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腹部脂肪的搜尋結果,共88

  • 他日喝1飲品「肝臟一片白」 醫嘆:恐罹癌還害中風

    他日喝1飲品「肝臟一片白」 醫嘆:恐罹癌還害中風

    一名35歲的男性上班族,每天中午都吃外食,午休時間還會外帶一杯含糖手搖飲料回辦公室享用。加上長時間坐在電腦前辦公,體重跟肚子都胖了不少。近期健檢發現,他除了腰圍112公分,遠超過正常標準外,腹部超音波顯示肝臟一片白,已是中重度脂肪肝,未來可能造成肝硬化、甚至肝癌,且引發心臟疾病、中風等疾病。

  • 新國病「脂肪肝」輕忽不得!2023十大NG生活方式

    新國病「脂肪肝」輕忽不得!2023十大NG生活方式

    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

  • 不只有脂肪肝 飯後1飲料害他代謝異常:大增心梗機率

    不只有脂肪肝 飯後1飲料害他代謝異常:大增心梗機率

    一名35歲男子每天中午幾乎都吃市售便當,且一定外帶1杯含糖手搖飲回辦公室享用,長期下來,體重與腰圍都增加不少,一次健檢發現,他已有中重度脂肪肝,且已罹患代謝症候群。醫師表示,男子未來罹患三高、心臟疾病、腦中風的機會都較一般人高。

  • 男大生悲歎GG小又短 醫驚「整根消失」!秒給解方

    男大生悲歎GG小又短 醫驚「整根消失」!秒給解方

    陰莖的粗細長短,攸關著男性尊嚴。一名男大生就為此相當憂煩,就診時自曝,因為陰莖很小又很短,相當自卑。泌尿科醫師請男大生脫下褲子檢查,驚見陰莖「整個消失」沒入腹部的脂肪中,勸他只要減肥,就能呈現出其陰莖的正常長度。

  • 睡覺也能減肥 藥師曝研究證實:睡不飽會想狂吃

    睡覺也能減肥 藥師曝研究證實:睡不飽會想狂吃

    減肥除了運動外,其實睡飽也有助於鏟肉。藥師李翊弘和鄭琳珍提到,去年JACC發表一篇實驗文獻,指睡眠充足有助減重,睡不飽就會導致人想狂吃,且身體耗能減少,改變身體脂肪分布,使腹部脂肪堆積,進而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 不是體重!這數字才可預估心梗、糖尿病風險

    不是體重!這數字才可預估心梗、糖尿病風險

    目前台灣過重或肥胖者達30~40%,醫師表示,研究發現,腹部肥胖,即內臟脂肪會增加血脂、血糖、血壓等三高風險,因而增加心臟病、糖尿病發生率,因此現在認為體重、BMI(身體質量指數)並非健康關鍵,而是腹部肥胖程度,亦即腰圍更能預測心臟病、糖尿病的風險。

  • 脂肪過多恐心梗、糖尿病 醫曝「1招」簡單消除

    脂肪過多恐心梗、糖尿病 醫曝「1招」簡單消除

    隨著健康意識的抬頭,民眾漸漸知道脂肪對身體的危害,尤其內臟脂肪過高是誘發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最重要指標。減重醫師蕭捷健指出,據美國研究指出,攝取10克可溶性纖維質的人,其內臟脂肪比未攝取者減少7.4%。另有研究發現,在麵包中添加10克可溶性纖維,受試者的飯後血糖降低35%。由於可溶性纖維可有效降低脂肪與血糖,他建議,民眾可在餐前先攝取可溶性纖維,就可對健康大有助益。

  • 不只喝酒會養出啤酒肚 營養師曝1類飲食最危險

    不只喝酒會養出啤酒肚 營養師曝1類飲食最危險

    不是只有喝啤酒才會有啤酒肚!營養師吳欣陵指出,啤酒肚其實也與內臟脂肪有關,而高醣飲食就會讓體內脂肪越積越多,讓身體不斷發胖,且內臟脂肪也與慢性疾病息息相關,像是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因此吳欣陵建議,除了少碰酒精以外,每日均衡飲食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 脂肪就怕長在這部位 心血管疾病風險驟增3倍

    脂肪就怕長在這部位 心血管疾病風險驟增3倍

    過去大家都說,如果是中廣型的蘋果型肥胖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胖在下半身的梨型肥胖還危險,刊登在《歐洲心臟病學期刊》的研究提醒,即使不胖而體重正常的女性,如果肚子上有肥肉,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腿胖的人高出3倍。

  • 美國研究:睡眠不足 腹部脂肪增9%

     今年4月,美國Mayo Clinic發表一項研究,指出人們若缺乏良好的睡眠,會導致腹部脂肪增加9%,同時增加11%的腹部臟器脂肪,而臟器脂肪堆積與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發生率成正比,顯示睡眠不足是肥胖、心血管、新陳代謝疾病好發的危險因子。

  • 有科學依據 營養師曝16招瘦肚法 蛋白質攝取要充足

    有科學依據 營養師曝16招瘦肚法 蛋白質攝取要充足

    腹部是最難瘦的部位之一,有時光靠節食,根本難以瘦到肚子。營養師程涵宇在個人網站提到,想減去腹部脂肪確實要花點功夫,並分享16種有「科學依據」的腹部減脂法,除了要固定運動外,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也很重要,別以為減少熱量就能瘦到肚子。

