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脈絡膜的搜尋結果,共15筆
新竹1名41歲詹姓男子右眼突然出現黑影,右眼影像也比左眼的影像小,原本以為休息就能好轉,但狀況持續未改善,就醫經詳細問診和檢查後,竟診斷出右眼罹患中心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醫師建議詹男先改變生活習慣,持續觀察,若未改善再以其他方式治療。
台南一名患有高血壓的男子,發現看東西突然變模糊,前往衛福部新營醫院就診,雙眼視力分別僅剩0.15及0.3,經眼底斷層掃描及眼底螢光血管攝影檢查,診斷為「高血壓性脈絡膜病變,合併大量視網膜下積液」,幸好及時就醫治療,病人的視力回復到右眼0.4及左眼0.7,後續仍需診療追蹤。
來有許多黃斑部病變的年輕患者,眼科醫師指出,黃斑部是影響視力最重要的部位,以往常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如今因為人們生活型態的改變,竟也會發生在30多歲的年輕人身上,使得黃斑部病變的預防及治療需求增加。
3C科技的進步與便利性的同時,也讓眼科疾病出現年輕化的趨勢,其中包含近來有許多黃斑部病變的年輕患者,眼科醫師謝明宏指出,黃斑部是影響視力最重要的部位,以往常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如今因為人們生活型態的改變,竟也會發生在30多歲的年輕人身上,使得黃斑部病變的預防及治療需求增加。
隨著年紀漸長,就容易因眼球機能退化而出現眼疾,也可能是導致眼前霧煞煞的關鍵因素之一!微笑藥師藥局廖偉呈藥師表示,銀髮族常見的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或視網膜病變都可能造成視力受損,若發現有看不清、顏色怪怪、或是影像扭曲變形時,一定要儘早就診接受檢查!
家中有養貓咪的民眾要注意!新竹縣1名愛貓的66歲婦人,發現右眼突然疼痛,視力模糊並畏光,到榮總新竹分院眼科求診,核磁共振檢查未發現眼球內有腫瘤或異物,抽血才確診是被以貓科動物為宿主的「弓漿蟲」感染,引發視網膜脈絡膜炎。
家中有養貓咪的民眾要注意!新竹縣1名愛貓的66歲婦人,發現右眼突然疼痛,視力糊模並畏光,到榮總新竹分院眼科求診,核磁共振檢查未發現眼球內有腫瘤或異物,抽血才確診是被貓科動物為宿主的「弓漿蟲」感染,引發視網膜脈絡膜炎。
一名有自體免疫疾病的30多歲男性,由於眼睛紅一直以結膜炎治療,但經數個月仍未見改善,後來到才確診是「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眼科醫師表示,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一開始的症狀跟結膜炎很像,常被誤診延誤治療,也因而位居已開發國家致盲排名第三名的眼疾,目前對於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已有生物製劑可治療,能避免傳統使用類固醇治療所導致的骨鬆及肥胖等副作用,唯目前健保尚未納入給付,醫師籲勿讓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成為眼科的孤兒病。
近10年3C產品跟日常生活越來越密不可分,使我們的靈魂之窗不勝負荷,尤其3C中的藍光會導致含高密度感光細胞的黃斑部大量吸收,雖然黃斑部只有5毫米大小,但可以決定我們90%的視力。一旦黃斑部有所損傷,就會對視力造成重大影響。
上海復旦大學上個月舉辦畢業典禮,臨床醫學5年制有一位畢業生受到矚目,她是被稱作「復旦醫學界幾米」的宋琳琳,今年畢業季裡她創作一系列醫學彩繪,走紅於校園與網路。
上海復旦大學上個月舉辦畢業典禮,其中臨床醫學五年制本科有一位畢業生受到矚目,她是被稱作「復旦醫學界幾米」的宋琳琳,在今年畢業季裡她創作一系列醫學彩繪,走紅於校園與網路。
一名60歲女性,右眼視力模糊、視力僅有0.3,初步發現右眼視網膜有橘紅色息肉狀血管瘤,合併有黃斑部水腫,經非侵入性光學共軛斷層血管掃描儀診斷為「老年性黃斑性病變亞型-多足型脈絡膜血管病變」,以光動力療法合併多次眼內藥物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注射後,視力進步到0.6,黃斑部積水完全恢復。
新華社報導,大陸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科學家發現溼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易感基因。這項研究相關成果發表於知名國際遺傳學期刊「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
現代人幾乎是手機不離手,天天盯著螢幕看,有些人更愛用手機追劇,小心黃斑部病變找上身,甚至有失明的風險,尤其有吸煙習慣的人,視網膜黃斑部病變是一般人的2到3倍。
雲林一名50歲男性,因視力減弱、開車常發生擦撞,就醫後發現視網膜下有積水,經醫師診斷為罹患「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治療後積水逐漸消失,視力從0.1回復到0.3,不料患者認為視力恢復,就沒有繼續就醫追蹤,3個月後復發,導致眼睛大出血,險些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