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考古界的搜尋結果,共92

  • 茅坑乃考古寶庫 2500年前「旅人病」證據找到了

    茅坑乃考古寶庫 2500年前「旅人病」證據找到了

    耶路撒冷有一處距今2500年前的古代石製茅坑,以色列、英國兩地學者合作茅坑內古人糞便樣本發現了引發痢疾的「梨形鞭毛蟲」遺跡,意即鐵器時代的人類已有罹患痢疾的例子。這是考古界已知最早的痢疾寄生蟲證據。由於痢疾常見於旅人身上,這也反映了耶路撒冷在當時身為政治與宗教重鎮人來人往的繁忙程度。

  • 花蓮支亞干文化特展 細說玉器遺址

    花蓮支亞干文化特展 細說玉器遺址

     花蓮縣萬榮鄉西林村支亞干(萬榮.平林)考古遺址擁有豐富史前玉文化,過去卻因土地使用問題,讓遺址保存與族人權益深陷矛盾,經花蓮縣文化局、考古學界與部落10多年努力,逐一化解爭議共商遺址保存方式,讓支亞干的人文與歷史持續發揚,花蓮縣考古博物館也將這段無形過程化作圖文並策畫展覽。

  • 花蓮支亞干文化特展 呈現史前玉文化遺址保存過程

    花蓮支亞干文化特展 呈現史前玉文化遺址保存過程

    花蓮萬榮鄉西林村支亞干(萬榮·平林)考古遺址擁有豐富的史前玉文化,地方與政府機關過去卻因土地使用問題處在爭議和誤解狀態,經花蓮縣文化局、考古學界與部落歷時10多年努力,終於化解衝突並共商遺址保存方式,這段無形過程近日被化作圖文呈現在花蓮縣考古博物館,讓支亞干的人文與歷史持續發揚。

  • 世界級考古發現!南海測定2處古代沉船遺址 文物超10萬件

    世界級考古發現!南海測定2處古代沉船遺址 文物超10萬件

    近期震撼考古界的一項在南海的考古新發現經過考察與測量後,將正式開展考古調查工作。這2處分別命名為南海西北陸坡1號、2號的沉船遺址,位於水下1500米,有超過10萬件明代文物,年代約於明朝弘治年間。2處沉船保存完好,文物數量巨大,可稱為世界級的重大考古發現。

  • 陸深海考古重大進展 南海發現兩處古代沉船 文物超十萬件

    陸深海考古重大進展 南海發現兩處古代沉船 文物超十萬件

    據央視新聞報導,中國國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單位今天(5月21日)在海南三亞發佈深海考古工作最近取得的重大進展。2022年10月,在中國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發現兩處古代沉船。2023年5月20日,沉船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已布放,並進行初步搜索調查和影像記錄,開啓了中國深海考古新篇章。

  • 十三行開館20週年 新北考古生活節重現疫前跨國交流盛景

    十三行開館20週年 新北考古生活節重現疫前跨國交流盛景

    國境解封後首場跨國考古盛會「新北考古生活節」,昨(14日)至16日於十三行博物館及新北考古公園登場;今年以「古代東亞海路交流」為主題,不僅舉辦「國際考古論壇」廣邀國內外10位學者,探討跨越數千年的東亞海路交流,另也有「舶樂嘉年華」活動,邀集國內外考古相關博物館、大專院校、研究單位一同展現公眾考古的多元面貌。

  • 墨西哥馬雅文明遺址出土罕見圓石 用途現代人秒懂

    墨西哥馬雅文明遺址出土罕見圓石 用途現代人秒懂

    考古界在中美洲又有斬獲。墨西哥考古學家在猶加敦半島一處馬雅文明遺址發現一只40公斤重的圓形石塊,表面有繁複精美的雕刻,考古學家認為這是馬雅文明一種球賽的記分板,年代距今至少1200年。

