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藝文副刊的搜尋結果,共29筆
1982年,我記得的國外新聞,之一是科幻電影《銀翼殺手》;它的機器人如今已不是科幻,是真實。之二是馬奎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百年孤寂》使魔幻寫實風迷一時,後來幾乎在台灣文壇氾濫成災。我記得的國內新聞,之一是228事件最後一批受刑者24人在囚禁35年後獲釋返家(9月24日)。之二是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俄羅斯作家索忍尼辛自美訪台11天(10月16-27);10月23日我也在台北中山堂台下聽他演講〈給自由中國〉。
主辦單位: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主辦單位: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主辦單位: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79年秋天,我從馬祖奉調回台,到中壢的陸軍第一士校任文史教官。在那裡,我初識詩人、小說家履彊(蘇進強)。
他雖想離開政治,但政治卻不放過他。──張作錦
掀起洪通熱潮,當屬70年代的《中國時報》,當時的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在洪通逝世10周年畫展座談時,回顧洪通當年的一夕爆紅,以及後續面臨打壓,乃至藝術圈略帶貶抑稱其靈異畫家,仍強調:「當年做得很對,完全沒有錯誤」。
耕耘超過一甲子,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數位資料庫問世,匯集1955年至2005年之間的全版原始影像,將於明(24)日在北師美術館,舉辦「人間副刊數位資料庫發表座談會」。
耕耘超過一甲子,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數位資料庫問世,匯集1955年至2005年之間的全版原始影像,將於24日在北師美術館,舉辦「人間副刊數位資料庫發表座談會」。
我有幸認識這樣一位前輩,在長達35年的交往過程中,與他一齊見證了台灣出版界的榮景,以及盛極而衰的時代趨勢下,身為出版人的落寞與風骨。
1951年我出生那年,鍾肇政發表了第一篇文章「婚後」,那年他二十七歲,首度在文壇露臉。1961年,他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同年又發表《濁流三部曲》大河小說,開啟台灣大河小說的先聲。1964年開始撰寫另一部大河小說《臺灣人三部曲》,歷時十年而成,是台灣首位完成大河小說的作家,剛滿五十歲就為台灣文學寫下了新頁。
被喻為「台灣文學之母」的鍾肇政16日辭世,享壽96歲。文化部長鄭麗君17日表達崇敬與無盡哀思,她表示,鍾老師以《濁流三部曲》、《臺灣人三部曲》開啟臺灣「大河小說」的先河,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是跨世代臺灣人共同的記憶,將會同客委會呈請總統明令褒揚。
「台灣文學之母」、客家文學代表鍾肇政16日晚間辭世,享壽96歲。鍾肇政以小說《魯冰花》聞名,代表作包含《濁流三部曲》、《臺灣人三部曲》、《高山三部曲》、《怒濤》等長篇小說,為台灣大河說小說的先行者,作品多達23部,著作等身。
追憶白色恐怖!「一九五○年代報紙副刊研究論壇」於3月20日下午於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入口意象2樓會議室舉行,邀集台灣文史學者進行對話,現場聽眾滿座,政治受難者蔡焜霖、陳欽生前輩亦蒞臨現場全程參與。
數十年來,報紙副刊作為臺灣社會重要的發聲場域,理應為各方發聲的場域,然而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最熾烈的時期,諸多國策認同言論,以及「偏安」處境的呈現,逆向見證白色恐怖時代的情境。國家人權博物館委託詩人向陽籌組研究團隊,進行戒嚴時期1949至1959年報紙副刊調查,並舉行論壇。
蜜友即將屆齡退休,對於離開職場和青春不再,微有感慨。
國家文藝獎得主、作家鄭清文今(4)日中午逝世,享壽85歲。鄭清文持續創作近50年,作品包含了短篇小說(260餘篇)、長篇小說(3部)、兼及童話創作(3部)及文學評論,是一位具有強烈社會意識、堅持鄉土關懷的作家。
第38屆時報文學獎,順應要求延長收件至8/20截止。徵集項目包括短篇小說、散文、新詩、小品文:台灣山水及書簡:寫信給作家。徵文辦法詳見中時新聞網「人間副刊」部落格或臉書「中時文化副刊」。
為了替10萬多件文學史料找家,《文訊》雜誌發起作家書畫募款拍賣會,募得近200位作家熱情捐贈的700多件書畫文物,今年7月在華山文創園區舉辦第一場拍賣會;第二場拍賣會採網路、實體並行,網路拍賣11月27日起連續4周,實體拍賣將於12月7日在張榮發基金會大樓8樓國際會議中心登場。
有時候你不免想像彈奏的會是什麼人?雷諾瓦畫作中的少女,手翻頁微瞇眼識譜練琴鍵出光影絢爛。或是貝多芬徘徊在皚皚月光底下,聽見的相同琴聲。如果有一天,在空巷偶然相遇,你會否因旋律而認得對方?你想對她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