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螳螂蝦的搜尋結果,共08筆
專門研究螳螂蝦視覺生態的成功大學邱慈暉助理教授研究團隊,日前在墾丁國家公園潛水調查時,發現托瑪西尼幼嫩蝦蛄、濱海幼嫩蝦蛄、豹斑幼嫩蝦蛄等3種新紀錄種,此不僅是首次在台灣海域發現幼嫩蝦蛄屬的螳螂蝦,也將墾丁國家公園螳螂蝦紀錄推增至30屬67種。
專門研究螳螂蝦視覺生態的成功大學邱慈暉助理教授研究團隊,日前在墾丁國家公園潛水調查時,發現托瑪西尼幼嫩蝦蛄、濱海幼嫩蝦蛄、豹斑幼嫩蝦蛄等3種新紀錄種,此不僅是首次在台灣海域發現幼嫩蝦蛄屬的螳螂蝦,也將墾丁國家公園螳螂蝦紀錄推增至30屬67種。
蝦蛄又被稱作螳螂蝦,是一種性情兇猛的海洋生物,除了擁有清晰的視力,身手也十分敏捷,經常躲在泥沙裡捕食,最主要的食物來源是螃蟹、貝類還有海膽,體型比牠大的魚類也吃,由於躲在泥沙裡,出手常常出其不意。
近日,美國漁民捕獲一條長46公分的巨蝦,求助專家得知自己抓到的是「螳螂蝦」,與龍蝦是近親。
俗稱「蝦姑」的螳螂蝦是日本料理店常見食材,也是已知擁有最多不同感光細胞的生物。成功大學生科系助理教授邱慈暉(見圖,林文煌攝)參與的跨國研究,發現螳螂蝦不僅擁有12種獨立運作的感光細胞,還能平行處理各波段的光線,論文刊登於今年元月的《科學(Science)》期刊。
螳螂蝦俗稱蝦蛄,是日本握壽司常見食材。成功大學證實螳螂蝦眼睛12種感光細胞能獨立運作,平行處理各波段光線。
俗稱「蝦蛄」的螳螂蝦,是擁有最多不同感光細胞的生物,成功大學研究證實,螳螂蝦的複眼可以偵測12種不同波段的光線,而且獨立運作平行處理各個波段的光線,這項研究也榮登Science期刊,未來希望可以應用螳螂蝦的視覺神經功能,提高衛星航照的速度。
俗稱「蝦姑」的螳螂蝦是日本料理店的美食,成功大學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邱慈暉參與的跨國研究,發現螳螂蝦的眼睛有獨特的12種獨立運作的感光細胞,平行處理各波段光線,此一論文已於今年元月刊登在《 Science》期刊。