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臺灣植物的搜尋結果,共59筆
搶攻疫後國旅復甦商機,礁溪長榮鳳凰酒以充滿生命力的芳香草本植物與本草藥材為主題,自即日起至6月15日推出「本草HERBAL賀謀」系列活動。「臺灣原生香草香料展」,帶領大小朋友一起認識十二款臺灣原生香草香料植物。「神印之煉」解謎闖關遊戲,成功破關得掌握藏在藥材裡的重要線索。入住並可參加香草香料手作DIY課程、在浪漫唯美的花草打卡牆留影、感受鳳凰草本浴包帶來的溫暖舒暢。
南投縣蘊藏豐富的農特產與特色景點,近年提倡「綠色旅遊」,以生態旅遊結合環保、低碳精神和永續觀念,透過節能減碳、環境友善等體驗,提升社區文化與經濟利益;南投縣政府環境保護局規畫3條綠色旅遊路線,讓大家一同享綠遊。
蔡英文總統今接見「歐洲議會國貿委員會(INTA)代表團」,也是團長的議員阿西馬柯波蘿說,歐盟秉持一中政策,但是他們也相信,兩岸的現狀不應該被單方面改變。反對任何以武力或威脅使用武力的方式來改變現狀,以及任何經濟上的脅迫行為。
近期最熱門的韓劇 「小女子」,劇中色彩鮮豔的蘭花成了貫穿全劇的亮點!而國內結合農業科技與環保、藝術跨領域整合的台灣大學農業研發團隊,更是點亮台灣之光,農業科技與環保、藝術結合,臺灣大學農業研發團隊以「減碳精靈」阿凡達植物閃閃發光,榮獲美國紐約 Muse Design Award 三大設計大獎,也贏得行政院國科會未來科技獎。
都會區中再狹仄的巷弄,路旁、露台仍堅持種上幾盆花花草草。雖然難免麻煩,人們對於飼養寵物卻樂此不疲,甚至視之為家人,在寵物生病時,還願意花上大筆錢治病。每到週末假期,野外就充滿了健行、登山、賞鳥、垂釣、浮潛的人。即使在Covid-19疫情嚴峻期間,無法輕易外出,人們總期盼室內能有一點生氣,反倒引起了另一波花藝、觀賞植物的風潮……
走在海上公園金門太武山上,路邊隨風搖曳的小花、石頭縫裡長出來的翠綠小樹叫甚麼名字?金門國家公園舉辦研習活動,即日起受理報名,邀請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呂長澤老師開講,讓你不再有美中不足的遺憾。
臺灣的諾亞方舟
長期監測與盤點森林資源,是林業經營管理上的重要課題,傳統以地面調查森林資源的方法,對於全面性森林資源調查有其限制。為改善傳統森林調查的限制性,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以六龜試驗林為模型建置調查區,採用空載高光譜以及空載光達等多尺度材料,結合AI機器學習演算法建立自動化偵測、分類特定樹種的模型。成果顯示,利用支持向量機與隨機森林分類法等AI機器學習演算方法,對特定樹種臺灣杉的偵測分類精度表現可達到8成以上辨識精準度。
「名字」是人們對於「物件」指稱、溝通、交流的基礎代稱,在生物學領域,瑞典植物學家林奈的二名法,以屬名(generic name)、種名(specific epithet)、命名者(author)為命名排序規則,至今仍是世界最通行的植物命名法則。有了「名字」,像有了共通的語言,可以討論爭辯、共享知識。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3月3日簽署合作協議,由許泰文校長及焦傳金館長代表簽約,雙方過去在地質相關領域研究與深海生物標本典藏已有多年交流基礎,未來以學術研究、推廣科學教育、典藏展示等三大面向更深入合作。
農糧署25日指出,糧署與越南農業暨農村發展部作物生產司完成植物品種檢定及保護國際合作備忘錄之簽署,開啟台越植物品種權交流的歷史新頁,行政院於24日同意備查,未來台越雙方業者向對方國申請植物品種權時,受理方得依申請出具UPOV(植物新品種保護國際聯盟)英文植物品種性狀檢定報告書,並無償提交審查結果,將可大幅減少申請費用及案件之審查時間,加速兩國品種保護及產業布局。