  • 影》埃及金字塔驚人「密道」曝光! 時隔186年考古學界最新重大發現

    影》埃及金字塔驚人「密道」曝光! 時隔186年考古學界最新重大發現

    埃及官方今天(2日)宣布,國際考古團隊在吉薩大金字塔內部北側首度發現通道存在,這條隱密通道藏在大金字塔主要入口處上方,長度9公尺、橫幅與高度各為2公尺。考古界上一次有類似重大發現距今已186年,這條通道的作用尚未得知,目前推測可能是為了減輕金字塔的重量。

  • 2000年前「姊夫」出土!考古學家挖到16cm棒狀物 原本可能更大

    2000年前「姊夫」出土!考古學家挖到16cm棒狀物 原本可能更大

    考古學家30年前在英國挖到一根可追溯至2000年前、長約16公分、形狀類似男性陰莖的木製器具,當時學者將它歸類為紡織工具,不過如今學者推翻這項理論,認為這根棒狀物有可能是古羅馬人的性愛工具,而且原本尺寸「可能更大」。

  • 西安發現最早的五橋並列遺址 體現都城禮制最高等級

    西安發現最早的五橋並列遺址 體現都城禮制最高等級

    「西安市文物局」微信公號14日消息,「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這首詩裡,呈現唐朝長安城初春小雨的優美景色,詩句「天街」就是盛唐時的朱雀大街。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12日消息,考古人員在配合小雁塔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改造項目中,發現了橫穿朱雀大街的水渠及渠上5座橋梁基址,這是目前經考古發掘出土的中國古代最早的五橋並列遺址。

  • 頭條揭密》屹立千年山西應縣木塔發現佛牙舍利意外引發外交風波

    頭條揭密》屹立千年山西應縣木塔發現佛牙舍利意外引發外交風波

    位於中國山西省應縣木塔不僅是宗教與歷史知名古蹟,更是東方建築技術的奇蹟。它是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的現存世界最高、最古老的一座全木構塔式建築,全塔無釘無鉚、精巧絕倫,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為「世界三大奇塔」。木塔能經歷千年來的天災與戰火至今屹立不倒,被歷史學家與建築學家認為簡直神奇之至,直到近代才被發現塔內佛像腹中藏有佛牙舍利與大量文物,將之取出供奉後,木塔竟逐漸呈現傾斜頹敗之勢,有些迷信人士甚至相信兩者之間可能存在難以置信的關係。

  • 清水建國國小考古體驗課程 就地取材挖掘體驗遺址文化

    清水建國國小考古體驗課程 就地取材挖掘體驗遺址文化

    台中市清水區建國國小考古體驗課程,讓小學生親手挖掘體驗遺址文化,小學生們拿著小鋤頭和小平鏟挖掘興奮期待自己有新發現。學生們強調,如此難得的學習經驗,希望可永續保留在學校,將考古資產規畫到活動中心重新設計案,發展獨一具特色的校本課程。

  • 戰國楚墓驚現千年不朽女屍 肌肉還有彈性 未腐敗原因曝

    戰國楚墓驚現千年不朽女屍 肌肉還有彈性 未腐敗原因曝

    大陸湖北一座戰國楚墓遭盜墓賊侵擾而曝光,考古團隊前往現場進行搶救性挖掘,未料竟發現一具距今2300年,且並未腐敗的女濕屍,是大陸發現最早的濕屍,不但內臟保存良好,肌肉也仍具有彈性,四肢關節也能彎曲,讓考古學家驚嘆不已。

  • 頭條揭密》撈過界的生醫諾獎得主 帕博獨創跨領域考古遺傳學派

    頭條揭密》撈過界的生醫諾獎得主 帕博獨創跨領域考古遺傳學派

    瑞典的遺傳生物學家斯萬特.帕博(Svante Paabo)獲頒2022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獎勵他在已滅絕人種的基因研究上對人類遺傳學領域的貢獻,他不只建立了一個獨特的考古遺傳學派。同時也為其他古生物研究學界提供一整套全新的思路與研究方法。

