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茲卡病毒的搜尋結果,共582筆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22日在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上警告,全世界要準備好應對下一波大流行,指出未來疫情可能比新冠病毒「更致命」。
國際旅遊復甦,傳染病風險漸增。國內自2021年來首見茲卡病毒個案,為一對30多歲夫妻,4月中旬赴馬爾地夫旅遊,先後出現發燒、喉嚨痛、出疹、骨頭肌肉痠痛等症狀,就醫檢驗確診。疾管署自今年5月8日起提升該國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第二級:警示(Alert)。
疾病管制署今天公布2例茲卡病毒個案,為30多歲夫妻,4月中旬赴馬爾地夫旅遊,先後出現發燒、喉嚨痛、出疹、骨頭肌肉痠痛等症狀就醫,經檢驗為茲卡病毒感染,為國內自2021年以來首起個案。
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佛奇(Dr. Anthony Fauci)22日(當地時間)說,他計畫今年年底退休。退休後他將追尋事業的下一個篇章、激勵和輔導下一代的科學領袖,為應對未來的傳染病威脅做好準備。
猴痘病毒蔓延全球39國,至今逾1600例確診、1500件疑似病例,並導致72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14日宣布,23日將召開緊急會議,評估猴痘疫情是否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另WHO也擬將猴痘(Monkeypox)更名,避免引發誤會及對特定膚色、地區人種的歧視,如同新冠病毒曾被稱作「武漢肺炎」,甚至引發美國大規模仇亞情緒。
猴痘病毒蔓延全球39國,至今有逾1600例確診、1500件疑似病例,並導致72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14日宣布,將於23日召開緊急會議,評估猴痘疫情是否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同時,WHO也擬將猴痘(Monkeypox)更名,避免引發誤會及對特定膚色人種的歧視。
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主導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在2021年大發利市,當年為BNT帶來160億至170億歐元的營收,對德國經濟成長率貢獻達1/5,「我不記得有任何一家德國企業,曾經對經濟成長有這麼大的貢獻」,德國總體經濟與景氣研究所(IMK)所長杜立安(Sebastian Dullien)表示,「產值幾乎完全在國內創造,對經濟成長因此有直接的正面效益」。
本土疫情好不容易趨緩,中研院卻傳出P3實驗室女研究助理確診,外界震驚,但消息傳出後,院方始終不願正面回應,將責任推給指揮中心,經由媒體連環報導後,時隔1天才召開記者會,不過態度極度高傲,所有問題都沒有交代清楚,引起知情不報、隱匿消息的質疑,枉費身為全國最高學術機構。
中研院P3實驗室1名人員在實驗時不小心染疫確診,根據中研院的官網,該實驗室過去以3個黃質病毒,包括日本腦炎(JEV)、登革熱(DENV)以及茲卡病毒(ZIKV)研究為主,去年1月28日該實驗室成立新冠病毒工作小組,建立各項病毒分析與檢測系統,後續也協助高端、聯亞兩家國產疫苗廠商測試其產品,以及其他相關產品的體外和體內抗病毒功效。
上周五慘遭Omicron變異株引發的恐慌性賣壓空襲後,金融市場周一回穩,加上搶短買盤進場點火,歐美股強勁反彈,油價更強彈逾5%。
南非出現Omicron新變種病毒震驚全球,金融市場上周五慘遭恐慌性賣壓空襲,但市場氛圍周一回穩,加上搶短買盤進場點火,歐美股市止跌反彈,油價更強彈逾4%。
干擾素(interferon)是具有抗病毒能力的蛋白質,當人體細胞受到病毒感染時,會產生干擾素以阻止病毒複製,同時也警告鄰近未被感染的細胞啟動防禦機制,避免病毒傳染擴散。儘管干擾素在人體內的含量很低,但是其應用於治療癌症、病毒感染引發的疾病都有許多臨床價值。
「U+抑菌艙」是台達最新開發用以輔助防疫的抑菌產品,使用222nm波長之紫外線,能有效破壞細菌及病毒的表面且於人體無害。研究顯示,「只要照射光線5秒,即可消滅表面81%的COVID-19病毒」,其安裝簡易、使用便利的特性,適合為人流出入的要道或重點空間提供快速、無接觸的高效抑菌服務。
麻州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一秊種可安裝在口罩上的新冠病毒( SARS-CoV-2 )感測器,可使配戴者先行查覺環境的風險,或是做為一種快篩設備。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隨著美國推動疫苗接種運動,各種關於疫苗的都市傳說也隨之而起;其中,最為人知的便是長輩們在社群媒體上瘋傳疫苗會損害生育能力,而讓人興致缺缺。不過,根據最新研究文獻,證實接受第一劑或第二劑輝瑞或莫德納疫苗的男性,精蟲數量與質量並沒有下降;反而是新冠病毒恐對男性生殖能力產生負面影響。
歐洲非營利組織「藥品可及性基金會」日前發布調查報告,指全球製藥、生醫大廠忙於為新冠肺炎找解藥的同時,卻忽略其他同樣高危險性病毒的風險,當中特別點名在中國爆發的立百病毒(Nipah),致死率最高可達75%,目前卻無藥可醫,恐將成為新冠之後,另一個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的病毒。
歐洲非營利組織「藥品可及性基金會」(Access to Medicine Foundation)日前發布調查報告,指出全球製藥、生醫大廠忙於為新冠病毒找出解藥的同時,卻忽略了其他同樣具備高危險性的病毒風險,當中特別點名在大陸爆發的立百病毒(Nipah),致死率最高達75%,目前卻無藥可醫,恐成為新冠之後,另一個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的病毒。
疾管署昨公布國內新增1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該名屏東縣50多歲女性近期無出國史,活動地以住家為主,住家有發現鼠跡,一個月前曾被老鼠咬傷;因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等症狀,就醫後沒有改善,檢驗後確診。今年漢他病毒出血熱累積共8例,創下25年來新高。
屏東縣新增1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確定病例,為50多歲女性,近期無出國史,活動地以住家為主,住家有發現鼠跡,1個月前曾被老鼠咬傷。目前個案已出院,同住家人均無疑似症狀。
疾病管制署今天公布國內新增1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為屏東縣50多歲女性,近期無出國史,活動地以住家為主,住家有發現鼠跡,一個月前曾被老鼠咬傷。因為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等症狀就醫後沒有改善,檢驗後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