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脂肪酸的搜尋結果,共159筆
一名51歲女子平常以蒸煮食物為正餐,自認飲食很清淡,日前健檢卻發現,血液檢查顯示多項不合格,尤其膽固醇明顯超標,進一步檢視其飲食才得知,女子常吃水煮餃子或清蒸肉包裹腹,其內餡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脂,成為釀禍主因。
過去常聽到多吃魚會變聰明,究竟吃魚能為健康帶來哪些正面影響?對此,營養師何沂霖表示,魚類除了有優質蛋白質外,還有EPA、DHA等Omega-3脂肪酸跟維生素D,有助維持血管彈性、降低身體慢性發炎、減少老年腦部退化等6大好處。但她也提醒,攝取時仍需適量,建議一周至少2餐可以選擇魚類作為蛋白質的來源。
台灣估計約600萬人有脂肪肝,從脂肪肝到肝癌只需經過肝炎、肝硬化,對健康影響極大,但脂肪肝也是可逆轉的,營養師分享4方法有效逆轉脂肪肝,其中多攝取植化素,例如辣椒的辣椒素、咖哩的薑黃素均可促進肝臟代謝脂肪。
想降低膽固醇,除了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外,飲食也很關鍵。親子防癌營養師陳冠蓉表示,挑對食物對降低血膽固醇有很大幫助,並分享10大飲食原則以供參考,像是注意烹調用油、多吃堅果等。其中,她提到適量飲用無糖綠茶、豆漿,都有降低膽固醇的功效。
一名66歲男子體態標準,不吃油炸、不吃甜點,但偏愛各類水果,偶爾會把水果當正餐吃。一次健檢發現,他已有脂肪肝,且血糖值已達糖尿病前期的階段。醫師表示。水果雖然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等營養素,但其含有肝臟才能吸收代謝的果糖,長期且大量食用容易引發脂肪肝與糖尿病。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估計,台灣脂肪肝人口可能高達600萬人,如何改善顯得很重要。對此,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表示,很多人往往會忽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問題,並指出6大高風險族群,包括體重過重、嗜吃甜食和高油脂食物、C型肝炎、糖尿病、使用部分藥物及過度節食等。其中藥物方面,例如類固醇、乳癌用藥,也可能會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
便祕不只造成腸胃不適,身體其他部位也會跟著出問題,大腦也不例外。根據一項最新研究,科學家們首次發現,長期便祕的人容易出現主觀認知下降,發生率比排便順暢者多了73%。這項研究發表於本週三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2023年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健檢日益普及,醫師表示,健檢報告中的三酸甘油酯是一項重要指標,若過高,會引起急、慢性胰臟炎,兩者都是癌王「胰臟癌」的致病因子。此外,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若三酸甘油酯數值變化太大,易引發急性胰臟炎,因此高血脂的人,勿連續吃太多高油脂食物、酒精,萬一突然劇烈腹痛,就要儘速就醫。
一名40多歲男子平常三酸甘油酯已過高,某次連假中連吃兩次大餐又喝啤酒,導致急性胰臟炎。醫師表示,突然吃進太多高油脂食物、酒精會導致三酸甘油酯過高、引發急性胰臟炎,除了急性胰臟炎嚴重可致命外,長期胰臟炎者有10%會罹患癌王「胰臟癌」。
想降低膽固醇,除了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外,飲食也很重要,該如何吃才正確呢?新陳代謝科醫師洪建德特別強調,不要吃到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即使是富含Omega-3的魚類,用反式脂肪來油炸,也全部破功。他並分享自己的一日三餐菜單,透露自己盡量不外食,因此膽固醇控制得宜。
隨著健康意識抬頭,堅果在這幾年也備受大眾歡迎。對此,營養師蕭瑋霖特別推崇「夏威夷果」,其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及礦物質鉀,能降低壞膽固醇,有益心血管健康又減少水腫,每日只要食用3~4顆,就能對健康帶來正面影響。
飲食和癌症的關係非常密切!台大營養學博士吳映蓉就表示,自己有位女性長輩親戚,特別喜歡吃梅干扣肉,某天因腸胃不適就醫,檢查發現竟罹患大腸癌第2期。半年後,她的先生也確診相同癌症。吳映蓉提醒,大腸癌跟油脂攝取量呈現正相關,吃越油罹癌風險也越高。此外,她也分享3款隱藏版高油食物,包括泡芙、蛋捲及提拉米蘇,食用時要特別注意份量。
端午節連假將至,為了讓民眾安心吃粽,新竹市衛生局啟動專案稽查,抽驗並稽查粽子製造及應景食品販賣場域。衛生局說明,本次稽查15家,其中6家限期改善後複查合格,其餘皆合格,查核食品標示36件全數合格,抽驗市售端午節應景食品25件,僅1件肉粽不符規定。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控制記憶、學習、行動、情緒,除了閱讀,飲食內容對大腦影響極大,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引述多項研究,並表示,垃圾食物不只傷害身體組織,也損害大腦,嚴重影響人的智力和心理狀態。
良好的睡眠品質對身心健康十分重要,除了養成固定時間就寢的習慣,睡前吃什麼也必須講究。根據《每日郵報》報導,一般而言,晚餐最好不要晚於睡前2小時,避免引起消化不良,體溫和血糖升高而影響睡眠。如果真的嘴饞或肚子餓,除了奶製品是常見選項之外,還有6種食物也可以考慮。
脂肪肝對健康危害甚大,一般人熟悉高油、高糖、高熱量飲食會導致脂肪肝,但醫師提醒,脂肪肝還有3大隱藏版原因,例如快速減重、營養不良。其中,極低熱量減重法會使人體分解脂肪與蛋白質做為熱量來源,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氧化壓力,導致脂肪肝形成。而脂肪肝引發的脂肪肝炎是肝癌三部曲之一,因此民眾減重速度不可過快,否則反易導致脂肪肝、嚴重傷身。
想維持身體健康就要從良好的生活作息及飲食做起,營養師許育禎指出,民眾以為吃甜食、炸物只會導致發胖,她直言「還可能導致身體慢性發炎、誘發許多慢性疾病!」另外,加工食品、反式脂肪及香菸都易致炎,平時應盡量少碰。
不少人抽血發現膽固醇偏高時,通常會想靠保健食品改善。腎臟科張維文醫師則表示,若發現血脂出現異常,別急著吃保健食品,應先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少吃富含飽和脂肪酸與反式脂肪等6類食物,過去就有研究顯示,保健食品對降血脂無顯著功效。
現代人每天手機不離手、電腦不離眼、平板追劇不漏看,3C使用過度對眼睛傷害不小,營養師推薦用「護眼食材」來「養眼」,葉黃素、β-胡蘿蔔素、維生素A、Omega-3脂肪酸和花青素等是關鍵營養素,減少眼睛老化、眼睛疾病的風險。
不少人都聽過「愛吃肉的人容易被蚊子叮咬」的傳聞,不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這完全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事實上蚊子叮咬主要是受到體味、體溫、二氧化碳、衣物顏色、血型等因素影響,另外人體皮膚表面的「羧酸」也是增加個體對蚊子吸引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