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腦血管的搜尋結果,共343筆
人體會隨年紀逐漸老化,花蓮慈濟醫院院長、神經外科醫師林欣榮表示,50~64歲的壯年人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身體健康至為重要,護腦尤其重要。他建議,此年齡的民眾應該定期接受腦部核磁共振攝影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致命的腦部疾病,並避免腦中風意外。
根據衛生福利部111年死因統計結果,國內十大死因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疾病,這四種疾病直接或間接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
資深媒體人彭華幹近日於中天節目《健康點點名》上,談起因心絞痛差點猝死在國道的恐怖經歷,他表示當時情況相當危急,且身邊沒有藥物只看到一瓶水,緩慢行駛至路肩停下後,立刻拿起來一口氣喝掉,心跳才逐漸恢復平穩。然而,他表示,過去一直認為是心臟有問題,結果某次因嚴重暈眩險在浴室昏倒,經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罹患的是左腦主動脈血管狹窄,這才找出造成多年心絞痛的真正原因。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今天公布最新調查指出,有逾半數國人沒診斷出高血脂,診斷率比日本少3成,醫師進一步警告,不控制血脂,動脈粥狀硬化風險將增加3倍,且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人獨有的疾病,在青壯年、中壯年族群的死亡比例已經攀升一樣高。
新冠肺炎禍延世間已4年多,不時聽聞有人染疫痊癒後仍受「腦霧」所苦,常感疲倦、忘東忘西、注意力不集中。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最新研究顯示,染疫後「腦子不好使」可能肇因於血栓。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
根據日媒報導,宮崎駿御用歌姬之一的井上杏美,26日傳出因發生腦出血緊急送醫,所幸手術順利,經紀公司也對外發表公告,將會繼續觀察並持續接受治療。腦出血是病情兇險、高死亡率的疾病,台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醫師陳允中曾指出,若出現2徵兆要特別警覺,包括頭痛且伴隨其它神經學症狀,以及發生如雷擊般的瞬間頭痛,千萬別輕忽,務必盡快就醫。
水是生命的泉源,也是人體中含量最高的成分。醫師提醒,水分攝取不足帶來的影響很大,可能導致頭暈而增加長者跌倒風險,也可能導致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尤其夏天更要注意補水,否則一旦嚴重脫水、中暑,恐對器官造成永久性傷害。
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在國人10大死因排第5位,平均約42分鐘就有1人死於此疾病。很多人常會覺得脖子緊是中風前兆,事實上,心臟外科醫師甘宗本表示,骨骼受傷或退化也可能造成頸部不適,他更提到梗塞性腦中風初期症狀不明顯,務必要牢記「FAST」口訣,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期。
心血管健康影響健康至鉅,醫師建議,民眾做健檢時納入頸動脈超音波這一項目。因為頸動脈是最靠近皮膚的動脈血管,平常簡易的檢查較難直接觀測到心臟或腿部的血流情況,但頸動脈超音波只需用超音波探頭,就可看到頸動脈的血流,此處血流品質也可推估全身血管品質,是一個非常適合觀測全身血液循環的健檢項目。
國人十大死因除了癌症居冠外,心臟疾病排名第2、腦血管疾病也排第5位。如何知道自身血管是否健康?醫師表示,可用4招自我檢測法」,可藉由一隻手指觸摸腳背的脈搏、觀察手背與腿部是否青筋暴露、觀察握拳後放開的手掌顏色,以及平常是否有經常性的頭暈頭痛等,就能快速簡易地掌握自身血管的健康度。
國人去年10大死因第5名為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高達1.2萬人,「腦動脈瘤」就是引起腦血管疾病的其中之一。醫師指出,腦內動脈某個地方特別脆弱,當血液反覆路過撞擊,會形成囊狀物的血管瘤,腦動脈瘤好發年齡為40至70歲,又以女性發生率較高,提醒民眾平時要控制體重維持標準BMI、定期做健康檢查。
趙建銘弟弟趙建勳今(9)日傳出病逝消息。據悉,趙建勳因腦動脈瘤破裂,使用葉克膜急救仍無效,享年50歲。腦動脈瘤可稱作是「腦中的不定時炸彈」,一旦破裂就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台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陳允中醫師指出,腦出血有2明顯徵兆要注意,包括頭痛且伴隨其它神經學症狀,以及發生如雷擊般的瞬間頭痛,若有上述情況,千萬不能拖要盡快就醫。
一名55歲男子左側持續性耳鳴3個月,本想與耳鳴和平共處,但耳鳴已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就醫檢查才發現,男子是因腦血管病變「左側腦部動靜脈廔管」導致耳鳴。醫師表示,若此廔管持續擴大,可能導致腦中風、腦出血,甚至死亡。醫師提醒,若長時間莫名耳鳴,要小心可能是腦血管等出現異常,務必請醫師詳細檢查。
工作過勞有促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然而有時職場上過勞死,工作環境並非促發主因,往往也可能是個人生活習慣所致。職安署表示,「職業促發腦血管及心臟疾病之認定參考指引」可作職業疾病認定,希望職業病與職場過勞死都能回歸科學論述,而非個人表述。
一名50多歲患者有糖尿病問題,因為突然暴瘦去醫院檢查,在空腹時就測得血糖值超過300mg/dL,後來更因為爬樓梯會喘做了更詳細的檢查,才知道「兩條血管阻塞了」。醫師表示,有研究指出,罹患糖尿病可說是「中風過一次」,血糖和冠心病有很強烈的關聯,糖尿病患者千萬不可輕忽。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達26.8%,推估約有529萬人罹患高血壓,醫師提醒,高血壓被稱健康沉默殺手,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嚴重恐致命。
衛福部台北醫院2日舉辦51周年院慶,同時宣布啟用介入性血管診療中心,衛福部長薛瑞元親自出席,一方面肯定台北醫院在疫情期間的貢獻,另一方面也期許,中心啟用後,透過引進的先進技術、設備,讓民眾生命多一層保障。
心血管疾病常見原因是動脈粥狀硬化導致血管阻塞引發血流不順,進而引發各式各樣的病症,對此,台大生物產業學系老師洪泰雄指出,除減少不良習慣外,平時可透過飲食逆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建議多攝取蔬果、全穀類、堅果、魚類、豆類、橄欖油、苦茶油等食材,有助降低膽固醇和預防心臟病風險。
急性主動脈剝離若未及時醫治,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0%,死亡率以每小時約1%的速率增加,因此診斷及治療如同與時間賽跑;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提醒民眾養成健康生活型態,規律服藥、控制三高保健康。
明天(4/1)將迎接5天清明連假,小心作息不正常、大吃大喝恐換來肥胖和疾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國人10大死因裡有7項死因與肥胖有關,提醒民眾別小看肥胖對健康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