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胃腸道間質瘤的搜尋結果,共06筆
60歲女性因健檢發現胃部有腫瘤,經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GIST),因已轉移至他處,所以無法手術切除,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及進行栓塞手術後,病況仍沒有好轉的跡象;後續進行基因檢測發現為胃腸道間質瘤且為PDGFRA D842V基因變異導致,經使用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腸胃不適症狀也改善了。
一名60歲婦人,去年因健檢發現胃部有腫瘤,經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GIST),因已轉移,無法手術切除,透過標靶藥物治療及進行栓塞手術後,仍未見好轉;後進行基因檢測,才發現是罕見基因病變所致,經使用「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治療,一個月後腫瘤明顯縮小,腸胃不適症狀也改善了。
台中70歲陳姓婦人,日前意外檢查出肺部有腫瘤,雖立即安排手術切除,但術後回診又查出胃賁門處有腸胃道間質瘤,因腫瘤位置鄰近食道,為降低影響,醫療團隊決定採用胃鏡與腹腔鏡協作的方式切除腫瘤,不但成功保留完整胃功能,且術後恢復快,目前復原情況良好。
「20年前就有人推測間質瘤22號染色體存在抑瘤基因,今天終於找到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長征醫院聯合轉化醫學中心王躍祥研究員帶領其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胃腸道間質瘤惡性進展的新機制,鑑定出位於22號染色體的主要抑癌基因,該發現為胃腸道間質瘤的精準治療提供了實驗依據。
長期腸胃不適、吃點東西就胃脹想吐,當心罹患「胃腸道基質瘤」。統計顯示,國內每年新增約300例胃腸道基質瘤患者,發生率雖不高,但若未及早處理,幾乎都會惡化、轉移成惡性腫瘤。醫師提醒,該疾病過去死亡率高,一旦復發或轉移,患者多在2~3年內死亡,現只要透過手術和藥物治療,8成復發或轉移患者能獲得有效腫瘤控制。
1名65歲的陳伯伯,13年前因腹痛、無食慾而就醫,原先以為僅是肉瘤,最終確診為胃腸道間質瘤,幸在開刀切除手術、服用標靶藥物的治療下,仍能維持「1周打3次高爾夫球.」的健康體力。醫師表示,該疾病的最新藥物在今年8月納入健保,1個月可省近10萬元,減輕患者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