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虛證型的搜尋結果,共30筆
為建立友善金融環境及協助複委託客戶解決語言障礙及資訊不對稱問題,第一金證券領先同業與新創團隊合作,透過AI技術幫助投資人克服英語的困擾,提供客戶各項選股資訊,讓資訊更即時,提早發現市場波動以做出應對,並將提供符合條件之複委託客戶限量的優先體驗。
電動機車龍頭Gogoro與創新能源服務及虛擬電廠龍頭Enel X (義電智慧能源),今(19)日宣佈部署全台逾1000個Gogoro Network電池交換站點、2500座機台加入Enel X虛擬電廠(Virtual Power Plant VPP),參與台電電力交易平台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實現全球首個整合虛擬電廠與電池交換能源網路的商業部署,推動台灣再生能源轉型。此次大規模部署源於2022年兩間公司成功的前導測試計畫,亦為全球第一個以此技術商轉成功的案例。
合庫證券經紀總公司11月14日喬遷至與原址鄰近的忠孝東路四段285號1樓,並舉行盛大開幕儀式。將以嶄新的面貌,提供明亮舒適的營業環境、便於識別的雙語指標、友善無障礙的服務空間,與熱忱的服務人員,於喬遷開幕期間更以多項商品手續費優惠來回饋客戶,表達合庫證券對客戶的重視與關懷。
第一金證券董事長陳致全指出,國內券商已進入資訊軍備競賽的時代,他將全力推動公司數位優化、數位轉型,並擴大承銷業務規模,鞏固經紀、承銷及自營業務三支腳,進而提供客戶「超乎預期」的金融理財體驗,與客戶攜手成長。
上路二年無人問津,金管會決定「再放寬一點」。金管會20日宣布,對證券型虛擬通貨(STO)再鬆綁三點,一是交易平台接受第二檔STO的間隔時間,由現行一年縮短為六個月;第二將原單一平台募資上限由1億元提高2億元;第三點是開放僑外資可投資募資金額3千萬元以下的STO。
全球掀起元宇宙熱,台灣是否亦會發展虛擬通貨?金管會主委黃天牧8日在立法院透露,金管會推出證券型代幣(STO)相關法規已兩年,但至今仍無人申請,證期局目前正在檢討,「有可能」進一步放寬。
財委會1日針對虛擬貨幣在國內的管理召集央行、財政部、金管會、經濟部、國發會等五大部會首長備詢,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坦言,虛擬貨幣除非是「證券型貨幣(STO)」,否則金管會根本管不到,只能對洗錢防制的部分進行管理。
今日上午財委會針對虛擬貨幣在國內的管理,召集央行、財政部、金管會、經濟部、國發會等五大部會的首長備詢,其中,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在答詢時坦言,虛擬貨幣除非是「證券型的貨幣」(STO),否則金管會根本管不到,只能對洗錢防制的部分進行管理,對此民進黨籍立委沈發惠抨擊,經濟部現在對此連虛擬貨幣在台灣登記的專屬行業別都沒有:「金管會、法務部又如何能執行洗錢防制、法遵?」
主管機關因應金融科技創新,已核定具證券性質之虛擬通貨(STO)為證交法所稱之有價證券,證交所配合政策,近日公告完成修正「中華民國證券市場編碼原則」第一點,預計自今年7月1日起實施,也就是說,最快屆時即可有具證券性質的虛擬通貨問世。
在近年全球金融體系發展中,由區塊鏈技術帶來的虛擬貨幣(以及由其延伸的龐大數位經濟),可能是最具爭議的焦點。光是受人矚目的比特幣(Bitcoin),規模就已相當驚人。在今年二月底根據Coinbase的資訊,在比特幣價格約當9,000美元時,整體比特幣的市值已經達到近1,600多億美元。然而,各國政府對於虛擬貨幣的觀點不同,相關法規的進展也落差頗大。比特幣被人詬病的癥結,在於沒有對應的實體資產,但是透過加密演算法及區塊鏈分散式節點挖礦的「有限供給」機制,即使缺乏明確法規保障,仍能吸引資金湧入主流虛擬貨幣(例如比特幣與以太幣),持續擴大影響力。
「商品、服務出得去,錢進得來,台灣新創事業發大財。」這句話聽起來很像競選口號,但卻是發行證券型代幣(Security Token Offerings, STO)的潛在價值。對許多從事金融證券或區塊鏈相關產業的企業人士,STO並不陌生;或者,可說是近年金融科技領域內熱門的關鍵字。但是許多中小型的新創事業或已上市櫃的大型企業,卻總是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
證券型代幣發行(STO)2020年正式上路!金管會近日發布STO相關法規,2020年正式接受申請。金管會證期局指出,為因應金融科技創新之投資及交易型態,將募資金額新臺幣3,000萬元以下的具證券性質虛擬通貨納入管理,現已完成法規預告,將依行政程序於近日發布施行,不過,目前比較有興趣、有詢問的只有一家業者。
「證券型虛擬通貨交易法」近期在立法院完成一讀,在總統大選的最終階段,確實沒有博到太多版面。
立委許毓仁提出的《證券型虛擬通貨交易法》草案今(6)日通過一讀,他指出,金管會的證券型虛擬通貨(STO)監理規範「就像一台擁有跑車外殼,卻裝著轎車引擎的車子」,有三大缺陷,不斷落後市場需求,扼殺外資,限縮投資範圍,產學界批評聲不絕於耳。
自比特幣問世以來,區塊鏈技術蓬勃發展,以區塊鏈技術所延伸的虛擬通貨,從原先最早作為支付工具的功能,到現今出現了表徵特定資產或權利性質的代幣,更發展出將虛擬通貨證券化的新型態金融商品。金管會108年6月27日發布新聞稿說明「證券型代幣發行的相關監管規範」,欲將此種證券性質的虛擬通貨納入管制,並以函釋說明相關定義,簡介相關規範重點如下:
台灣證券市場今天能有近40兆股票總市值,每年貢獻台灣近千億證交稅收入,成為真正代表台灣經濟國際化的櫥窗,實與50年前誕生的證券交易法息息相關。為此,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與台灣法學基金會16日共同主辦「證券交易法半世紀回顧與展望」。
資本市場內線交易難定罪,前行政院長、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16日建議,可考慮修證交法規定,公司內部人應提前公告其任何有關公司有價證券的買賣情況,例如某公司董事長打算在24小時之後,買入公司1%的股份,就要先公告,他強調「內部人要作交易,對投資人來說就是重大消息。」
具證券性質虛擬通貨(STO)管理規則,證券櫃買中心昨天公布,虛擬通貨業內十分挫折,立法委員許毓仁今(19)日指出其中三大缺陷,直指金管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訂出一套背於實務運作完全不合時宜的規範。
櫃買中心為鼓勵投資人踴躍參與櫃買富櫃200指數型權證交易,將自8月19日起至10月18日止,舉辦為期9週之交易獎勵活動,天天送50份「50元超商虛擬商品卡」,歡迎投資人踴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