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腸病毒+隔離的搜尋結果,共14筆
下周是開學潮,隨著防疫措施鬆綁,大家原以為生活將逐漸步入正軌,但是,專家提醒,當心「免疫負債」反撲,大大小小的病毒步步進逼,其中腸病毒睽違2年再度出現重症死亡案例,憂心恐掀大流行。
隨著防疫措施陸續鬆綁,民眾原以為生活將逐漸步入正軌,沒想到年後竟遭「免疫負債」反撲,大大小小的病毒步步進逼,其中腸病毒睽違2年再度出現重症死亡案例,令專家憂心恐掀大流行潮。
兒童染疫事件持續延燒,截至昨日為止,國內共累計29名兒童重症個案,其中有15人出現腦炎,腦炎個案中5人死亡。專家表示,新冠病毒會感染嗅味覺神經,可能隨著神經進入腦幹,引起猛爆性變化,一旦碰到腦幹,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就「很難救回來」,直言即便時光倒轉回4月也不知道該怎麼預防。在沒有疫苗可打、沒有藥物可用的情況下,只能比照1998年的腸病毒,儘量避免感染,一旦發現個案就停課、隔離。
不少人為疫情升溫感到擔憂,小兒科醫師張博揚表示,Omicron變異株與過去的新冠病毒相比溫和很多,讓染疫重症率低且幾乎不會死亡的族群更不用擔心,他認為既然要選擇和病毒共存,不要動不動就隔離10天,「它就是未來生活的一部分,現在心態最健康應該是那些確診的民眾了。」
今年腸病毒因防疫措施管控,先前僅有零星案例,後來疫情趨緩,民眾戴口罩比例降低,腸病毒有逐漸增加趨勢。大甲李綜合表示,一名7個月大鄭姓女嬰,被父母發現已連續兩天手腳出現水泡疹,口腔內明顯潰爛,符合腸病毒典型症狀,醫生呼籲家長,秋冬腸病毒傳染力可別輕忽。
在全球聚都焦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流感的威力更不容小覷!然而,今天高中以下學校開學了,腸病毒為臺灣季節性疾病之一,濕熱的環境適合腸病毒的生存與傳播,由於腸病毒傳染途徑難以預防,病毒型別具特殊性,5歲以下幼童被感染機率最高,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無法得過一次就終生免疫,其可經口、飛沫及接觸等途徑傳染,控制不易,預防腸病毒的感染,才是面對腸病毒疫情來勢洶洶的自保守則:
針對立法院今(25)日三讀通過新冠肺炎紓困特別條例,但未納入防疫照顧假及發放津貼等相關規定,國民黨文傳會代理主委王育敏表達遺憾,她認為,將防疫照顧假及發放津貼明文入法就是要防止企業主以各種理由規避,也保障配合孩童停課政策的家長們不會擔心請不到假或後續生計問題,但民進黨立委以多數席次杯葛相關規定入法,忽視家長們的需求與困境,讓此條例更顯「為德不卒」!
腸病毒仍未趨緩,流感疫情也蠢蠢欲動,桃園市連續4周腸病毒健保門急診就診人次攀升,以5至9歲幼童為多,衛生局截至12月26日共計稽查41家幼兒園,查獲平鎮1間幼托機構未依規定於發現腸病毒病童後進行通報,雖有停課,仍依傳染病防治法裁罰1.2萬元,呼籲幼托機構務必落實腸病毒通報。
腸病毒對家中有小孩的家庭而言,都很小心防範,一旦不小心感染不僅要照顧又要全家消毒,而五歲以下小朋友更是重症高危險群,有位網友媽媽在《爆料公社》上PO文,發現有家長帶著正感染腸病毒的小孩到餐廳用餐,完全沒有防患意識,好心提醒對方「須隔離」還被臭臉,讓她氣的趕緊帶孩子離開現場,網友紛紛留言,「這媽媽真的很自私」、「好過份,本來就不能趴趴走阿,傳染力很強的」
天氣炎熱,正值腸病毒流行期,高雄市衛生局20日公布不滿足月新生兒疑似腸病毒重症個案,分別是出生21天及27天的男嬰,2人因反覆高燒及出現紅疹,從月子中心被送進醫學中心加護病房,其中一名男嬰上週初步判定疑似腸病毒重症合併敗血症,仍住院治療中,另名男嬰5月17日已出院,衛生局研判感染源不排除來自男嬰家屬或親友,提醒家長接觸嬰兒前要先做好清潔防護工作。
國內最近2周連續出現2例出生3天、10天的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克沙奇B型併發重症案例,引發心肌炎、肝炎、敗血症等併發症,住進加護病房慢慢認識這個現實的世界,因而帶動基層醫界對於腸病毒疫情的恐慌。
根據桃園市政府衛生局統計,桃園市3週內因為腸病毒就診的人次持續上升,光是上週因為腸病毒到門診、急診的健保醫療數就達到626人次,比前週增加了31人次,漲幅達到5.2%。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指出,5月初全國腸病毒門診/急診就診人次達1萬1,174人,已突破流行閾值,全台正式進入腸病毒流行期!腸病毒確診病例持續攀升中,尤其容易造成重症的腸病毒71型比例增加,疾管署呼籲民眾不可掉以輕心。
天氣漸熱,腸病毒疫情也隨著氣溫飆升。藥妝通路指出,目前已增加口罩、抗菌液、乾洗手及酒精消毒液等防疫商品1到2成備貨量,並提醒民眾1不6要的防疫口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