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自然科學的搜尋結果,共521筆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大批老人家退休,但退休並非在家坐等養老,也可以開創人生的第二春!現年60歲的徐福昌,從自家農場退休後,由於擁有草編、吸管藝術等拿手技藝,不因退休而埋沒,反而積極走入社區及偏鄉據點,成為社區綠化環境及技藝傳承的銀髮老師,成功開創人生第二春。
為鼓勵高中職學生探索學習自然科學及數學,並運用資訊科技透過互動解題過程,培養核心素養的能力,教育部特舉辦「人機互動─挑戰數理王」挑戰賽,自今(2)日起受理報名,參賽者將有機會獲得平板電腦或禮券等大獎。
為強化學生跨域思考、設計思考與實驗操作能力,以深耕資優科學與資優數學領域發展,古亭國中日前與成功高中教師、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博士及校內專業自然領域教師共同舉行營隊課程。
全國教師會解析指出,今年學測國文綜合科題目結合時事、融入跨領域知識、選材具創新度,但整體中間偏難,課外題材過多。
由國科會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邱美虹教授攜手籌劃,設計「科學 X 永續」列車,9日在具有公共藝術品的台北捷運松山站橢圓廣場舉行啟航記者會,響應永續的意象。現場也邀請在環教實作競賽中榮獲第一名的民權國中,運用得獎作品進行列車啟航儀式,希望將科學永續扎根在台灣。
竹縣積極打造文化科技智慧城,並推動多處自造教育及科技中心,培育科技創意人才從小紮根,近日興隆國小、竹仁國小、東興國中、成功國中、康乃薾美國學校共5校7位學生,代表台灣參加2022-IEYI世界青少年創客發明展,以護眼神器、智能2合1手扶梯消毒機、健康廚房e點零作品,勇摘2金1銀的佳績。
中國新聞網28日報導,因追蹤新冠病毒演化,並準確預測了新突變和新毒株的出現,入選國際期刊《自然》雜誌(Nature)2022年度科學影響「十大人物」(Nature’s 10)的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副研究員、北京昌平實驗室領銜科學家曹雲龍,就目前全球幾種主要流行毒株的特點、Omicron致病性變化、以及感染防治策略等話題受訪指出,不同突變株每年可導致多個感染高峰,重點在關注Omicron在高危人群中的致病性。
教育部國教署已連續8年辦理「夏日樂學計畫」,補助國中小學於每年暑假辦理2至4周本土語文活動課程、整合式學習方案及英語主題式課程,明年將新增自然科學實驗課程,以讓國中小學生在暑假有更充實的校園生活。
新竹市111學年度國中奧林匹亞科學競賽近日圓滿落幕,來自全市19校、38隊、近200位從各校脫穎而出的高手前來一較高下,此次競賽項目為「張拉整體」、「傳送金字塔」、「紙橋大力士」及「風力起重機」,結合科學原理及生活智慧,透過科學競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是科學。
高雄市蚵寮國中為提升學生雙語能力,本學期攜手高雄大學開設「雙語創意科學社」,讓學生從吸管火箭製作、瞭解圓週運動與浮力、壓力等動手做實驗,導入雙語科學創造力課程,希望藉此讓學生愛說英語,愛上科學。
這本《荒野之心》收錄了一位傑出博物學家數十年來所發表之有關自然史的精采之作。這些散文顛覆了一般讀者對自然史內涵的刻板印象,儼然建立了自然書寫的格局,開創了新典範。
在國父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前夕,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頒發了第57屆中山學術著作獎,獲獎人為台大中文系所特聘教授曹淑娟,師大教育系教授周愚文,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教授仲崇厚及成功大學電機系系主任林志隆四位。
曾在中國大陸有「科研女神」之稱的最年輕女科學家顏寧,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數年之後,近日在2022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宣佈,即將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職,歸國加盟廣東深圳醫學科學院擔任創始院長。
美國史丹佛大學依照全球最大引文摘要資料庫Scopus統計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台灣師範大學有14名教授上「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24位教授則名列「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研究成果受國際肯定。
為擴充國際學校量能、推動雙聯學制並落實僑校間的交流工作,教育部國教署自111學年起推動國內高中選讀外僑學校學分,並率先委由新竹美國學校開設「環境科學數位AP課程」,提供多所高中學生全英語環境科學授課內容。
七賢國小將雙語教育結合自然科學課程,外籍老師帶領學生打造「植物電池」,成功發電供時鐘使用。該課程全程採英語教學,小學生了解全球議題同時,自然學會說英語,15日也在高雄雙語教育博覽會上展出趣味成果。
為提供中小學教師線上研習,教育部之前已建置「教師e學院」線上學習平台,而為使全民了解數位學習政策推動成果,今年更建置「教育部磨課師平台」,並整併「教師e學院」,以一站式服務提供全民查閱相關課程內容。
瑞典的遺傳生物學家斯萬特.帕博(Svante Paabo)獲頒2022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獎勵他在已滅絕人種的基因研究上對人類遺傳學領域的貢獻,他不只建立了一個獨特的考古遺傳學派。同時也為其他古生物研究學界提供一整套全新的思路與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