  • 大肚腩原因出爐 新研究:睡太少脂肪會堆積腹部

    大肚腩原因出爐 新研究:睡太少脂肪會堆積腹部

    肥胖不僅是愛美的男女永遠的敵人,也容易引發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是新冠肺炎的高風險族群,是醫療界與政府想解決的難題。不少台灣人也面臨相同困境,晚上不睡覺躺在床上滑手機,造成睡眠情形不佳以及眼睛疾病以外,連帶影響到的重點區域,便是腰圍。研究發現,清醒的時間越長,人越想進食,身體活動量並未增加,暴肥指日可待。

  • 書摘精選》富足的惡性循環:為什麼過多的能量導致我們生病?

    書摘精選》富足的惡性循環:為什麼過多的能量導致我們生病?

    成長歷程中,我一直對脂肪懷有恐懼感:害怕吃下脂肪,更怕身材變得肥胖。媽媽相信飲食會決定人生,因而認為乳酪、奶油與其他任何含有大量脂肪的食物,都是必須盡可能避免的毒藥。雞蛋就是含有劇毒的藥丸。她對哪些食物會導致肥胖的理解並不完全正確,但對肥胖的擔心則極為合乎情理。在人類今日所面對的諸多健康問題中,無論是在實質或象徵的意義上,肥胖已成為最嚴重的問題。肥胖本身並非疾病,然而,它導因於能量過剩;從前,能量只能算是一種罕見的興奮劑。逐漸地,包括過量體脂肪(尤其是累積在腹部的體脂肪)在內的過剩能量,將導致許多失調疾病。由於我們所創造的環境,以及我們無法有效抑制的病因,這些失調性疾病正迅速普及。

  • 頭條揭密》一年一針輕鬆減肥?新研究找到減少腹部脂肪關鍵基因

    頭條揭密》一年一針輕鬆減肥?新研究找到減少腹部脂肪關鍵基因

    肥胖帶來的健康風險已成為許多現代文明國家民眾的常識,但全球仍有高達30億人有患有肥胖與超重問題,其中尤以腹部肥胖對健康造成的風險最大。不過我們生活中也會發現,似乎有特定的一些人不論怎麼吃都不會胖,尤其是永遠都有令人羡慕的結實細腰。最近研究人員發現腹部脂肪與遺傳因子有關,並且開發出以基因學理為基礎的減肥療法,未來只要一年打上一針,就能消除腹部脂肪並擁有健康的細腰。

  • 宜蘭聖母醫院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 驗出4人肝癌、近5成脂肪肝

    宜蘭聖母醫院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 驗出4人肝癌、近5成脂肪肝

    為響應2022年世界肝炎日,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邀請全台16家醫療院所,一同舉辦「今年超了沒–全台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宜蘭區由羅東聖母醫院承接,24日於院區范鳳龍紀念大龍2樓綜合診療中心辦理,據院方統計,4人檢查出疑似肝癌、近5成脂肪肝,籲全民每年1次定期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睡不夠真會胖 更糟的是:強力堆積內臟脂肪 補眠也沒救  

    睡不夠真會胖 更糟的是:強力堆積內臟脂肪 補眠也沒救  

    一份由梅約診所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的研究指出,個體如果缺乏充足的睡眠、飲食又毫無節制的話,將增加脂肪堆積,特別是腹部不健康的脂肪。

  • 研究:超重真會變笨! 體脂每增9% 大腦思考力就老1歲

    研究:超重真會變笨! 體脂每增9% 大腦思考力就老1歲

    長期以來,大家都知道,體重超標與心臟健康狀況不佳有關,加拿大的新研究發現,超重也有可能會損害思維能力。這項新研究與數千名年輕、中年和老年人合作,發現體脂上升與心理健康回報減少有關,強調脂肪對快速思考能力的直接傷害,研究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Network Open)。

  • 體重正常 但脂肪集中這部位 研究:猝死風險爆增

    體重正常 但脂肪集中這部位 研究:猝死風險爆增

    過去大家都說,如果是中廣型的蘋果型肥胖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胖在下半身的梨型肥胖還危險。沒錯!刊登在《歐洲心臟病學期刊》的研究再度提醒,即使不胖而體重正常的女性,如果肚子上有肥肉,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腿胖的人高出3倍。

  • 打擊水桶腰與內臟脂肪 12週見效 研究認證的超級食物

    打擊水桶腰與內臟脂肪 12週見效 研究認證的超級食物

    為了解食用酪梨對腹部脂肪累積與血糖的影響,美國伊利諾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遴選100多名成年人並針對腹部脂肪、胰島素抗阻與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進行為期12週的實驗;結果發現,雖然參與者的OGTT沒有獲得改善;但女性參與者的內臟脂肪與腹部脂肪都隨之減少。

  • 小腹婆救星! 研究:「這水果」能瘦小腹、減內臟脂肪

    小腹婆救星! 研究:「這水果」能瘦小腹、減內臟脂肪

    減肥族、小腹婆有福了!小腹被不少人視為心腹大患,甚至可說是難以擺脫的夢魘,不過如今最新研究發現,吃一種常見的水果有助於擺脫難減的小腹和內臟脂肪。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