  • 清大鵝鑾鼻公園考古  挖出約4000年前文資

    清大鵝鑾鼻公園考古 挖出約4000年前文資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邱鴻霖今天指出,考古團隊在鵝鑾鼻公園有重大發現,不僅出土大量墓葬,場域也是太平洋島嶼最古老、面積最大的貝器加工場遺址,估距今4000年前。

  • 頭條揭密》三星堆古蜀國為何突然消失?考古研究4大謎團令人費解

    頭條揭密》三星堆古蜀國為何突然消失?考古研究4大謎團令人費解

    三星堆新近公布發掘成果,再次引起考古與文化、歷史學界的轟動,這項處於中華神州大地的文化瑰寶顛覆了長期以來對中華文化脈胳的理解。在商代晚期除了中原文化之外,一向被認為是荒蠻閉塞的四川也有驚人的文化與工藝。此一考古新發現不只引起更多中華大地上各重文化起源的新思考,也帶出更多歷史謎團,其中包括古蜀國是否存在文字、與中原文化的互動、與南亞次大陸的往來、當地民族的去向等等,都是饒富興味的議題,有待考古與歷史工作進一步研究。

  • 頭條揭密》專業不足發掘定陵造成考古災難 周恩來嚴令禁挖皇陵

    頭條揭密》專業不足發掘定陵造成考古災難 周恩來嚴令禁挖皇陵

    前往北京旅遊的人士在景點的安排上,市區內當然以紫禁城為首選,郊區則以八達嶺長城與定陵為必遊之地。其中定陵為明朝皇陵,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才發掘出來,可惜當時考古知識與技術不足,開挖後的墓葬文物因缺乏保存技術與妥善照顧而大量毀損,被稱為中國考古史上最大災難。自此大陸官方決定,在未獲得充分的技術、知識與財力前,不再主動發掘古代皇陵墓葬,也因此北京城外的明十三陵雖有13座,但至今只發掘了定陵並開放參觀。

  • 頭條揭密》兵法祖師爺孫武孫臏各擅勝場 靠挖古墓解千古謎團

    頭條揭密》兵法祖師爺孫武孫臏各擅勝場 靠挖古墓解千古謎團

    在國防軍事界提起撰寫《孫子兵法》的孫武都認為是中國兵法祖師爺,是連洋人都知之甚稔。至於同樣流傳撰寫兵法的孫臏,卻絕大多數出現在民間戲劇當中,歷史上雖曾流傳有《孫臏兵法》之說,但因失傳已久,直到近代都被認為是後人杜撰。一直到1972年開挖銀雀山漢墓,才在出土竹簡中發現確有這部足以與《孫子兵法》相輝映的兵法奇書,千古謎團也為之解開。

  • 頭條揭密》司馬遷未見過的《清華簡》 解開戰國時期2大歷史懸案

    頭條揭密》司馬遷未見過的《清華簡》 解開戰國時期2大歷史懸案

    被稱為「連司馬遷都未曾見過」的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一般略稱《清華簡》,十多年來經過學者的整理研究,已陸續發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也引起考古與歷史學界的爭議。歷史學界認為它是足以震撼數千年中國歷史的新發現,澄清了數千年來史學研究的許多疑點。其中影響最大也最引人入勝的2大歷史懸案──《尚書》的來源與秦始皇嬴政家族如何從山東遷至陝甘一帶,最終在《清華簡》的記載中揭開2千多年歷史的重重迷霧。

  • 印尼發現失落黃金島 漁民河裡撈出大量寶藏 震驚考古界

    印尼發現失落黃金島 漁民河裡撈出大量寶藏 震驚考古界

    找到失落黃金島?印尼蘇門答臘島漁民5年前開始,陸續在巨港市附近的穆西河裡挖出大量寶藏,包含黃金、寶石及佛教雕像等,此事曝光後,也引來考古學家的注意,進行研究後推測,這可能是被稱為「黃金島」的三佛齊遺址,近日研究報告發表於《Wreckwatch》雜誌,引發關注。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