【旅遊經 編輯部報導】變色植物帶來季節特有的美感,如:楓葉、落羽松、山毛欅等,事實上類似菱型葉的「烏桕」也是變色葉植物,在不能出國的此時,我們不必羨慕溫帶國家的楓樹紅葉和透亮金黃的銀杏,從臺北市區往北走處處是驚喜,經過中山北路三段是去年底就已經轉紅的楓香,遠遠望去將圓山大飯店襯托地更是古色古香,過了中山橋,發現中山北路四段旁還有另一種紅葉植物──「烏桕」,成為一種多彩且暖色系的葉色,從暗紅色、鮮紅色、橙紅色、橘黃色、鮮黃色到黃白色,多種葉色一次滿足,多層次的色彩與台北的地標之一且又是宮殿建築──圓山大飯店,點綴更有氛圍與幽情。
黃兆仁表示,在國內醫康養領域發展上,除了看到台灣房屋發展健康地產,也看到南開科大在人力照護培養做出築底,更重要的是,未來如何結合台灣特有的元素,在環境、社會及治理方面,做出永續且健康的規畫,將是刻不容緩的議題。同時,黃兆仁也提到,戰後嬰兒潮已逐漸進入橘世代,台灣也從發展中國家慢慢跨進已開發國家,民眾在知識及各方面都累積很高的「厚度」,這些厚度如何傳承下去,都是接下來非常重要的目標。
嘉義樹木園樹種豐富、樹量繁多,現有樹木9成是外來種,有如市區裡的「樹海」,每天有數千人進出,每年120萬人次造訪,嘉義林試所整修3棟木造舊房舍,增加種植台灣稀有種樹木,預定明年開放,讓民眾對樹木園有新體驗。
隨著代工業的興起及農業的沒落,多項經濟作物的產量都大不如前,唯有蘭花在這幾十年間依舊在全球市占率上維持優異表現,甚至出現過第二波、第三波的高峰。為了深入了解台灣蘭花產業的發展現況,雙乘論壇第五場系列講座,非常難得地邀請到致力於蘭花基因定序分析的成大生科系特聘教授陳虹樺、上山下海為植物保種奔波的清大生科系教授暨辜嚴倬雲植物保種基金會執行長李家維,以及帶著台灣蘭花在全球市場披荊斬棘的台灣仙履蘭協會理事長高紀清,一起探討蘭花的過去與未來。
海藻不僅是海洋重要的基礎生產者,並且也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除可提供食用,也可作為健康食品和美容醫療用品素材以及觀賞療癒等用途。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近期著手開發臺東東部海域常見海藻-法囊藻的養殖及應用技術,發現該藻具有高鉀含量特性,未來將加強機能性成分的分析研究,以提高其利用性與附加價值,期能促進臺灣海藻產業的發展。
低碳經濟抬頭,純素主義「Vegan」在全球引發熱潮,台灣素肉加工品外銷產值已達188億元,國貿局與外貿協看準植物肉商機,19日攜手弘陽食品等6家廠商線上發表臺灣植物性食品,吸引日韓澳美加德等15國買主關注。
台茂奈米生化以專業四十多年碳酸鈣研發製程經歷,秉持「創新卓越,滿意服務」的企業經營理念與堅持品質穩定、珍惜資源、開創高品質的企業責任宗旨,提供國內外農漁畜牧業相關高質量之矽鈣原料供應。堅持採用高品質、高純度原料,生產各項農業用奈米級補充填液肥劑,藉以提高農業收益利潤與市場競爭力。日前邀與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及屏科大植物醫學專家一行,考察苗栗銅鑼中平村芋園農場、及台中和平鄉甜柿農場當地植物,及果樹在應用台茂奈米微生物液肥後,果樹與植物病蟲害防治改善成效。
林務局在2020年12月首次推出「台灣原生樹木種苗」販售網頁,開賣即獲得育苗業商支持及響應,林務局10日指出,第二波販售已由林務局全台8個林管處培育完成,再次上架45種苗木約1.8萬株小苗。
平時從園藝的角度看待植物,考量的多半是外型漂不漂亮、好不好種,這一次,從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所長胡哲明的科學家視野出發,發現更多更深入的細節,在精細的科學繪圖技巧下,看見自然生態最真實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