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舉債規模的搜尋結果,共45筆
大陸經濟面對下行壓力加大,為穩經濟防風險,地方舉債規模將再創新高。據公開發債數據顯示,今年前3季大陸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約7.1兆元(人民幣,下同)、年增率約11%創同期歷史新高。同時為了緩釋局部地方債務風險,今年大陸財政部也重啟建制縣隱性債務化解的試點,允許部分地方再次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來緩釋風險。
政府七年來究竟舉了多少債?仍是眾說紛紜,在野陣營認為蔡政府舉債逾2兆,財政部及主計總處皆言,自蔡總統上任以來,迄今債務只增加4,350億元。兩方認知差這麼多,主要原因還在於特別預算,這些年政府編了不少特別預算,而特別預算的收入向來多以舉債獲得,循此邏輯,特別預算有多少,債務便會增加多少,據此推論七年來蔡政府舉債2兆,似有道理。
美聯準會公布利率會議紀錄,官員再度展現鷹派言論,因為通膨難消退,應該繼續升息;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表示,美國通膨(CPI)雖降至3%,不過,核心通膨仍高達4.7%,這對物價長期趨勢影響,遠甚於CPI表面數據,只要核心通膨未顯著下降,升息隱憂將一直存在,今年9月或10月再升息1碼的機率仍高。
大陸各地為穩經濟、緩解還債壓力,正加快舉債。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前七個月大陸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約人民幣(下同)5兆元,此規模僅次於2022年,處於歷史次高。其中4成用於還舊債,其餘用於重大基礎建設項目穩投資。
2022年全國稅收超徵達4950億,創歷年新高,比先前得知的4500億更多,外界關注差額款項如何應用,財政部長阮清華12日於行政院會指出,多出來的金額將依法撥入中央特種基金,而中央可支應的金額和過去預估相同,一樣維持3800億。至於普發現金是否要舉債支應,他強調目前經費足夠支應,不會因普發現金增加負債金額。
立法院本會期將審查中央政府總預算,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1日表示,蔡政府大量編列特別預算,規避《預算法》相關規定,蔡英文總統任期結束時,總債務將會超過8兆元。政大財政系教授陳國樑指出,「特別預算」儼然成為「特權預算」,衍生諸多爭議,建議國會應設立撥款委員會,監督特別預算使用狀況。
行政院會25日拍板明(112)年度總預算案,匡列歲出2.71兆元,較今年度成長逾20%,歲入2.55兆元,較今年成長12.8%,兩者規模均創史上最大,其中歲出較111年度增加4,680億元,堪稱史上罕見。至於公建及科技預算雙引擎也創新高,另還債1,110億元則創了22年來新高。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26)日下午將主持112(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核會議。據了解,明年度總預算歲出面將會遠超乎外界預期,有望上看約2.7兆元,大幅成長約2成,歲入則逾2.5兆元,成長逾1成,將籌編赤字預算。
台中市長盧秀燕上任後以「建設更多、舉債變少」為施政目標,台中市財政局長羅仙法10日在市政會議指出,財政狀況日趨好轉;3年來,尚可舉債額度從2019年初的88億元,增加至今年初的372億元,成長幅度達323%、是6都第1。
台中市財政局長羅仙法10日在市政會議上指出,自台中市長盧秀燕上任後,以「建設更多、舉債變少」為施政目標,財政狀況日趨好轉;3年來,尚可舉債額度從2019年初的88億元,增加至今年初的372億元,成長幅度達323%、是六都第一。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出席「2022地方創生論壇」時表示,為鼓勵青年人投入地方創生,原來在前瞻計畫預算所匡列五年(民國110~114年)60億可以再提高,五年120億都沒有關係。
藍綠兩黨最近為了誰舉債最多隔空激戰,行政院長蘇貞昌稱馬政府8年債務高達1.8兆,蔡政府僅增加3000億。國民黨立院黨團昨指出,蔡政府是在濫用「特別預算」,來規避《公共債務法》的限制;藍委曾銘宗更痛批蔡政府不守財政紀律,錢沒有花在刀口上。
近來政府為提振消費動能,除了政院發行五倍券,給每人五千元之外,八個部會也加碼發國旅券、好食券、地方創生券等,自五月疫情干擾以來,如今情勢稍緩,確實需要振興一下,以鼓舞零售、餐飲及旅遊業的景氣,對此我們樂觀其成。
無論是個人或家庭都要量入為出,不可寅吃卯糧,這個道理在國家社會同樣適用,所以各國都重視財政紀律,年度預算赤字不可過大,累計公共債務也須在可控範圍之內,不可恣意揮霍,累積龐大債務,以免在面臨巨大危機時無法應對。70年來,我國一貫力行穩健的財政政策,盡量將政府債務維持在最低標準,但近兩年蘇內閣不重視財政紀律,平均赤字由GDP的0.1%飆升到1.6%,即將達到舉債上限,朝野不能坐視蘇內閣揮霍無度。
【愛傳媒黃珊珊專欄】將近兩個月的抗疫過程,跟打仗一樣漫長,雖然現在疫情趨穩,但還是有零星感染源不明的個案發生,社區並沒有完全乾淨,有些無症狀者,還是最大的隱憂。
周五官方數據顯示,英國三月零售銷售大增;另外政府舉債創下和平時期以來新紀錄。
為了對抗新冠肺炎與救經濟,全球富裕國家2020年總共舉債18兆美元,寫下歷史新高紀錄。儘管債務爆表,受惠於央行大舉加碼購債規模,以及民間投資者不太擔憂國債膨脹的支撐下,借貸成本下探歷史低點,債息負擔甚至不增反降。
美國新總統拜登上台,提出預算金額高達1.9兆美元的「美國救助計畫」(American Rescue Plan),俗稱「財政刺激方案」,規模相當龐大,約占美國GDP的9%;除了對抗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的疫情衝擊及加強紓困外,也擬振興經濟、降低失業率,協助美國家庭及企業度過危機。
為求上任後第一個重大紓困案能盡快通過,美國總統拜登周三對共和黨釋出善意,宣稱1,400美元的紓困支票可以調高發放門檻,1.9兆美元的紓困案總額也可以調整。
為了對抗新冠疫情帶來的衝擊,美國國會有意推出新一輪紓困方案,而這恐怕導致預算赤字進一步擴大。分析師表示,紓困計畫的財源來自於政府發行更多公債,但這卻引發買家是誰的問題,畢竟中美關係急速惡化,曾是最大債權國的中國已逐步減持美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