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美西航線的搜尋結果,共140筆
暌違3個月,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SCFI重返千點大關,7月28日最新報價上漲6.5%至1,029.23點,提前反映航商推動美歐線8月漲價行動。業界透露,在歐美貨量增加有限、新增運力持續投入下,航商抽艙已接近極致,8月首周能否維持漲勢不跌,事關航商第三季業績表現,將是觀察重點。
萬海航運(2615)在美國線激烈殺價淘汰賽撐住,如今隨三大海運聯盟航商7月漲價成功跟著受惠,加上萬海7月還有2艘1.3萬TEU(20呎櫃)新造大船投入,累計將有6艘1.3萬TEU貨櫃輪經營美國線。市場人士認為,美國線運價7月大幅回升有利可圖,傳出聯盟船8月還要喊漲,漲價加上大船效應,有助萬海營運表現。
歐美主要航線運價同步下修,拖累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SCFI連兩周下跌,16日報價下跌4.65%至934.31點,尤其美西、美東線跌幅都逾13%;總計SCFI指數兩周共跌掉逾90點,不僅千點不保,業界透露美西線運價跌破許多船公司的成本防線,美東線每40呎櫃運價2,000美元保衛戰開打。
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SCFI連續三周走跌,12日報價續跌14.88點至983.41點,跌幅較上周擴大至1.49%,歐美主要航線,除了地中海線小漲0.5%,美西、美東、歐洲線分別下跌4.68%、0.63%、0.57%,多數近洋線運價跟著平盤整理。
【旅遊經 編輯部報導】
大陸工廠陸續放長假年前出貨變少,連帶上海航交所貨櫃運價指數(SCFI)13日續跌2.88%至1,031.42點,為2023年開年來連續兩周下跌,但跌幅較上周收斂,其中歐洲線下跌2.86%、美西線下跌2.55%,仍是重災區。
貨櫃海運業今年面臨三大挑戰,全球貿易疲弱、運價崩跌、新船激增,市場多空論戰,船公司仙拚仙。部分國際機構、航運大老示警,端視船公司控艙能力,減緩運力過剩衝擊,並期待俄烏戰爭早點結束,重啟重建需求,否則運價戰繼續打下去,美西、歐洲等航線盈虧線難守,小型船恐出現虧損。
媒體報導,各貨櫃航運公司對客戶發出2023年遠東到美國航線的GRI漲價計畫,每FEU(40呎櫃)加收1,000美元左右,惟國際貨運公司表示,漲價計畫是一回事,客戶接不接受是一回事,目前實際情況是客戶僅接受漲價100美元,甚至現貨運價還在砍價,主要是國外庫存仍處於高水位,2023年貨櫃景氣看淡,同時大陸疫情嚴重,各企業的產線運作受到影響,遠東到美國航線的運量將不如預期。
全球航運運價今年來持續縮水,據上海航運交易所公布的中國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CCFI)顯示,截至9月底的最新指數不僅續創年內新低,美西線運價和最高點相比,跌幅更高達近9成。不過運價大幅回落帶動一波搶貨潮,反讓近期出口貨量增約3成。
不只救運價也要救股價!上周上海到美西運價跌至逾二年來最低,衰退疑慮引發航運股災,從中遠海運到貨櫃三雄23日股價都臉綠。市場傳出,船公司加大力度控艙、縮艙,10月取消航次將高於歷史水準,跨太平洋航線預計每周運力大減22%~28%,較疫前增加5至6成。
陽明(2609)向正榮汽船株式會社租入並委交今治造船打造的全新11,000 TEU級貨櫃輪「基明輪」(YM Trillion),今日在今治造船丸龜船廠舉辦命名暨交船典禮,基明輪交付後,即投入美西航線PN3服務,靠港依序為:香港–鹽田–上海–釜山–溫哥華–塔科瑪–釜山–高雄–香港。
長榮現金減資六成,19日以每股187元重新上市,惟運價續跌及空單大增,減資行情失靈,終場大跌9.63%、以169元作收,拖累陽明及萬海重挫7.48%及8.18%。上市運輸類股指數終場收171.31點、下跌5.71%,不但創下今年新低,全年跌幅逾37.78%,高居集中市場各類股跌幅之冠。
萬海不畏海運市場景氣反轉,仍保持既定步調,擴大資本支出擴版圖,預計今年資本支出13.1億美元(約台幣407億元)、明年15.36憶美元(約台幣477億元)、2024年7.52億美元(約台幣234億元),這三年總計將砸下台幣逾1,110億元造船造櫃,強化全球競爭力。
繼疫情之後,通膨成為影響海運鏈的關鍵變數。一方面,歐美通膨率創新高,消費需求跟著緊縮,反映在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SCFI連續六周下跌,22日失守4,000點關卡,歐美亞主要航線面臨修正,是去年7月中以來首見。
陽明(2609)向正榮汽船株式會社租入委交今治造船株式會社(簡稱「今治造船」)量身打造之全新11000 TEU級貨櫃輪「士明輪」(YM Tutorial)已正式竣工交付,並於7月15日投入陽明海運美西航線PS6營運,提供亞洲往返美洲的運送服務。
陽明(2609)新船11,000TEU級貨櫃輪「士明輪」正式竣工交付,並於今(15)投入美西航線PS6營運,提供亞洲往返美洲的優質運送服務。這是陽明因應中長期營運發展,透過與專業船東合作方式布建14艘11,000TEU級貨櫃輪系列的第12艘新船。
美西、德國主要港口碼頭、卡車工人大罷工,國內航運業界緊盯後續變化,研判短期可能加劇塞港、減少運力,在歐美需求、航商運力雙減下,恰可支撐高運價,減輕下行壓力;但時間一久,若演變成物流鏈新威脅,塞港夢魘再起,隨著第三季旺季貨量漸增、艙位緊張,運價還有可能順勢喊漲。
近兩年來多國受疫情影響停工、訂單大量湧入,導致大陸出口到歐美地區的海運運費以倍計飆升,隨著供應鏈恢復,這波航運業的超過旺季可能正走向終結,曾經一櫃難求的情況近期也不復見。市場人士認為,運費年內仍會維持較高水準,考慮到美國實物消費正向服務消費轉移,航運業未來景氣度尚不確定。
上海航交所今天公布最新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指數本周再次回檔,出現連續三周下跌走勢,來到4203.27點,下跌12.86點,跌幅0.31%。三大主要遠洋航線也是下滑情況,唯獨南美航線,逆勢上漲6.34%。
萬海公告將於7月20日除權息交易,每股配發現金股利10.5元、股票股利1.5元,將在航運股除息大秀壓軸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