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腦血管疾病的搜尋結果,共309筆
炎炎夏日,心血管健康不可輕忽!台灣每年超過5.3萬人死於心血管相關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是首要危險因子。醫師提醒,十大死因中至少4項和高血壓有關,控制血壓不只是追求數值,而是發生疾病前的投資,預防器官退化,讓身體用得久用得好。
一名50多歲患者有糖尿病問題,因為突然暴瘦去醫院檢查,在空腹時就測得血糖值超過300mg/dL,後來更因為爬樓梯會喘做了更詳細的檢查,才知道「兩條血管阻塞了」。醫師表示,有研究指出,罹患糖尿病可說是「中風過一次」,血糖和冠心病有很強烈的關聯,糖尿病患者千萬不可輕忽。
打鼾壞處不少,最好趕快診治。美國《新聞週刊》評鑑全球醫療第一名的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最新研究指出,打鼾不僅讓中風、阿茲海默症發生率增加,還會害到同床共枕的另一半,雙雙老得更快。
國內疫情解封,但感染新冠肺炎及長新冠(Long COVID)造成的健康和經濟衝擊不容小覷。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表示,目前國內累計1016萬人染疫,估算GDP(國內生產毛額)整體損失新台幣1337億元,其中長新冠佔了100億元。
淡江大學前副校長王高成今墜樓身亡,校方表示,其遺書表示因腦部病變,智能已失,無法進行教學、研究。腦神經外科醫師表示,腦病變常見有阿茲海默症、腦中風等疾病,患者常會因智力退化,失去自我照顧能力、無法工作等問題。高危險族群主要包括年長、腦部曾中風、腦部曾受傷、高血壓、肥胖、少運動、教育程度低、社交活動少的人。
美國有望在今年5月宣布結束新冠肺炎公共衛生緊急狀態(PHEC),我國公衛學者認為,台灣亦有望同時將新冠肺炎從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降為第四類,但目前新冠肺炎尚未完全流感化,針對曾經感染者應有長期疾病風險監測,並推估台灣約有40萬人受到長新冠影響,其中2.4萬人未來一年內有長期心血管風險。
明天(4/1)將迎接5天清明連假,小心作息不正常、大吃大喝恐換來肥胖和疾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國人10大死因裡有7項死因與肥胖有關,提醒民眾別小看肥胖對健康的傷害。
一般而言,膽固醇過高並無明顯症狀,但醫師表示,今年初刊出的研究指出,相較膽固醇正常者,膽固醇過高者會脖子痛的比例高出54%,原因是過多的膽固醇會堆積於血管中,使得血管狹窄,減少供應脊椎的血流,導致椎間盤退化,引發脖子疼痛。醫師並表示,當膽固醇過高堵塞血管,會讓該血管處感到疼痛,例如腦部血管堵塞為腦中風、心血管堵塞為心肌梗塞,嚴重都會致命。
心血管疾病並非肥胖者或男性專屬,更年期後的女性更要提高警覺,依據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調查,心臟疾病是女性國人第二號殺手,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女性更年期後,因為荷爾蒙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每5年會增加近一倍;對此,國民健康署分享護心5撇步,遠離心血管疾病風險。
中風、心肌梗塞、眼中風、耳中風等都跟動脈硬化脫不了關係。過去一般都認為,動脈已經發生硬化以後,就只能小心翼翼的預防血管阻塞,最新的研究發現,其實硬化掉的動脈也可以回春,而且最好的這一招不必花錢:自己運動效果最好,研究刊登在《阿茲海默期刊》。
大陸14日首度公布其疫情防控方針轉向後的死亡案例數,大陸國家衛健委14日表示,2022年12月8日至2023年1月12日,大陸醫療機構累計發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關死亡病例59,938例。
今天(1月14日)下午,大陸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有記者提問,「截至目前全國現有新冠重症病例多少例?醫療機構現有重症床位數能否滿足需要?對重症救治的病例進展如何?」大陸國家衛健委醫政司司長焦雅輝表示,目前在院新冠重症患者的數量仍處於高位。
2023年即將展開,想送給家人或最重要的人新年禮物嗎?開發金(2883)旗下中國人壽建議不妨選擇一份不會折舊、變質的暖心禮物,例如給足家人一份安心的保障就是首選好禮,民眾在歲末年終之際,可以藉著元旦連假團聚的時刻,重新檢視自己的保險規畫,適切補足壽險和重大疾病保障缺口,打造完整防護網。
過去幾年來,全民健保醫療費用總額平均每年增加幅度超過300億元,每三年增加1,000億元左右;2017年時為6,486.88億元,2020年增加到7,433.41億元。健保醫療費用這樣快速的增幅,對保險財務造成不少壓力,但我們卻似乎沒有仔細地去檢視醫療費用到底花在哪些地方?資源的使用是否有效率?若有改善的空間,要如何改善?在人口少子化、高齡化,社會貧富差距惡化的情況下,未來該如何因應? 本文以糖尿病為例來探討。
國人十大死因中,與心血管相關的死因就占了4種,有些人因心血管問題,容易心悸、胸悶、暈眩等,多數人都要等到心血管阻塞到6、7成,才會開始有不適感。專家指出,從中醫角度看來,影響心血管的因素包括「濕、痰、瘀」,可透過攝取秋葵、木耳等,增加血管彈性,而堅果類食物也可讓心臟的搏動力更穩定。
北台灣今最低下探4度,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分享,天冷易猝死,但不是讓房間越暖就越好,因為若室內室外溫差太大也很要命。根據英國研究,不同疾病的患者的室內安全溫度有所不同,肺部疾病者建議室溫維持21度、心血管疾病者則是18度;年長者與其他慢性病也是18度;嬰兒房則建議維持在16到20度。
中共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目前Omicron毒株感染後死亡的主要原因還是基礎病,真正直接死於新冠病毒感染導致的呼吸衰竭很少。如日感染者非死於肺炎或呼吸衰竭,將不歸類為新冠病毒感染導致的死亡。新冠患者因其他基礎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導致的死亡,不歸類為新冠導致的死亡。
為提升在地醫療量能,國軍台中總醫院繼興建第二醫療大樓後,斥資引進高端設備、整合舊科室,再設置「腦血管」、「心血管治療」、「中醫科門診」、「兒童評估發展」等中心,更設置「醫學美容暨健康照護中心」,不但提供醫美整型服務,另有雷射光療、經顱磁刺激療法,不但治重大傷病,更滿足民眾健康美學需求。
本周四(22日)進入「冬至」,國際天星風水命理專家邱彥龍提醒,「冬至」不但代表寒冬到來,同時這段時間的星相也顯示人們特別容易生病,因為火逆落在天星疾病宮,新冠疫情恐怕會升溫,且隨著溫差變化大,感冒人數也會增多,需多注意心腦血管等疾病。
入冬首波寒流報到,今天凌晨時分,花蓮感受到明顯寒意,未料上午又傳出1高齡長輩猝死家中,累計這4天濕冷天氣已有4人在家猝死,低溫天氣,尤其對長輩健康及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威脅大;門諾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翰興提醒,按時服藥、做好頭部及身體保暖,如出現頭暈胸痛等不適症狀,就要盡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