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美雙方的搜尋結果,共2,329筆
美中關係因偵察氣球事件而緊張升溫,各方紛紛表達關切。曾長年擔任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的前德國駐美大使伊辛格(Wolfgang Ischinger)表示,擔憂美中兩個超級大國沒有設立處置危機的通話管道,呼籲雙方加強對話。《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布特(Max Boot)則憂心許多美國人對氣球事件「過度歇斯底里」的反應。
美國商務部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大陸去年失去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國的地位,由歐盟取而代之。這是2019年以來首次發生;當年,中美貿易大戰激烈,導致中國對美出口貿易倒退。
美中緊張關係不斷加劇,曾長年擔任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的前德國駐美大使伊辛格(Wolfgang Ischinger)當地時間7日表示,擔憂美中兩個超級大國沒有設立處置危機的通話管道,呼籲雙方加強對話,「少一點高音喇叭式的對吵外交,多一些沉默外交」。另針對中國偵察氣球事件,他建議應該「低調處理」。
中國大陸一顆高空熱氣球,由甘肅出發,不知何原因航線失控,漂流到美國內陸18000米高的領空,據報載1月28日美國軍方已知這顆熱氣球抵達美國蒙大拿州上空,2月1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宣布赴北京之行延遲。2月5日空軍派遣F-22戰機發射響尾蛇飛彈,擊落這顆氣球。
拜登總統派F-22戰鬥機擊落在美國上空飄浮6天的大陸氣球,大陸外交部嚴詞批評美方反應過度,原本就脆弱的美中關係雪上加霜,國務卿布林肯被迫延後訪中行程,美中喪失了改善關係的良機。此一事件驗證了拜登總統的理論:美中關係最大威脅不是來自故意發起的戰爭行為,而是因誤判、意外升高導致災難性衝突。對台灣而言,如何防範台海爆發意外衝突,更是事關存亡的頭等大事。
中國大陸一顆高空熱氣球,由甘肅出發,不知何原因航線失控,漂流到美國內陸18000米高的領空,據報載1月28日美國軍方已知這顆熱氣球抵達美國蒙大拿州上空,但2月1日美國政府才公布此一中國大陸熱氣球,侵犯美國領空的事件。同日上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致電中國大陸國務委員王毅,抗議並聲稱這顆熱氣球是「偵測氣球」,指責北京「不負責任的行為」及違反「美國主權與國際法」。並聲稱原本2月5日赴北京之行延遲,在適當時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再進行。
大陸《環球時報》4日報導,菲律賓將增加4個軍事基地供美軍使用,加上原有的5個軍事基地,共有9個軍事基地。
拜登總統派F-22戰鬥機擊落在美國上空飄浮6天的大陸氣球,大陸外交部嚴詞批評美方反應過度,原本就脆弱的美中關係雪上加霜,國務卿布林肯被迫延後訪中行程,美中喪失了改善關係的良機。此一事件驗證了拜登總統的理論:美中關係最大威脅不是來自故意發起的戰爭行為,而是因誤判、意外升高導致災難性衝突。對台灣而言,如何防範台海爆發意外衝突,更是事關存亡的頭等大事。
中國偵察氣球入侵美國領空遭擊落,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白宮記者柯林森(Stephen Collinson)撰文分析,這次中國氣球事件恐成為世界強權新危險對抗局面的關鍵時刻。
中國大陸的民用氣球進入美國上空並被美軍用飛彈擊落,背後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這是美方難以拿到布林肯訪中的預期成果,故意用一顆氣球攪黃此行;也有人說,這是美中無法在關鍵問題達成共識,拿這顆氣球下台階;還有人說,這是美中關係走向對抗、矛盾無法調和的明證。
中國大陸的民用氣球進入美國上空並被美軍用飛彈擊落,背後原因已成為一個眾說紛紜的謎團。有人說,這是美方難以拿到布林肯訪中的預期成果,故意用一顆氣球攪黃此行;也有人說,這是美中無法在關鍵問題達成共識,共同拿這顆氣球各自給自己下台階;還有人說,這是美中關係走向對抗、矛盾無法調和的明證。
中美氣球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雙方互動備受關注。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左正東認為,中美行動是「外交先行,失敗後才採單方行動」,而目前雙方仍有效管控危機。
近日中國高空偵察氣球飛入美國領空遭到擊落引發全球關注。德國媒體認為,這個偵察氣球是北京向華盛頓發出的政治信號——中國有能力隨時闖入美國領空。在擊落偵察氣球後,美中雙方的反應顯示誰都不希望事態升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只是推遲訪中行程,並未取消。此一小事件造成恢復美中關係進程受挫,也能證實雙方關係已極為脆弱。
南北韓對峙愈趨白熱化,適逢美韓同盟70周年,韓國總統尹錫悅據報將在今年上半年赴美進行外交訪問中層級最高的國是訪問(state visit)。此行若成,將是時隔12年再有韓國總統以此形式造訪華府。與此同時,韓國外長朴振2日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舉行會談,雙方重申,實現朝鮮半島完全無核化是兩國的當務之急。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於1月31日與韓國國防部長李鐘燮在首爾舉行會談後表示,美國將向韓國調遣更多戰略武器。美方(對韓方)提供延伸威懾的承諾堅定如鐵,此一承諾涉及核武、常規武器、反導力量等美國的所有軍事力量。
美國國務院官員日前批評中國對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沒有誠意」,中國駐印度使館發言人1月15日發表聲明駁斥,強調中印邊界問題是中印兩國之間的事,並稱反對其他國家對此「指手畫腳」。
烏克蘭戰爭緊張態勢升高之際,美國今天指責俄羅斯未遵守「新戰略武器裁減條約」(New START),這是全球兩大核子強權間僅存的軍備管控條約。
美國及荷蘭的官員據傳將於當地時間27日在華盛頓召開會議,預計最快將在月底前達成對中國的晶片技術出口管制。荷蘭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對此警告,美國主導的晶片技術出口管制會波及所有國家,並可能促使中國加速開發出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
2023年1月14日至17日,閉門4天的「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結束。美台雙方對談判內容,提供資訊極少。台灣民間媒體則直言,此次第二輪談判4項所謂優先議題,無非是在去年第一次談判的基礎上,繼續地「空氣振動」,美方沒有任何實質性讓步。此外,指責這次談判並不涉及關稅減免和市場准入問題,美國的目的,「第一是來台灣撈錢,第二是來台灣散播謠言,故意危言聳聽」。
美中關係在拜登上任後面臨更大危機,尤其大陸晶片業遭美國政府屢次嚴格制裁,讓許多學者認為已經有「新冷戰」的味道,即使如此,知名學者提出3項建議,最重要的是要先恢復互相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