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臺靜農的搜尋結果,共21筆
剛光復的一九四六年春,回到路旁有大王椰子樹的臺北,讀老松國小,不能適應國文課,考試曾得三十分,被稱為:半山,中學都讀北二女中(現稱中山女中),同學圖書館讀書成風尚,搶借《飄》《戰爭與和平》《鄧肯女士》《貝多芬傳》《約翰.克里斯多夫》等,高中才讀《紅樓》《西遊》等中國經典。高三文理分組,她任班長。初夏時,尚無聯招,校方為文組辦理集體報名,投考臺大。她負責班上的報名表。她記得清清楚楚,五十多個同學中,除了有一人填考哲學系而外,包括她全填報外文系,心中不樂,頓時刮改為中文系。
今年的「二二八」來臨了,有的人行禮表追思;有的人出遊度連假,更有人在各種媒體中談「事情真相究竟如何」、「到底死了多少人」等等話題!看著政黨屬性不同、政治立場迥異的人們,忙著「一案各表」,尤其當你了解這些論述有益的不是國家的團結,而是政黨的利益,心裡難免感慨。我無意對這些論述表示意見,但是會想起民國60年進中視後,造訪老同事臺益公家,親近臺靜農老伯的一些往事,尤其是談到「二二八」的那一晚!
民國64年,我在中視新聞部做事的時候,認識了翟翬與臺靜農,翟寫了:
「爛漫晉宋謔,出入僊佛間」臺靜農所書的這副對聯,在蔣勳的公寓裡一掛就是40年,除了以書法美學看這副對聯,蔣勳看到的更是臺靜農如魏晉、南朝文人般活出爛漫自我,帶著些叛逆,從儒家教條拋諸腦後的一種「對抗」的人生。
20多年前有次不經意地經過裱褙店,蔣勳隨即被櫥窗中一幅對聯震撼,「字體盤曲扭結,彷彿受到極大阻壓的線條,努力反抗這阻壓而向四邊反彈出一種驚人的張力。」在此前,蔣勳只知臺靜農卻尚未見過,卻被其書法震動,也第一次如此清楚書法成為美學的理由。
位在北市溫州路上的「臺靜農故居」命運多舛,過去歷經險被所有權人台灣大學拆除的風波,最終獲紀念建築的文資身分,成功保留,昨通過台北市文資會審議通過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未來將提供臺靜農常態展,並設置人文講堂,最快今年底動工,預計明年6月完工、10月對外營運。
位在北市溫州路上的「臺靜農故居」命運多舛,過去歷經險被所有權人台灣大學拆除的風波,最終獲紀念建築的文資身分,成功保留,今通過台北市文資會審議通過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未來將提供臺靜農常態展,並設置人文講堂,最快今年底動工,預計明年6月完工、10月對外營運。
作者/蔣勳出版社/有鹿文化
「我希望臺灣社會記得臺靜農這三個字,記得他在教育、文化、社會關懷上,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人。」這是蔣勳先生在台東池上為臺先生辦理書法展的心願,這位一生孤寂的學人,為後代留下不少墨寶。1990年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吳宏一老師聘請臺先生為設所諮詢委員,我這個後生晚輩,極想與臺先生認識,卻無此機緣,因當時先生已住進醫院療養。吳老師也到醫院與臺先生面告文哲所創所的情況,當時《名家翰墨》第11輯正準備為臺先生出刊祝壽輯,但不久臺先生便謝世,變成紀念集與啟功先生合刊專號。我與王叔岷老師談話間常談起臺先生的書法,也述及他的為人及風格,王老師保存臺先生送的墨梅是金冬心的筆法,最令人駐足觀賞。
臺靜農位於溫州街25號的故居,今年初曾面臨拆除命運,近日雖被登錄為紀念建築,承諾不會拆除,然而他來台後住得最久、知名的「龍坡丈室」,實則早已被拆除,身為《我們敬愛的臺敬農老師》策展人,谷浩宇指出,此次於池上穀倉藝術館的展覽,除了臺靜農的手跡書藝,亦可在攝影作品中重溫臺敬農真正故居。
2020年為國學大師臺靜農辭世30周年,這位集文學家、教育家與書法家的前輩文人,作育英才無數,包括林文月、施淑、林懷民、蔣勳等作家及藝術家,如今也成為不同領域中被仰望的老師們,懷抱著「想為臺老師做些事」的想法,促成了《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特展。
已故國學大師臺靜農位於溫州街25號的故居,自今年初起面臨拆除命運,近日雖被登錄為紀念建築,承諾不會拆除,然而他來台後住了最久,知名的「龍坡丈室」,實則早已被拆除,身為《我們敬愛的臺敬農老師》策展人,谷浩宇指出,此次於池上穀倉藝術館的展覽,除了臺靜農的手跡書藝,亦可在攝影作品中重溫臺敬農真正的故居。
今年適逢書法家臺靜農逝世三十周年,林懷民、蔣勳、林文月、施淑等藝文圈學生和晚輩紛紛提供個人收藏的臺靜農墨寶,還有來自國立故宮博物院等出借作品,策劃一場「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收藏展,25日將於池上穀倉藝術館開展。
位在北市溫州路上的「臺靜農故居」是否拆除成為關注的焦點,臺靜農故居命運多舛,過去曾兩度遭文化局認定「不具文化資產價值」,也傳出今年1月台大擬發包拆除,遭文資工作者抗議與提報,5月1日再次於文資會審議,台大校長管中閔也親赴審議會,最後出席委員17位,僅3位同意列為古蹟、14位不同意列為古蹟;17位全數同意將「臺靜農故居」登錄為紀念建築。
台大教授臺靜農故居(台北市溫州街25號)是否拆除獲得社會關注,台大校長管中閔5月1日下午將前往台北市政府參加文資審議會議。台大4月30日晚間發出新聞稿,表示初步規劃整修後故居可改為「臺靜農人文會館」或「臺靜農人文講堂」,呈現臺靜農經歷、事蹟、文學著作、書法與篆刻作品外,還可辦理藝文課程和演講,未來並與周圍其他台大所屬歷史建築形成廊帶,發揮更大功能。
溫州街臺靜農老師故居開始遭到拆除,引起文化界的譁然,群情呼籲要加以保留。這使我想起他的故居和一段往事。
帝圖藝術(6650)甫於21日收錘的春拍再創2項新高紀錄,一是成交總額1.8億元,較前季拍賣成交額成長約40%,有3件書畫作品拍出千萬元以上;二是高達4成大陸買家競拍,徵得罕見數量的臺靜農「龍坡雅集專場」書法作品為焦點,張大千繪贈臺靜農母親賀壽之作《霍山瑞藹》以1,840萬元(含佣)成交為全場最高價。
1980年淑女到台大篆刻社當創社老師的成果展,冒然到臺先生家請他題字,也開始進出「龍坡丈室」緣遇之旅,在臺先生溫馨的「丈室」書房中,庭院扶疏的樹枝和花卉,配合著書房中陳舊的日式書櫥,張大千的畫、倪元璐的石頭、沈尹默的竹、董作賓的小箋、蔡元培的條幅……這些臺先生師友的手蹟,坐在其中,就感覺融化在凝結的書香時空中,和臺先生對坐,只是有一句沒一句的搭,但只是安靜坐在那裡,都是享受,何況臺先生話不多,但都可感受到滿滿的關心和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