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航企的搜尋結果,共82筆
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宣布,對與俄羅斯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相關的6名個人和12家實體實施制裁,其中包括一家為瓦格納集團提供衛星圖像的中國公司。由於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即將在2月初訪問中國,中方在俄烏戰爭中的角色勢必成為談論重點。
2023年春運自1月7日啟動,上海浦東機場國際客運航班在邊境解封下逐步復甦。數據顯示,在浦東機場營運的港澳台地區客運航班數量明顯增加,日均客運進出港航班月增76%至30班,1月底還將會進一步開通41個國際航點。
美元走強致使亞洲貨幣受挫,人民幣兌美元匯價日前更跌破「7」防線。以上半年來看,人民幣急貶令不少A股企業受創,航空業更淪為重災區,四大航企上半年匯損總和逼近人民幣(下同)100億元。4月下旬剛完成破產重整的ST海航,上半年匯損高達40.5億元,占期內總虧損逾三成。
受疫情等因素影響,2022年上半年A股前四大虧損公司都來自民航業。大陸國有三大航企—中國國航、東方航空、南方航空期內分別虧損人民幣(下同)194億元、187億元、114億元,均創下歷年同期最差業績。
去年陷入債務風暴的海航集團及旗下運輸航空公司近期由於高層變動頻繁,變更風險進一步加大。大陸民航局決定,為務實推動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對海航集團旗下13家大陸公共運輸航空公司展開綜合安全審計。A股上市的海航17日收跌2.6%,報人民幣(下同)1.5元,今年以來已大跌21.05%。民航局指出,審計重點對高層變動的變更風險管理過程進行複核,並對財務能力進行審核評價。
受到疫情復燃等因素影響,大陸航空業三雄:中國國航、東方航空、南方航空15日晚間相繼發出2022年上半年預虧公告。陸媒統計,三大航企上半年合計預虧逾人民幣(下同)450億元,已超過2021年全年合計虧損額(約409億元)。
陸媒1日報導,A股上市的中國東航公告,和空中巴士(Airbus)在上海簽訂協議,向空中巴士購買100架A320NEO系列飛機。上述100架飛機計畫於2024年至2027年分批交付給中國東航,這100架A320NEO系列飛機的基本價格合計約127.96億美元。
陸媒報導,大陸多家航空公司6月30日通知指出,自7月5日起,上調境內航線燃油附加費收取標準。其中,800公里(含)以下航段,每位旅客收取人民幣(下同)100元,而800公里以上航段,每位旅客收取200元。這是2月恢復徵收燃油附加費以來的第五次漲價,並且創下歷史新高。
自疫情爆發以來,因航班需求減少,大陸航空公司另闢財源直播帶貨已不是新鮮事。然而,航企現在已不限於只賣機票、升等券等傳統產品。近期,南方航空(南航)、海南航空 (海航)等直播間開始賣起護膚品、彩妝品等,平均每場收入可達人民幣(下同)數十萬至上百萬元。
自疫情爆發以來,因航班需求減少,大陸航空公司另闢財源直播帶貨已不是新鮮事。然而,航企現在已不限於只賣機票、升等券等傳統產品。近期,南方航空(南航)、海南航空(海航)等直播間開始賣起護膚品、彩妝品等,平均每場收入可達人民幣(下同)數十萬至上百萬元。
面對後疫情時代航空業挑戰,中華航空今日與中華航空企業工會簽訂團體協約,於華航園區舉行簽約儀式,由華航董事長謝世謙、華航企業工會理事長劉惠宗代表勞資雙方完成簽署,交通部長王國材、勞動部長許銘春及桃園市長鄭文燦等貴賓與會見證。此次為華航勞資第六次簽署團體協約,象徵勞資關係更邁進一步。
截至10月29日晚間,南方航空、中國國航、東方航空、春秋航空、吉祥航空五家A股上市航空公司陸續公布2021年第三季財報告。在疫情起伏反覆下,除了春秋航空仍維持獲利,其餘四家航企共虧損人民幣(下同)逾80億元。
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重擊大陸航空業營運,但A股掛牌的國航、東航、南航等五大航空業者公布7月份經營數據顯示,在廣深疫情得到控制及暑期前期客流恢復等的影響之下,大陸民航供需出現大幅回升,客座率也有所改善,整體恢復率已較2019年同期水準達81%。
國泰航空於21日正式放棄港龍品牌,擁有35年歷史的國泰港龍航空即起停止營運,讓人不勝噓唏。在香港航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港龍航空,是香港首家中資背景航空公司,之所以具有時代意義,與成立背景有關。
大陸A股上市公司2020年上半年成績單出爐,截至8月31日,準時披露上半年業績的3,979家A股上市公司,整體淨利年減17.56%至人民幣(下同)1.85兆元,少賺近4千億元。其中,航空類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四家航空公司名列淨虧損額前十大個股。
為吸引國內外領導廠商在台扎根前瞻技術,結合我國產業鏈合作研發,以強化我國產業領導性技術研發實力,打造台灣成為全球高科技研發中心,經濟部公布「領航企業研發深耕計畫」,希望吸引新興半導體、新世代通訊、人工智慧等領域國際大廠來台深耕。
為發展台灣成為全球高科技研發中心,行政院會4日拍板「領航企業研發深耕計畫」,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預計7年爭取投入160億元,最高補助研發計畫資金50%,吸引新興半導體、5G通訊、AI等三大領域國際大廠來台成立研發中心,預估可每年帶動逾400億前瞻研發投資。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4)日在行政院會表示,經濟部研擬「領航企業研發深耕計畫」,期盼打造台灣成為亞洲高階製造、高科技研發、半導體先進製程等3大科技中心,完整產業供應鏈,盼為台灣長遠經濟發展打下厚實基礎,創造更多商機和就業機會。
政院今天通過「領航企業研發深耕計畫」優先推動三大核心科技「新興半導體」、「新世代通訊」、「人工智慧」,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政府希望提供國際大廠來台投入研發深耕計畫,未來7年政府將提供偷逾百億補助研發,但廠裕的自籌款需有50%,政府補助將視投資金額及帶動增加就業人數而定,申請須知6、7月會出爐。
經濟部明將報告「高科技研發中心-領航企業研發深耕計畫」,依規劃,政府將補助新興半導體、5G通訊、AI等3大領域國際投資廠商研發基金,補助研發金額高達50%,條件是廠商需達投資金額門檻、並在國內僱用一定人數的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