國元首預期將於11月15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峰會期間進行場邊會談。至於拜習會的預期成果如何,白宮新聞祕書尚皮耶月初答覆媒體時就已表達對拜習進行「一場建設性對話」的期待。然而,要更清楚認識美中關係的發展趨勢,就要從美中關係基本格局,雙方的階段意圖與目的來觀察,並從中思考台灣的定位與行動。
「拜習會」可望成局,美中兩國元首預期將於11月15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領袖峰會期間進行場邊會談。至於拜習會的預期成果如何,白宮新聞祕書尚皮耶月初答覆媒體時就已表達對拜習進行「一場建設性對話」的期待。然而,要更清楚認識美中關係的發展趨勢,就要從美中關係基本格局,雙方的階段意圖與目的來觀察,並從中思考台灣的定位與行動。
甘迺迪總統在任期間(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三),國際危機頻傳,其中包括古巴豬灣事件、柏林圍牆、古巴飛彈危機和中南半島危機(寮國危機)。四十三歲的總統上台不久即被中情局所騙,批准由該局所主導、利用古巴難民登陸豬灣以光復被卡斯楚所占領的赤色古巴。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九日惡耗傳來,「反共義士」登陸慘敗,一千一百多人被俘,一百多人被殺。去年出版的《賈桂琳.甘迺迪對話錄》,賈姬向史家小亞瑟.施勒辛格透露,甘迺迪聽到豬灣事件全軍覆沒的悲劇,不禁痛哭失聲,她也陪著丈夫一起哭。
描述一九六二年十月古巴飛彈危機的影片〈十三天〉(ThirteenDays),最近上映後,又引起美國人民(尤其是對此事茫無所知的年輕一代)對這段驚心動魄歷史的高度興趣。甘迺迪總統和他的弟弟、司法部長羅伯.甘迺迪雖因處理危機得法,使美蘇免於走向核戰之途,而備受贊揚;但據白宮和中情局檔案顯示,古巴飛彈危機初期,甘家兄弟在手足無措之際,曾計畫於中共駐古巴大使館投擲炸彈,以製造混亂,並做為推翻卡斯楚政府的先聲。
2023年10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宣布,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邀請,外交部長王毅於10月26日至28日訪問美國。10月27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在白宮會見到訪的王毅,訪問期間,王毅還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舉行兩輪會談,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進行戰略溝通。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17、18日在北京召開,140多個國家派代表與會,相較2017年舉辦的第一屆,包括俄羅斯、義大利、西班牙、瑞士、捷克、希臘、土耳其、阿根廷、智利、菲律賓、印尼…等國家元首或政府首長,以及聯合國秘書長、世界銀行行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等國際組織領導人親自主席,共29位國際首腦參加習近平主持「圓桌峰會」的氣勢,不可同日而語。
對於潛在的台海衝突,檯面上討論焦點多流於對單一武器裝備的數據與數量比較進行粗淺判斷,而鮮有系統化、多面向的深度剖析。例如常有人津津樂道中國大陸福建號與美國福特級兩航母比照,而僅得出「大陸對上美國必敗」、「大陸不堪一擊」斯類簡化結論,對戰爭評估總過於樂觀。在粗淺的武器比較外,我們有必要對大陸軍事力量進行深層次分析。當中,大陸軍事力量建設邏輯與戰略方針綜合分析,是一個有趣的觀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